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艺术与环境文化生态的关系

公共艺术与环境文化生态的关系

公共艺术与环境文化生态的关系
当我们的社会开始自觉地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
我们才有可能谈论公共艺术及其实践这个当代问题。何为公共艺术?一般认为,
“公共艺术”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约20世纪90年代
这个名词才引入中国。但属于公共艺术的内容则是自古即有的。无论中外历史上
的城市乃至村镇,建筑的格局与道路的节奏、房屋轮廓的高低起伏以及各种设施
的装饰等等,无不曾存在着大量的公共艺术性质的设置。当“公共艺术”(Public
Art)一词在艺术体系内琅琅上口,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时,它所代表的已不仅是
一个约定俗成的文化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由西方发达国家引入、强
调艺术的公益性格、通过国家权力和立法机制建置而成的长期文化政策。因此,
公共艺术在中国现阶段的实现过程是对于中国公众启蒙的过程。同时,它又是公
众自身素质的提高、公众文化艺术水平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共艺术不单是艺术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唤醒公众对公共空间
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关于公共艺术的素养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关键。公共艺术应
顺应时代发展,运用其丰富的艺术语言及与多种邻近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消除现
代社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困扰,创造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生态和谐。人类需
要美观的环境,正如公共艺术的理想恰是通达环境文化生态的和谐阶梯。

“环境文化生态”是指人们对环境开发的复原性保护与文化资源系统的挖掘
和创造。“环境文化生态”的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民主意识和
文化品位的提高,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尤其在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关注的问题需
要我们面对时,其重要性更加突出。比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和人居生态环
境的开发与保护以及重大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
要国家正确的政策指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更需要环境规划部门、生态保护
部门、公共艺术设计师等多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工作。公共艺术作为环境文化生
态的创作形式,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包容,逐渐成为当代社会与人类心灵
之间沟通的重要语言。

上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以及生活安
逸化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使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积累起巨大“存量”,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发展涉及的只是部分“增量”,但它确已成为对“和谐世界”的不利的且
长期存在的因素。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把全球生态问题、环境文化生态、生态环
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列为当今社会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已把环境文化生态
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北京国际双年展将目光投向这一问题,2010年第四
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是“生态与家园”。本届双年展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提
出大“生态概念”,不仅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具多义性、当下性、问
题性;“家园”不仅代表物质环境,也寓意精神家园,既有积极的建设性意味,也
有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的批判。这届展览提倡解决问题,希望该主题能形成自然
——人本——社会的互动,挖掘出公共艺术介入环境文化生态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面对“现代城市是富有的,也是贫困的”这一强烈的悖论,生态学家、
建筑师、公共设计师开始了他们的拯救行动,特别是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无论是
位于城市中心的主题广场、博物馆、纪念馆、大型休闲公园,或是位于城市边缘
的森林公园、生态博物馆、公共墓园,在这些大型的环境空间中愈来愈多地出现
各种生动的公共艺术品,或者其整个环境本身就被营造成一件不可再分解的公共
艺术品。以“贫困的精神”去还自然环境生态本来面目,或是以材料的丰富性及巧
妙搭配去表现人性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命运,已成为营造城市环境景观
及公共艺术的主要趋向。

在此,我举两个国内外公共艺术杰作的实例,来阐公共艺术与环境文化生态
的关系,尤其是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值得大家好好思考。

第一个例子是在法国。早在70年代时,当时还是一群学生的设计师受“罗马
俱乐部”关于全球人口、生态、资源警示报告的影响,开始立志着手在城市郊区
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尝试。但一直到90年代,这批设计师的理念方才落实在“阿尔
萨斯生态博物馆”的项目上。位于法国阿尔萨斯附近的帕瓦塞姆,有一座具有200
年历史的日碳酸钾矿场。它作为法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见证者,已完成了自身
的历史使命,并处于一种创伤深重的废弃状态。这批设计师从历史文脉、人文关
怀、绿色生态的角度,提出了“返回中世纪”创作原则,对这块面积为90公顷的
场地进行了极富创意的总体规划。经过大批志愿者的艰苦劳动,一个崭新的人文
景观呈现在人们面前。原先的碳酸钾矿场大楼被改建成工业博物馆,陈旧的楼体
被葱笼的林木所掩藏,老原矿物挖掘坑被营造成面积为10公顷的人工湖面,坑
中的粘土和表土被用来加固的陡峭的碳酸钾废料堆,使其成为湖边的一个风景制
高点。矿场附近的村庄则修建成中世纪的风貌,在房舍之间的空地上建了许多中
世纪风格的主题花园;葡萄园、药圃、菜园、果园、别墅花园、农庄庭园以及连
接村落、运河与18世纪街道的浪漫花园。这些美丽纯朴的景观自身就是一件公
共艺术品,它不仅彻底抹去了深受污染的矿场的痕迹,而且唤起人们对阿尔萨斯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掌上明珠的历史性回忆。需要指出的是,“阿
尔萨斯生态博物馆”一例不仅说明了人类必须重新调整其与大地、自然的关系,
而且也应对什么是衡量美好、幸福的标准进行全而地修正。

第二个例子是在中国。众所周知,北京798艺术区是全世界艺术家的集散地
之一。2000年至今,一群艺术家将一座曾经使周边环境饱受污染之苦的废旧工
厂,改建成了极具历史文脉感的“亚述殿堂”。它的前身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
718联合厂中的一部分。718联合厂是由德国德绍一家建筑机构负责建筑设计、
施工,这家建筑机构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个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
是共通的。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
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针对原有闲置厂
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
的多元文化生态空间。由于艺术机构及艺术家最早进驻的区域位于原798厂所在
地,因此这里被命名为北京798艺术区。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在北京
炽热的阳光下,造型如包豪斯风格的工厂大楼巍然矗立,精心雕琢的公共艺术作
品似一串有序排列的珍珠,在晴空下熠熠发光。它也是当今世界公共艺术区与环
境文化生态相结合最好的范例之一。
通过对以上二例的评析,公共艺术作为环境文化生态中的重要形式,直接表
达了人们对环境观念的重新认识。实际上,公共艺术的发展史也从侧面演绎了一
部人类心灵的发展史。于是我们看到,环境要素的优化不仅仅归结于树有多高、
绿地有多宽,更重要的是在于:一个环境要有灵魂,这个灵魂要求环境具有地域
特色、民俗文化以及人们的信仰和感受。所以,不能把公共艺术创作简单地理解
为在环境空间中增添的小品,它应该是与整个生态环境本身共同营造出一件密不
可分的艺术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公众意识的不断提高,世界生态环境必将迎来一
个公共艺术繁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艺术家们如何将绿色环境文化生态理念
贯透在兼具实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对整个世界生态环境平衡
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公共艺术在校
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项目批号:08E0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