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

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

已证实,椎体后部结构切除后将明显降低脊柱的抗 压强度和稳定性,还有加重神经损伤的危险[7]。 

本观察结果显示,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 入路行脊髓肿瘤切除术治疗脊髓肿瘤,肿瘤全切率 高、术后神经功能分级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 

术后下床早、住院时间短(P均<0.05)。因此我们 认为,对脊髓肿瘤患者宜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 

除人路行脊髓肿瘤切除术。该手术人路适应证:① 脊髓肿瘤变并有椎管狭窄和脊髓受压症状;②脊髓 

肿瘤压迫椎管,CT片示椎管矢状径绝对值<10 rain;③脊髓肿瘤部分切除,前路手术难以减压者。 禁忌证:①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②肿瘤椎管内广泛 转移。操作时尽量避免对脊髓施压,以免加重脊髓 损伤,最好用高速磨钻直接磨去椎板,保护椎间关 节。切除肿瘤时一定要从肿瘤“囊内”分块切除,切 忌整块切除 J。 根据我们的经验,经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人 路切除脊髓肿瘤,具有创伤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26期 

性的优点,也有暴露受限的缺点,若技术掌握得当、 病例选择合适、操作仔细,则利多弊少。 参考文献: [1]厉庆德.椎管内肿瘤107例临床分析[J].陕西肿瘤医学杂志, 2002,lO(2):110—111. [2]马维虎,刘观炎,徐荣明,等.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24-27. [3]陈家禄,吴秀枝,黎辉,等.椎管内肿瘤150例分析[J].中国脊 柱脊髓杂志,1996,6(Supp1):41 42.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 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J.中华神经科 杂志,1996,29(6):379. [6]Sridhar K,Ramamunhi R,Vasudervan MC,et a1.Giant invasive spinal 8chwannomas:definfion and 811iglcal management[J].J Neu— roaurg,2001,94(S ̄ppl 2):210-215. [7]林智敏,兰周华,林锦波,等.5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分析[J】.齐 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2):1369. [8]杨树源,洪国良.椎管内肿瘤402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 志,2000,16(3):162—164. (收稿日期:2011-04—17) 

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 

戚淑校 ,黄达 

(1沂南县人民医院,山东沂南276300;2临沂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58例发生鼻内窥镜手术并 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为全蝶筛窦开放术术中损伤筛窝所 致;发生球后血肿2例、眶周淤血和气肿12例,其发生原因均为眶穿破;眶内炎性肿块3例,可能与纸板损伤及纱条 填塞对眶内组织刺激有关;泪道损伤2例,为上颌窦开窗时损伤鼻泪管所致;鼻腔粘连24例,其主要原因为术中处 理不当及术后随访处理不及时;窦口闭锁8例,为术中窦口周围组织损伤过重,窦口开放不全所致;大出血6例,为 术中损伤筛前动脉或蝶腭动脉及鼻腔黏膜撕裂所致。结论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是病变范围广泛、鼻 窦解剖结构异常、手术损伤、局部麻醉及术后随访处理不及时等。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 及时随访是预防该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鼻窦病变;鼻腔病变;鼻内镜;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6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 1)26.-0066-02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传 统手术很难彻底清除病灶,且并发症多,手术后易复 

发,因此目前均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2001年5 月~2010年8月,我们共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 

鼻窦炎、鼻息肉、鼻腔病变患者1 120例,其中58例 发生手术并发症。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探 讨其预防措施。 1 资料分析 本组58例患者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l4— 7l岁,平均48.2岁。慢性鼻窦炎或(和)并鼻息肉 

43例,鼻腔乳头状瘤6例、鼻窦囊肿8例,鼻腔鼻窦 

真菌病1例。其中有传统手术史者6例。根据病变 情况行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或(和)鼻息肉 

者按病变范围或部位分别选择窦口鼻道复合体手 

术、前组筛窦开放术、额窦口开放术、蝶筛窦开放术 以及上颌窦自然口、蝶窦口扩大等手术;

鼻腔乳头状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26期 

瘤和鼻窦囊肿者行肿瘤、囊肿切除术;鼻腔鼻窦真菌 病者行病灶清除及窦口开放术。 

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球后血肿2例,眶内 炎性肿块3例,泪道损伤2例,大出血6例;术后发 生眶周淤血和气肿l2例,鼻腔粘连24例,窦口闭锁 8例。本组1例全蝶筛窦开放术患者术后发现有脑 

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球后血肿者抽 出鼻腔纱条减压,用止血明胶海绵填塞,加压包扎眼 球,应用止血剂、脱水剂治疗,术后2周恢复正常。3 

例眶内炎性肿块者,表现为轻度眼球突出及视力模 糊,经眼眶CT证实有眶内肿块影,经用抗生素及类 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泪道损伤2例中,1例于术后3个月行泪囊鼻腔吻 合后溢泪消失,另1例经保守治疗2个月后自行缓 解。术中发生大出血者经局部填塞压迫,应用止血 

剂后出血停止。术后发生眶周淤血和气肿者,经应 用止血剂治疗1周后痊愈。19例轻度鼻腔粘连者, 经内镜下分离粘连带,并加强局部用药后痊愈,复查 

半年未复发;5例粘连广泛者,行二次手术分离粘 连。8例窦口闭锁者,5例经局部用药后窦口开放,3 例行手术开放处理。 2讨论 2.1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 鼻内窥 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病变易发生以下手术并发症: 

①颅内并发症如颅内血肿、气脑、脑脊液鼻漏、脑膜 膨出及脑组织实质损伤等,其发生与前颅底骨质损 

伤和(或)脑膜撕裂有关,最易发生部位是在前筛 凹,因该区最狭窄…;其次是邻接蝶窦的后筛顶(此 

处筛顶较低) 和与筛板连接的筛凹顶及其内侧 壁,此处骨质薄而脆,易损伤。本组1例行全蝶筛窦 开放术者术后发现有脑脊液鼻漏现象,经保守治疗 

后痊愈。②眶或眶内并发症如眶周淤血和气肿、球 后出血、眶内炎性肿块等,其发生原因是眶穿 破 。本组中2例球后血肿者均由于清理筛窦腔 

病变组织时出血进入眶内所致。3例眶内炎性肿块 为复发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行全蝶筛窦开放术患 者,1例术中发现纸板前部损伤,可能与筛窦手术纸 板损伤及纱条填塞对眶内组织的刺激引起慢性炎性 反应有关。12例眶周淤斑和气肿均有眶穿破。③ 

泪道损伤:本组2例,为上颌窦开窗时损伤泪囊或鼻 泪管后导致。钩突前缘分叉作为泪骨的一翼 ],故 

切除钩突残端时可能使泪骨骨折(表现为术后溢 

泪)。④鼻腔粘连闭塞:本组5例术后发生中鼻甲 与鼻中隔广泛粘连,l9例发生鼻腔外侧壁轻度粘 连。主要原因为病变黏膜范围广泛、手术损伤及中 鼻甲前端与鼻腔外侧壁或鼻中隔贴近,术后随访处 理不及时等,粘连最易发生于术后2~8周。⑤窦口 闭锁:本组8例与术中窦口周围黏膜损伤过重、窦口 开放不全及术中病变清除不彻底等有关。⑥血管损 

伤和大出血:本组6例,筛前动脉或蝶腭动脉损伤、 

下鼻甲或鼻腔外侧壁黏膜撕裂等均可导致术中出 血;如患者合并有凝血异常、高血压病等易发生术后 出血 引。 

有学者认为L6 鼻内窥镜手术发生并发症的发 

生与术者经验及镜下操作技术有关。根据经验,我 们认为该并发症的发生除上述因素外还与以下因素 

有关:①鼻窦解剖结构异常:先天或后天因素都会使 鼻窦解剖结构发生异常,如先天性窦口狭窄、位置异 常(本组4例),鼻窦发育不良(本组3例)、窦腔过 

度气化(本组2例);多次手术后中鼻甲残缺、鼻窦 骨质增生、窦腔黏膜瘢痕化(本组6例),囊肿或肿 瘤导致的鼻窦与眶或颅邻近的鼻窦骨壁吸收(本组 

3例)等,导致鼻窦正常结构被损伤,使手术的风险 加大。②麻醉方式:一般认为,局麻者较全麻者并发 症发生率低,但对于鼻内窥镜技术熟练术者,在全麻 

下手术更利于彻底地处理病变,并发症发生几率反 而更低。本组局麻下手术l2例,全麻下手术46例。 

2.2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①熟悉鼻 内窥镜下鼻腔鼻窦的解剖学关系。②熟练掌握内镜 下手术操作技巧,所有操作均应在直视下进行,保持 

术野清晰。③对术中出血较多或病变严重而广泛的 病例,可分多次完成手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④ 

对病变较轻者可选择局麻,病变较重者则应选择全 麻,术中控制性降低血压。⑤术后严密观察,定期随 访,防止鼻腔粘连。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90. [2]陈向军,李国义.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并发症及防治[J].医学 新知杂志,2008,18(3):167—169. [3]侯伟坚,史剑波,许庚.鼻内镜手术的眶并发症[J].国际耳鼻咽 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4):263-266. [4]庾江东,李健芝,韦绵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眼并发症的原 因及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4(2):284-285. [5]李哲,马云鹏.鼻内镜手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及处理[J].辽宁 医学杂志,2006,20(2):73-74. [6]韩德民.中国鼻内镜外科2O年发展历程的思考[J].中华耳鼻咽 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O(10):721-724. (收稿日期:2011-04-26) 

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