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 第2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Vol118,No122003年4月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Apr12003
收稿日期:20021222作者简介:王洪(1952),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苏轼审美人生论王洪(吉林大学中文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关键词:苏轼;审美人生;人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3)02-0001-08
一、苏轼人格的本质精神与仕宦人生 苏东坡人格的本质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之谜。单就笔者来说,就先后以/野性0和/仕隐情结0两种理论来探求之。/野性0的命题,重在与柳永的比较中,论述苏、柳分别从两个方面,实现了士大夫人格的近代文化开端。[1]以后,笔者又以/仕隐情结0这一命题,探讨了苏轼内心深处的隐逸与仕进这一士大夫的具有根本意义的人生命题,从苏轼一生348首词作中有66首77次使用具有归隐意思的/归0字,进行了量化分析,论证了苏轼的仕隐情结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内涵。[2]现在来看,无论是/野性0还是/仕隐情结0,其实,都还仅仅是苏轼人格的一个侧面而已,欲解读苏轼之人生本质,还需从华夏文化士大夫人格的演进上寻求,需从士大夫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拷问。美学家宗白华曾有六境界说: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艺术境界。功利是人类的最为原始的阶段,而审美则是人类的终极境界。苏轼的人生,像芸芸众生一样,有着/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0,也有/穷研物理0的学术境界和/返本归真,冥合天人0的宗教境界,但我认为苏轼
更为本质的,是典型的艺术境界,可以用审美人生来概括之,是/以宇宙人生底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藉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底反映,而有艺术境界。0[3]相对于苏轼的宇宙人生来说,就是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苏辙说其兄在晚年流放海南时是:/日啖茶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0,/独喜为诗,精深华妙0,[4](P61,本
1文所引资料,除特别注明,均出自5苏轼资料汇编6,中华书局1994年版,下面只给出篇名和页码,不再注明出处。)可以作为笔者此观点的形象说法,也就是说,现实功利的所有一切,包括功名的、富贵的,都不在苏轼胸中真正留意,只有文学的、艺术的创造,才是苏轼终生辛勤耕耘的园圃。这种情形,也如黄庭坚所说:/东坡先生佩玉而心若槁木,立朝而意在东山。0这种孤高,是俗人难以理解的:/其商略终古,盖流俗不得而言。0(P90)与柳永作为市井文化的代表相比较,苏轼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的代表,是士大夫精英文化的代表。就苏轼早年所受到的教育和他自身的人生期望来说,苏轼的政治理想终生都并未得到实现。譬如其母以5后汉书#范滂传6作教材,对苏轼做儒家忠臣的启蒙:/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0[5]其父以对欧阳修谢表为试题的写作训练:/老苏令坡拟之,其间有云-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曰:-此子他日当自用之。.0(赵令:5侯鲭录6)都可以看到苏轼所受到的儒家仕进文化的良好教育。后来的苏轼,虽然使用了少年时代的习作,但是,却终生未能如老苏所期待的那样,出将拜相,如同欧阳公那样。苏轼自言其志时不多,不象是李白等唐人那样飞扬跋扈,自视甚高,宋人一般都较为收敛,比较内省,但苏轼之志仍可从后来的一些牢骚中看出,如:/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0(5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6其二)齐物志早年便有,奈何现实的情况却是地位卑微,谈何济时?因此,体现在苏轼人生的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是苏轼在政治的功业上似乎并未取得应有的成就和地位,如同苏轼晚年的自嘲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0,哀莫过于心死,晚年/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0的悲凉心境,与少年苏轼的/奋厉有当世志0,形成鲜明的反差。苏轼具有卓绝当世的文学才华,又兼具杰出的政治才干,为什么会仕途坎坷,在政治方面始终不能顺畅?这一点,苏轼早年的恩师张方平看得十分清晰:/早尝识其为人,起远方孤生,遭遇盛明之世。,,轼自谓见知明主,亦慨然有报上之心。但其性资疏率,阙于慎重,出位多言,以速尤悔。0(P5)此段资料为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时,张方平挺身而出写给皇帝的奏章。虽然有此特殊背景,但苏轼/性资疏率0的性格特点,还是非常准确的。但将仕途的坎坷完全归结于某种性格,似乎过于简单,因为,如果苏轼对于仕途视为自己人生最为重要的内容,在多次因/性资疏率0而惹麻烦之后,必定会缄口不言的,而苏轼恰恰相反,在每次祸从口出、灾自笔来之后,都信誓旦旦,发出从此封笔的许诺,但却从未兑现,譬如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在/出门旋觉风吹面0的出狱同时,马上就/试拈诗笔已如神0/此去声名不厌低0了。不仅依旧我行我素,而且写出了更为瑰丽的篇什。可知,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之间,后者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苏轼从政的开端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顺利的,苏轼兄弟一举成名,当时轰动的情形如同曾巩所说:三苏父子/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音角),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0(曾巩:5苏明允哀辞6P13)苏轼在考试完毕,直接被/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0,直接做到相当于现在专署中的副手级别。(由此后再任杭州通判被认为是/巧抑其资0,而杭州又是大州而知)到了英宗的时
候,由于苏轼当时的名气甚大,英宗在府邸时就仰慕苏轼的大名,因此,极希望援引李太白故事,将苏轼擢拔为翰林学士。而实际上苏轼担任翰林学士的位置,是此后二十余年苏轼经历黄州贬谪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只有短暂的几年时光。苏轼刚刚出山,就被张方平等元老视为/国士0,皇室后宫也都将苏轼作为宰相的材料加以培养,但终苏轼一生,最高的官职也未能如其弟苏辙那样官拜尚书右丞,与闻国事。绝大多数时间,苏轼的身份是两类,一类是作为中级官员的州守:从凤翔签判、杭州通判到密州、徐州太守,直到湖州太守发生乌台诗案,加上其中的守丧,前后历时约二十年,都在这个阶层徊翔,而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正是人生中最为辉煌的生命阶段;苏轼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罪臣,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相加的贬谪时间,竟然长过元八年的得意时光,而且,正是苏轼一生的中年、晚年的最为成熟的时期。元只有八年,其中再扣除苏轼不合时宜而自请外放,则苏轼之一生,在政治方面,确实是坎坷不遇的。 那么,是不是苏轼真的没有拜相的愿望?应该说,在儒家文化时代的士大夫,可能大抵都会有过这样的理想,尤其苏轼具有极大的文学声望。当时他的声望,不仅仅局限于宋朝版图,而且,远23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0,显示了苏轼的政治灵活性和原则性,此其十;/及至杭,吏民习公旧政,不劳而治0,/岁适大旱0,苏轼/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0,表现了苏轼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其十一;西湖葑田淤泥,废而不理,苏轼/周视良久0,提出/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0的方案,达到/葑田除而行者便0一石二鸟的效果,更加以/募人种菱,取其利以备修湖0,以及/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0,(苏辙:5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6P62-69)则苏轼已经颇有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才干,此其十二。苏辙所举及苏辙未举之事例尚多,然欲证明苏轼之政治才干,此十二例足矣!苏轼之不能入阁,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在于苏轼本人对于功名富贵的蔑视。他曾有5蜗牛诗6:/升高不知疲,竟作黏壁枯0,将那种功利人生刻划入骨,将这种功利人生的结局看得十分透彻。对于功名富贵,苏轼是蔑视的,对于那些阿谀小人,尤其蔑视。/熙宁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承御史,苏长公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使奸邪。.有甚意头,没些巴鼻,皆俗语也。0(陈师道:5后山诗钞6P138)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苏轼的/性资疏率0,理解苏轼似乎永远学不会世俗人情,永远是赤子之心。朱弁5曲洧旧闻6记载:/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0每当友人晁美叔以此规劝他,苏轼答以:/使某不言,谁当言者,某之所虑,不过恐朝廷杀我耳!0(朱弁:5曲洧旧闻6P321-322)意即只要不被杀头,那就要直言忠谏到底了。蔑视富贵而又性不忍事,则自然与功名富贵无缘。/平生寓物不留物0(苏轼:5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6),这是苏轼对于身外之物的一个总体性的人生信条,/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物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0(苏轼:5宝绘堂记6)对于身外之物的物质享乐,是可以寓意寄托而不能留意的,何谓寓意,寓者,托也,寄托也,寄居也,/民生于地上,寓也,其与几何。0[6]寓意者,知足长乐,因为并不以物为终极之追求;留意者,则以物为人生之目的,则不仅纵有尤物也难以快乐,因为,物质的享乐是没有穷尽的,而且,往往就是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带来许多的烦恼,因为,对于留意于物的人来说,总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因此,对于富贵,苏轼一生都是淡然处之的。早年在凤翔签判任上时,就有一老僧密传给他炼金术,苏轼当时疑惑于为何太守陈公求而不得,老僧却愿意主动传授给苏轼,老僧答以/为之者,多因致祸,非公无可授者0,后来,/陈公知坡得之,恳求甚力0/陈得而为之,不久,果败官而归。0(5春渚旧闻6,卷十P163)炼金术是一种化学实验,本身无罪,要看谁人掌握,苏轼晚年日啖茶芋,生活困苦,却终生不用,而太守陈公弼学了就用,立竿见影,也就立竿见影地身败名裂了。王安石变法其间,曾有谢景温弹劾苏轼舟行贩卖私盐,/穷治无所得0,最后,不了了之,因为,苏轼其人是不可能为此蝇头小利汲汲奔走。苏轼一生物质生活并不充裕,但苏轼颇不以为意,5鹤林玉露6记载:/东坡谪齐安,日用不过百五十,每月朔,取钱四千五百,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0;而5桃源手听6记载:/东坡为钱塘时,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公令以二十来以判。事笔随意作行书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竞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0听起来更像是杜撰的故事,但以东坡之才气名望,当不难也。故东坡之物质生活用苏轼的话来说,是:/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0就总体而言,苏轼的仕宦人生是失败的,元后期苏轼曾有短暂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名号,但只是虚衔,而且昙花一现。但有失方有得,苏轼失之功业,得之审美。相对于仕宦而言,苏轼以文学始,而以文章终,如同5清波诗话6记载,晚年流贬岭南时押送苏轼的使臣所说:/学士始以文章得,终以文章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