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氨酯改性用有机硅的种类及其改性机理

聚氨酯改性用有机硅的种类及其改性机理

业 打

地 有机硅氟资讯 2007.6

变成了艺术品,赋予了建筑艺术不灭的灵魂。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硅橡胶制品使用上,其产量、

品种、数量、用量均在逐年增加,用途也在不断

扩大。今后,随着橡胶加工技术及建筑水平的提高,海外在建筑中对硅橡胶的应用。开发质优价

低,使用方便,绿色环保的新型硅橡胶密封条将

有着深远的意义。相信作为硅胶密封条大量应用,

满足人们在新世纪新观念的需求。

聚氨酯改性用有机硅的种类及其改性机理

张志国,姜绪宝,朱晓丽,孔祥正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济南)

摘 要:聚氨酯改性用有机硅的种类有4种,分别对这4种有机硅共聚改性聚氨酯的研究进行了论

述,介绍了复合材料的改性机理、性能和应用。

聚氨酯是以二异氰酸酯和多元醇为基本原料

加聚而成的,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可以制

成聚氨酯泡沫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合成

纤维、合成皮革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日

常生活中,并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聚氨酯具有力学性能好、耐磨耗、耐油、耐撕裂、

耐化学腐蚀、耐射线辐射、粘接性好等优异性能。

聚硅氧烷是一类以重复的Si-O键为主链,硅原子

上直接连接有机基的聚合物。通常将硅烷单体及

聚硅氧烷统称为有机硅,它具有低温柔顺性好、

表面张力低、生物相容性好、热稳定性好等优点。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希望把有机硅和聚氨

酯的优点结合起来,得到性能优异的材料。改性

后共聚物中软段的聚硅氧烷或聚醚链段使材料具

有良好的弹性,硬段的聚氨酯、聚脲链段使材料

保持原有的强度。但由于聚硅氧烷与聚氨酯溶度

参数相差很大,简单共混、原位聚合制互穿网络

聚合物的结果都不令人满意,因此,共聚改性是

有机硅对聚氨酯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有机硅对聚氨酯的共聚改性方法按照有

机硅的结构分为4种:①硅醇改性法;②氨烷基

聚硅氧烷改性法;③羟烷基聚硅氧烷改性法;④

烷氧基硅烷交联改性法。

1 硅醇改性法

所谓硅醇是指-OH直接连在硅原子上,通过

-OH与异氰酸酯反应,从而实现两者的共聚,由

于两者相容性不好,通常要在反应过程中使用溶剂。最终形成的是Si-O-C键,其耐水解性差,不

稳定。

刘俊峰等以蓖麻油聚氨酯(PU)改性有机硅

树脂,合成方法是先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

蓖麻油制备蓖麻油聚氨酯预聚体,然后将其滴加

到有机硅的乙酸乙酯溶液中。研究PU含量及制备

工艺对改性体系热性能及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并

用热失重研究改性体系的热分解行为,推断出其

热分解反应机理为受相界面控制的收缩圆柱体。

田军和薛群基研究了端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OH)与醇解蓖麻油改性聚氨酯预聚体共

混改性树脂,探讨了其相结构,发现其具有较高

的微相分离程度;还研究了其与低表面能填料的复

合及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他们认为,成膜后有

机硅链段倾向于表面聚集取向,而聚氨酯链段则

趋向聚集于膜内层。膜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得到

了改善,其表面能也较低。

Stanciu等用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

(PE-GA)、PDMS-OH、4,4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

酸酯(MDI)和顺丁烯二酸双甘油酯多醇制备了

交联的聚酯-聚硅氧烷-聚氨酯树脂。PDMS-OH对

最终材料的力学性质影响不大,但它使改性树脂在低温下的稳定性和弹性提高,而且热稳定性更

好。他们还用PEGA、丁二醇(BD)与MDI、TDI

或1,6-己二异氰酸酯(HDI)制得了聚硅氧烷-聚

氨酯(PDMS-PU)嵌段共聚物。透射电子显微镜30

有机硅氟资讯 2007.6

业 打

地 (TEM)研究表明含聚硅氧烷(PDMS)的球粒均

匀地分散在连续的聚酯型聚氨酯基体中,是两相

体系。Ioan等合成两种预聚物,一种是由八甲基

环四硅氧烷(D4)在苄基三甲胺硅氧烷的四氢呋

喃(THF)溶液中开环聚合后,与PEGA、MDI

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另一种是PDMS和MDI在

同样条件下反应。两种预聚物混合后,再加入MDI

和BD,然后浇注成膜。用差热分析仪(DSC)和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仪(DMA)测定了膜的性能,

发现热形变曲线受软段和硬段的结构及组成的影

响很大。

Uyanik等合成了含PDMS和酮树脂的ABA

型嵌段共聚物,先用双羟基封端的PDMS与异佛

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反应后得到双NCO基封

端的聚硅氧烷聚氨酯,然后再进一步与含活泼羟

基的环己酮-甲醛树脂、苯乙酮-甲醛树脂和原位三

聚氰胺改性的环己酮-甲醛树脂反应。得到的树脂

由于结合有高表面活性的硅氧烷链段而表现出独

特的性能,而且与酮树脂相容性很好,这种ABA

型树脂可被用作添加剂。

王炜等采用聚丙二醇醚(PPG)、TDI、3,3-

二氯-4,4-二苯基甲烷二胺(MOCA)和羟基硅油,

通过预聚复合法制备了聚酯型聚氨酯和聚酯-聚硅

氧烷嵌段聚氨酯弹性体。结果表明:在聚合物主链

中引入硅氧烷后,弹性体力学性能略有升高。引

入的聚硅氧烷链段主要分布于弹性体分子中的软

段,使弹性体的相分离更加明显。Sakurai等研究

了含聚氧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氧乙烯链段

(PES)的嵌段聚氨酯因力学疲劳而导致的结构和

性能的变化。小角X射线衍射(SAXS)研究发现,

加入质量分数为13% PES且当聚四氢呋喃

(PTMO)的分子量为2000时,得到的聚氨酯由

于PES的存在限制了PTMO软段的结晶,从而有

好的耐力学疲劳的性能。

Rochery等采用两步法合成了聚(硅氧烷-氨

酯),第1步用IPDI与PTMO反应,第2步用BD

作为扩链剂。研究发现PDMS比PTMO有更高的

反应性。PDMS加入的时间不同,得到的膜的性

能有很大的差别。Pegoraro等用PDMS和聚氧乙

烯形成的ABA型的嵌段聚合物二醇与TDI反应

时,使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两步法,即TDI与嵌

段聚合物先在甲苯溶液中预聚,再用三异丙醇胺

(TIPA)作交联剂进行交联反应;二是一步法,即将TDI、嵌段聚合物、TIPA或羟基己酸甘油酯同

时加入进行反应。两步法得到的聚合物交联度较

小,但扩散系数和对气体的渗透性较高。

2 氨烷基聚硅氧烷改性法

氨烷基聚硅氧烷是指在聚硅氧烷的端基或侧

链上连有氨烷基,通过氨基与异氰酸酯反应,实

现两者的共聚,但形成的是脲键。一般软段中还

要有其他的聚合物多元醇。

Yilgor等用氨丙基封端的聚硅氧烷与4,4 '-二

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HDI、MDI反

应,用均相溶液聚合技术制备了线型的硅氧烷-脲

嵌段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溶剂对产量、分子量和

产物性能的影响,其反应见图1。结果表明用二乙

氧基乙基醚作为溶剂可合成MDI为主的改性树

脂,但对H-MDI须加入少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

(NMP)。H-MDI若在THF中反应,可得透明的

均相的溶液,当加入扩链剂时需加入少量NMP,

以降低溶液粘度。NMP作为共溶剂可提高体系极

性,产物分子量较高且物理性质较好。对H-MDI

来说,THF是较好的溶剂。

Wang等用仲胺封端的聚硅氧烷和/或PT-MO

与MDI反应,BD作扩链剂,二甲基乙酰胺和甲

苯作溶剂,合成了聚氨酯脲共聚物和硅氧烷-聚氨

酯脲共聚物。可观察到软段PDMS的玻璃化转变

温度(Tg),且随组分改变,结果表明PDMS相与

PTMO和硬段有相分离。Jonquières等综述了嵌段

共聚物对气体和液体的渗透性。其中提到了用氨

丙基封端的PDMS/MDI/BD制得的交联共聚物用

作乙醇/水混合物的分离膜,它只允许乙醇透过,

且分离系数与PDMS的量有关。

Lin等合成了α,ω-双(γ-氨丙基)二甲基二

苯基聚硅氧烷,考察了其折射率、Tg、溶度参数

及热稳定性,它再与PTMO和异氰酸酯反应,探

讨了产物的热稳定性、动态力学性能、力学性质

及体外抗凝血性,可用于血溶性的生物材料。

Zhuang等用时间飞行次级离子质谱研究了氨丙基

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二甲基硅氧烷-氨基

甲酸酯)多嵌段共聚物(PU-DMS)的膜。结果表

明,在PU-DMS表面上的孤立的PDMS链段的分

布与本体中的分布是一样的,PDMS的重均分子

量约为1000。 31

业 打

地 有机硅氟资讯 2007.6

图1 硅氧烷-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Yu等以MDI、PTMO、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

基硅氧烷(AEAPS)和BD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

系列硅氧烷含量不同的聚氨酯。研究发现,由于

硅氧烷的表面富集作用导致硅氧烷单元在弹性体

表面区域的浓度高于其在本体的浓度,而且用

AEAPS改性后的聚氨酯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并没有

明显的变化。陈精华等以TDI、PPG、AEAPS为

原料在无溶剂条件下合成了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预

聚体,以MOCA为固化剂,制得氨基硅油改性聚

氨酯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聚氨酯在硅油质

量含量为10%时具有最佳效果。李永清等以TDI、

PPG为主要原料制得-NCO封端预聚体,并按一定

比例和环氧树脂E-51混匀;另外合成氨基聚硅氧

烷,并利用多元胺类作固化剂,合成一系列氨基

聚硅氧烷改性的聚氨酯/环氧互穿网络聚合物。这

种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疏水性能的新型低表面能

材料,其力学性能的变化与氨基聚硅氧烷的含量

及分子量的大小密切相关。

3 羟烷基聚硅氧烷改性法

羟烷基聚硅氧烷是指在聚硅氧烷的端基或侧

链上连有羟烷基,通过羟基与异氰酸酯反应,实

现两者的共聚。形成的是Si-C-O键,其水解稳定

性好。

Pascault等合成了以MDI-BD为硬段、PDMS

为软段的聚氨酯,并测定了其相分离度为95%。

Yilgor等由双羟己基封端的聚硅氧烷

(PDMS-ROH)与H-MDI在THF/二甲基甲酰胺

混合溶剂中反应制得聚氨酯树脂,并用双氨丙基

封端的聚硅氧烷(PDMS-NH2)及双(N-甲基氨

丙基)封端的聚硅氧烷与H-MDI反应,比较了产

物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质,探讨了氢键在设计共聚

物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还比较了PDMS-ROH、PDMS-NH2与聚氨酯反应产物和聚乙二醇

(PEG)、丙基胺封端的PEG与聚氨酯反应产物中

的氢键的作用。在嵌段共聚物(硬段为聚氨酯或

聚脲)中,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软硬段之间相分离的程度,相分离程度大,可在

硬段内产生更强的氢键,从而有更好的物理性质。

结果表明以PDMS及聚醚制得的聚氨酯和聚脲共

聚物中形成了强烈的分子间氢键,脲和硅氧烷间

的氢键作用可忽略,然而脲和醚间形成的氢键比

氨酯键间的还强。

Furukawa等用羟烃基封端的聚硅氧烷、聚九

甲基二醇碳酸酯-2-甲基八甲基二醇碳酸酯二醇混

合,BD和三羟甲基丙烷为硫化剂,与MDI反应

浇注成膜,得到不透明的、有弹性的膜,聚硅氧

烷聚酯型聚氨酯中有相分离区域。室外暴露实验

证明新的带有烷基侧链的聚酯多醇可用于改善聚

酯型聚氨酯的耐候性。

Kozakiewicz用双羟乙基氧丙基封端的聚硅氧

烷(SOD-1)或者双羟己基封端的聚硅氧烷

(SOD-2)与IPDI反应,在部分实验中加入PPG

以降低材料的成本,制得了湿固化的聚硅氧烷聚

氨酯(MCPSUR),在作涂料方面应用潜力很大。

MCP-SUR的微相结构很复杂。TEM研究的结果

表明,若无PPG共聚,硅氧烷链的长度和m(NCO)

/m(OH)比值决定着试样的形态;用SAXS表明这

些共聚物具有层状结构。若有PPG共聚,形态会

随m(SOD)/m(PPG)比值不同而更复杂,m(SOD)

/m(PPG)=1/1

时,样品是不透明的,用TEM可

看到大的球状的聚硅氧烷相的分离,但当m

(SOD)/m(PPG)=3/1时,样品呈现很特殊的

形态,粒径更小且均匀,样品透明,力学性能也

很好。 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