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苹果高光效树形及配套技术研究可行性报告 .
.. .. 一、项目摘要 某市的某苹果基地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是全国最佳苹果优生区,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现有苹果面积66.74万亩,年产量45.2万吨,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产业中仍以稀植、大冠为主,致使树体通透性不良、作务不便、优果率不高,为了充分发挥我市苹果产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计划从2009年起,利用两年时间,研究密植、小冠的高光效树形及配套技术,力争使我市苹果在产量、质量和安全性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实现产业新突破和新飞跃。 项目主要研究:1、借鉴国外树形,研究主干形、开心形、高纺锤形等高光效树形,选择适合全市的具体树形,使优果率提高10%。 2、研究高光效树形“疏放拉”三字整形技术,亩省劳力2个。 3、老果园的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集成研究。 4、配套技术集成研究。研究果园行间种草新模式、 “五配套”良性循环模式、 “灯、板、带”等生物物理病虫防控技术,为绿色苹果生产奠定基础。亩净增利润300元。 创新点在于光能利用率、优果率高,技术操作更简单、更省劳力。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项目相关技术国外发展现状、趋势 世界苹果栽培发展的趋势已由稀植、大冠转向密植、小冠的高光效树形,选用和培育高光效树形是主要趋势。在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苹果生产发达国家,苹果生产依靠机械化和数字化操作,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各国围绕高光效树形的培育, . .. .. 提出了不同特点的树形,如荷兰提出了纺锤形、细长纺锤形;法国提出了主干轴形;新西兰提出了金字塔形;意大利研究推广高纺锤形;美国华盛顿州提出了组合纺锤形;澳大利亚采用高纺锤形或细长纺锤型;韩国主要采用细长纺锤形;日本将细纺锤形作为新建果园的基本树形,将开心形作为成龄果园的主要树形。总体来看,国外重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树形多以高光效为方向。 我国的苹果树形发展,经历自然圆头形、三大主枝半圆形、纺锤形及开心形等三个时期。目前应用最多的树形是小冠疏层形、自由纺锤形和细长纺锤形、小冠开心形。研究重点放在树形改造、树形评价、树形选择和树形培养等方面,目前我国也在进行高光效树形的研究工作。 2、项目研究成功后对促进行业、产业发展的作用 通过苹果高光效树形的技术研究,可以建立苹果高光效生产技术体系,总结出高光效整形与肥水、花果等管理的配套技术措施,同时建立一项成熟的配套技术体系。通过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示推广,将在某市苹果产区建立25个示推广基地,推广应用面积达40多万亩。 (1)提高光能利用率。采用高光效树形,可增加40%的光能利用率,并且可以达到合理的密度要求,它控制了树体生长、控制了冠幅、控制了主枝的粗度,使树体生长缓慢而矮小。并且使果园的行间距加大,适宜机械化作业。通风透光良好,利于提高果品质量。 (2)提高果实品质。苹果生产的目的就是生产优质的果实。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很多,但随着集约化果树生产的进行,高光效树形苹果树,在同样栽培管理条件下,光照充足,着色好,糖分高。 . .. .. (3)降低生产成本。高光效树形容易修剪,便于管理。在西欧和美国,由于苹果园基本应用了高光效树形,加之机械化的应用,苹果园每年用工多为 400 ~ 550 小时/ 公顷,在巴西为 750 小时/ 公顷,波兰则少于 400 小时/ 公顷, (4)增加生产科技含量。在树形培养上推广抹光干技术,形成干强枝优的高光效树形;在果园耕作上,改传统的清耕制为生草制;在施肥上,改休眠期施肥为生长期施肥;改过去的深施肥为目前的浅施肥。在果园病虫害防治方面,改单一的化学防治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合理配置授粉树、推广虫媒授粉,授粉树与主栽品种保持20—30∶80—70比例,授粉树与主栽品种间距20米以,减少二者的果形及色泽差异,推广豆小蜂、凹唇壁蜂和熊蜂授粉,提高授粉质量,达到形正、色艳、丰产目标。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 1、已经取得的与本项目相关的阶段性技术成果 (1)以苹果大改形为主要容的四大技术,明显降低果园密度,减少树体枝量,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树体营养,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提高果品的安全性能。从2002年-2005年开展的苹果四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2006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钙是果树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果实缺钙,除影响果实大小,减少产量外,还克导致苦痘病、水心病、裂果等的发生,降低果品贮藏性。从2001年-2004年开展的《钙肥在果树上的应用与研究》 . .. .. 项目,2005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3)品种是一种物化的技术,它直接影响着果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着市场销售和果农收入。为了解决果园品种老化单一,结构不合理,销售前景不好的实际,我们从1998年-2003年开展的《苹果早中熟品种引进示与推广》、《苹果高接换优技术研究与推广》分获市政府农技推广二等奖和三等奖。 (4)果实套袋能改善果实外观,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病虫危害,增强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商品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1997年-2000年主持的《某市果实套袋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分获市政府农技推广一等奖和省政府农技推广三等奖。 2、实施本项目的保障、支撑和配套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项目区位于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的陇县、千阳、岐山、风翔、扶风、仓某省列优质苹果基地县,海拔600—800米,土层深厚,年平均气温11.4℃,年降雨量620—672mm,年无霜期210天,年日照1925小时。远离城市和工业区,无三废污染,属国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全市现有苹果总面积66.74万亩,产量45.2万吨,主要分布在渭北土塬区的扶风、岐山、凤翔、千阳、陇县、仓6大省列苹果生产基地县和凤县优生区。主栽品种是富士优系和嘎啦优系,绿色苹果基地认证面积23.3万亩,注册炎帝、法门寺、清真等品牌5个,拥有各类果品贮藏企业2500多个,贮藏能力10万吨,加工企业12个,加工能力6万吨,从事苹果生产的果农70万人,苹果产值8.79亿元, . .. .. 是省重要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3)高新技术应用到位:近年共实施苹果四大技术面积36万亩,高接换优15万亩,果实套袋13亿只,果园生草1.2万亩,配方施肥18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49万亩,引进玉华早富、秦阳、粉红女士等名优品种8个。同时,通过市外专局,不断加强引智工作,保持同新西兰、法国、日本等国5位果树专家的长期联系,注重有益昆虫授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工作,不断引进前沿品种,加速领先技术的转化应用。 (4)苗木繁育自给自足:利用农业部立项的扶风县果树良种苗木扩繁中心和降帐苗木中心的机遇和资源,进一步完善了 我市苹果良种苗木扩繁体系,为引进、扩繁、生产良种奠定基础。苗木中心设立良种采穗圃、扩繁圃、示圃,集国外新优品种为一体,积极做好全市良种的引进、试验、示工作,真正做到了“栽培一代,发展一代,储备一代”,从源头上为苹果发展提供科学保证。同时加强苗木执法,积极推进“三证”经营,严禁伪劣苗木流入市场。 (5)科技示作用明显:示园是先进技术转化和应用的载体,是果农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的样板。全市现有各类优质苹果示园56个,其中省级示园20个,市级示园36个。一村一品示村25个,五配套生态果园示点13个。通过这些示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果园生草、配方施肥、有益昆虫授粉、铺反光膜、摘叶转果、物理与生物防治病虫等新优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与应用,有力提高了先进技术的科技覆盖率。 (6)技术依托能力增强:我市临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省果树研究所,技术优势得天独厚,常年不定期聘请马峰旺、郭民主、丙智、正阳 . .. .. 等专家教授来果区培训与指导。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48苹果项目实验站在某引领,能及时把先进的前沿技术和信息传授给农民,科学指导果农生产,发现和解决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市苹果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市、县、乡“电子农务”“农信通”等全面覆盖,电子、网上交易快捷便利,也为项目运作提供了快速有效的信息网络环境。 3、技术研究队伍组织情况 (1)技术组织基础良好 2008年,面对农业产业化结构深层次调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果业突破性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为果业新技术示与推广确定了目标,制定了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全市拥有果树专业技术干部282名,其中中、高级科技干部125人,市级拔尖人才3人,农民务果能手1600人,特别是近四年来通过开办高级果农培训班已经培训了240名文化基础高、接受新事物快的高级果农,完全能满足项目正常运做的技术需要。另外,果农对高光效树形技术的省劳、省力、简约管理感受直接,且对高光效树形培养技术已经有所掌握,这些都为示推广苹果高光效树形技术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技术保证。 (2)生产研究长抓不懈:我市有健全的市县乡果业服务体系,有强大的果业专家组队伍,能通过一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有力开展工作。技术人员在搞好技术培训与指导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应用试验,总结挖掘技术规律,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更好指导果业生产。专家组成员能通过深入一线,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调研报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