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张静静
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影响深远。其美学思想中,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在文化工业与奥斯威辛的现实背景中,阿多诺批判了审美愉悦感的虚假性与不公正性,一方面,在文化工业的现实中审美愉悦感沦为被操纵的虚假快感;另一方面,在奥斯威辛之后,审美愉悦感则带着逃避现实、忘却苦难的不公正性。同时,在其艺术理论中,阿多诺对强调美感的趣味美学进行了严厉批判,他始终强调艺术提供的不是审美愉悦感而是认识。关键词:阿多诺;审美愉悦感;审美现代性;大众文化;奥斯威辛中图分类号:B7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0)03-0046-07基金项目: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D08053)作者简介:张静静,安徽歙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天津300387)。审美现代性问题是理论界探讨的焦点话题。国内学界曾有一种流行甚广的看法,认为审美现代性是对启蒙的反思,是依靠审美和艺术的感性效果来对抗启蒙理性的片面性。依此之见,只要是倚重审美和艺术对启蒙理性加以批判的,皆可归入审美现代性,于是论者综合了从康德、施勒格尔、席勒、尼采、波德莱尔到海德格尔、阿多诺、福柯等哲学大家的有关论旨对审美现代性问题展开讨论。 然而这种看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理性并非完全对立,启蒙理性弘扬科学理性的同时也强调世俗欢乐中的个性解放;其次,这一论见是对阿多诺的误读,国内论者认为,审美现代性高扬的以愉悦为核心的审美感性是对启蒙理性的反抗,但阿多诺却是以!反审美(愉悦)∀的艺术理论否定了审美愉悦感。事实上,虽然阿多诺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使得他极为重视审美和艺术,但他强调艺术作用的发挥不在于通过审美感性来获得。由此可见,在主张审美与艺术对抗启蒙的现代性的思想中,被视为盟友的诸多思想家的见解其实是有差异的,仅仅谈论审美现代性与感性的关系便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通过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有关问题的论述,我们能够从不同的思想路径理解艺术的功能###艺术提供的是认识而非审美愉悦感。在美学史上,对于审美愉悦感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审美愉悦感的辩护者,另一种则是审美愉悦感的反对者。阿多诺无疑属于后一个阵营,他对审美愉悦感的反对有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也与其独特的艺术观相联系。我们认为,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奥斯威辛的时代背景中对审美愉悦感展开严厉批判,表明他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与一般审美现代性理论∃的不同在于:阿多诺坚持艺术与认识的关联。46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07页。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第299页。其中一种观点以刘小枫为代表,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他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为感性正名∀、!赋予艺术以解救的宗教功能∀、!游戏式的人生心态∀。见该书第307页。一对大众文化(massculture)的批判是阿多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大众文化一以贯之的严厉批判态度,阿多诺遭到很多批评,反对者们批评他是一个顽固的精英主义者,认为他的批判体现出欧洲文化精英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偏见。的确如此,作为一个在欧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欧洲文化趣味使得阿多诺很难适应美国社会中新兴的大众文化。关于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主题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这里着重论析阿多诺对大众文化提供的快感所进行的批判。在%论爵士乐&(1936年)中,阿多诺批评当时流行的爵士乐,并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来说明听众的接受状态。他认为!虽然爵士乐无疑与非洲音乐的成分相关,但可以肯定的是,那里面所有桀骜不驯的东西从一开始就被整合到一个严格的方案之中。它的反叛姿态伴随着盲目的卑躬屈膝,与分析心理学所描绘的施虐###受虐现象非常相像∀。表面上看,爵士乐来源于非洲音乐,带有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叛逆的色彩,但这种反叛在阿多诺看来是一种假象,背后仍被商业或意识形态所控制。另外,他看到在流行音乐的接受中,接受者重视的是流行音乐中的!明星∀,在乐器上崇拜的是名牌的小提琴,他们把去!名牌∀音乐厅而不是去听音乐看得更为重要,同时还表现在那些仅仅为听而听的爵士热衷者的空洞迷狂中。阿多诺批评道,这些听众的听觉能力已经退化,回到了一种驯服的并害怕任何新东西的婴儿状态,表现出对机械性的依赖和归顺,进而失去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感,失去有意识地感知音乐的能力。这种接受状态一方面体现出商品拜物教的特点,流行音乐成了商品;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最初呼唤、然后不断喂养并不断强化的心灵结构,同时也是心神涣散与漫不经心之所,通过不需要凝神专注的娱乐,听众被这种现实要求搞得分心分神了∀。 可见,在阿多诺看来,在爵士乐和其他流行音乐的接受中,接受者获得的快感或愉悦感其实是一种听觉退化的过程,在这种类型的欣赏过程中,音乐本身变得无足轻重。在与霍克海默合作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拓展了自己对大众文化批判的视角,他不再局限于心理学角度的分析,转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众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新的统治武器,他对!大众文化∀的称呼也改为!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他看到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已成为统治阶级的!共谋∀,文化产业对公众的影响无处不在,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接受者,他们仅仅被当作消费者,被作为统计材料,而大众文化有限的多样性,也完全是由文艺机构编制的。阿多诺指出,如果说以往的统治带有强制性的鲜明特点,那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统治则以一种享乐和娱乐的方式,让消费者处在昏昏然的愉悦感中而不自知。从效果来看,文化工业给公众带来消遣,但阿多诺认为事实上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娱乐消遣是劳动的延续,!享乐变成呆板无聊的。因为要享乐,就不能使人紧张,所以娱乐活动就得严格遵循社会的规定∀。∃娱乐活动本身的意义即为社会进行辩护,!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但是不像人们所主张的逃避恶劣的现实,而是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娱乐消遣作品所许诺的解放,是摆脱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摆脱消极东西的解放∀。∋于是!娱乐∀在阿多诺那里仅仅代表一种虚假的愉悦感,它可以暂时让人们忘记被支配和不自由的命运,通过娱乐暂时逃避进而强化现状。可见,在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看47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
∃∋TheodorW.Adorno,Prisms:CultureCriticismandSociety,trans.bySamuelandShierryWeber,Cambridge:TheMITPress,1981,p.122.TheodorW.Adorno,OnPopularMusic,inCulturalTheoryandPopularCulture:AReader,ed.byJohnStorey,London: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98,p.205.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第135~136页。似自由的愉悦感事实上却是被自上而下的文化工业所控制,成为商业操纵的对象,其背后更是有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暗中支配。总而言之,在阿多诺的理论中,大众文化中审美愉悦感的虚假性表现在:一方面,接受者获得的满足感是一种与艺术欣赏无关的行为,作品本身并不重要,是!拜物教∀的体现;另一方面,愉悦感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控制的新方式。事实上,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娱乐∀所展开的批判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这里论及的大众文化提供的虚假快感,并不必然就是审美愉悦感本身,但阿多诺却存在着将两者等同的倾向,由此,阿多诺将对文化工业的虚假愉悦感的反对上升为对一切审美愉悦感的摒弃;其次,大众文化提供的愉悦感是否如阿多诺所言必然会被操纵、被支配,接受者的愉悦感中是否就一定不存在反抗、对峙的因素?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背后是两种美学观念的冲突,即!阿多诺所捍卫的、以追求心灵沉思为指归的现代美学观念(其代表是严肃音乐)和阿多诺所批判的、以追求身体快感为核心的后现代美学观念(其代表是流行音乐)的冲突∀。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文化工业的现实情境激发了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二除了愉悦感本身被控制之外,在现实背景中尤其是在奥斯威辛之后,阿多诺视愉悦性的艺术为不公正的。!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成为阿多诺经常被引用的警句。历史上的奥斯威辛成为人类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作为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流亡知识分子,阿多诺不断反思这场人为的灾难,奥斯威辛也就成为阿多诺批判审美愉悦感的另一个现实激发因素。阿多诺的哲学被称为!忧郁的科学∀, 他对历史、现实的看法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他认为:!在灾难发生之后并鉴于灾难的发生而说走向一个更好的世界的计划展现在历史中并把历史统一起来,这简直是玩世不恭。∀∃世界史根本没有从野蛮走向人道主义,而只是从弹弓走向了百万吨级的核弹。在他忧郁、绝望的目光注视之下,艺术应该弃绝愉悦性,否则,在黑暗的现实中,愉悦性的艺术作品对受害者来说就是不公正的。%艺术是无忧无虑的吗?&(1967年)集中体现出阿多诺对愉悦性艺术的批判。在此文中,阿多诺首先批判了席勒的观点,!在席勒的作品中有一句名言: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轻松的。这句名言完全成为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根据需要随时可以引用∀。∋阿多诺也并非全然否定艺术的愉悦成分,他指出艺术想要摆脱愉悦因素是徒劳的,关于艺术的愉悦性需要辩证地考虑,愉悦性的艺术在历史上曾起着积极作用,快感在历史中曾经是一种解放力量。例如,在禁欲主义时代之后(如文艺复兴时期)快感体现出进步性,历史上快感复出循环的趋势时有发生,有时会愈加强大。但他继而认为愉悦感应当就艺术整体而不是就个别情况而言的,尤其是在现实的恐怖状况中,艺术应当完全与愉悦无关,!艺术是对强加于人类的残酷现实的一种批判∀。(而文化工业过分肯定艺术的轻松性为的是使之成为消费的商品,它的愉悦性是虚假的和邪恶的。!关于)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不可能∗的判断不能绝对地来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奥斯威辛之后愉悦性的艺术是不可能的,因为奥斯威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是可能的∀。+这种悲观的预测使得阿多诺对愉悦性的艺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48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5页。GillianRose,TheMelancholyScience:AnIntroductiontotheThoughtofTheodorW.Adorno,London:Macmillan,1978,p.1.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18页。TheodorW.Adorno,IsArtLighthearted?,inNotestoLiterature(volumetwo),trans.byShierryWeberNichols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p.247.TheodorW.Adorno,IsArtLighthearted?,inNotestoLiterature(volumetwo),trans.byShierryWeberNichols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p.248.TheodorW.Adorno,IsArtLighthearted?,inNotestoLiterature(volumetwo),trans.byShierryWeberNichols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p.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