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拉螺旋叶片开料计算公式3

冷拉螺旋叶片开料计算公式3

相关资料目录

1~5从本论坛相关帖子下载,8~11是我以前发布的一些帖子,应该对输送机行业的技术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一并纳入。

1、螺旋机计算标准.pdf

2、螺旋输送机自制螺旋叶片下料的一种计算方法.pdf

3、螺旋叶片的几种成形方法.pdf

4、螺旋输送机叶片下料法.pdf

5、螺旋输送机输送机理及其主要参数的确定.PDF

6、螺旋叶片展开酒风假想公式V3.0.xls

7、酒风:深入探讨螺旋叶片开料问题.PDF

8、输送机功率计算jiufng简易公式.doc

9、关于输送机速度计算的问题.doc

10、手册上刮板机功率公式的错误.doc

如果流量不够,不嫌麻烦,可使用搜狗或谷歌搜索“jiufng”即可进入我的工作博客浏览,并从网盘下载相关资料。百度也可以,但是这个汉奸屏蔽了很多有用的网页。

螺叶开料计算1.jpg (174.88 KB)

螺叶开料计算2.jpg (179.82 KB)

螺叶开料计算3.jpg (191.17 KB)

计算程序的适用条件 适用于生产的螺旋机螺旋外径、螺旋轴直径、螺距、板厚、材料等经常无规律变化;螺叶维修更换;初次生产某一规格的新螺旋等不需要螺距特别精确的场合。

适合通用规格D<1000,d>50,S

螺叶加工方法的比较

连续冷轧叶片机械化程度高,节省材料,外观整洁,表面冷作硬化,适合定型产品批量生产,要有稳定合理的供应商供货,极少有设备厂家为了产值不大的螺旋机购买价值不菲的叶片成型设备。由于设备加工能力的限制,叶片一般直径、板厚都有限制,适合粮油、饲料等行业。

论坛里有人说他们加工螺叶是先拉好螺叶,而后上车床车,这一点我难以理解。可能是行业不同吧。如果不是用于精确的计量,仅仅是输送物料,有必要把外圆精确到拉伸焊接后再上车床的地步吗?外径大,螺旋长的车加工不现实,成本太高。

我们通常是气割开料,车床加工内孔外圆,然后拉伸焊接,这样出来的外圆可能会小一点,但误差一般在1mm以内,而螺旋单边间隙都在3~10mm。对于整条螺旋弯曲问题,需要用顶针旋转,气焊调直,转速越高,对刚度、直线度、同轴度要求越高。

本程序适合的加工方法,开圆片车加工,再用葫芦夹具锤击拉伸,然后焊接。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可以加工各种各样的螺旋叶片,生产上不受供应商限制,只要工人素质高,拉出来的螺叶最终也是比较美观的。综合成本划得来我们才如此加工,老板当然会算经济账。

对于粮油、饲料加工行业维修部门,如果没有螺叶加工经验和能力,建议购买一扎一扎单片的那种成型叶片。或者整条委托给有加工能力的厂家加工。

再谈叶片富裕角(开切口)的问题

还有太多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对叶片“余角”(切口)存在错误认识,几乎所有手册在“满面式螺旋叶片的下料尺寸”表里都提供了富裕角一项,意思当然是误导让制作者把该余角切掉。大家看看程序里的公式6和公式21就知道了,将余角切掉不仅多此一举,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

再看公式22,结果表明,叶片直径与螺旋线长是线性关系,这一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

程序计算结果的精确度问题

我想很多人初次使用本程序指导生产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按你的公式得出的结果还是有很大误差,这是怎么回事?

我首先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我提供不出一种通用的程序,能够在各种条件下得到精确螺距的开料尺寸。

你可以比较一下程序中的公式17(本程序结果)和公式4(理论结果),比较以后你就知道该结果的精确程度了。内径相差十几二十毫米是常有的事。

螺距误差除了公式结果问题,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加工,不同的人员加工出来都会有差距!同样的叶片同样的人员也会有差距,为什么?因为你不可能要求工人像加工艺术品一样去加工螺叶,生产要效率!否则你那螺旋机卖多少钱一吨啊?一定的螺距误差是允许的,单个螺叶5mm以内算是比较精确了!

螺距误差没必要吹毛求疵,除非用在精确计量的场合。我们通常加工的螺旋机,连它的产量、转速都是非常粗糙的,那么我们实践中再追求螺距精确到mm的误差有什么必要?平白增加生产成本而已!

虽然本程序适用范围不广,结果还不够精确。可是用于生产效果还是显著的。我只是从生产结果得来数据,没有条件主动的去分组试验,这需要额外的资金,这是毛泽东时代研究所干的事情,我们私企可不会拿钱做雷锋。

当然,程序结果越精确越好,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追求完美。这需要公共投入,不多,生产一线两三个技术人员,研究资金多则十几万,少则几万足以得到数百组一手数据,进而完成公式的精确化。可是现在的中国,谁给钱?谁去做?拿来主义是最好的猫理论实践。当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伟大的先富设计师指导我们先满足眼前利益!面对外敌韬光养晦!它窃取了毛主席时代30年水利建设的成果据为己有,砍掉了研究经费,实行买来主义,满足了部分鼠目寸光者“有饭吃”的心理,往地下注入污水、生产伪劣疫苗、生产三聚氰胺奶,天量税收还有赤字,先满足我们这一代老头子有钱花再说,哪管子孙后代死活?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某著名经济学家说我们广大的穷苦百姓是“待富人群”,真有创意!不愧为一只黑猫!先富带后富,逻辑上成立吗?先富怎么富了?它不就是靠掠夺剥削多数“后富”的劳动成果才富了吗?你让贪官把它受贿索贿存到美国、瑞士银行的钱拿出来给大家共同致富,可能吗?你让老板把挣来的钱大部分给工人发工资试试。

财富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但是劳动者获得的财富是最少的。因为财富有产生、积累、流转与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官僚和资本主宰着财富的分配。

技术上的一些其它问题

1、外圆伸长率与内孔伸长率的关系。

2、叶片直径与螺旋线长度的线性关系。

3、伸长率与板厚的关系(断面收缩率问题)。

4、伸长率与材料的关系。

5、叶片富裕角与内径伸长率的关系。

6、加工方法影响伸长率。(气焊辅助热加工、冷拉、锤击……)

一、前言

冷拉螺旋叶片开料问题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手册的理论公式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大局限,太多资料手册大家抄来抄去,以讹传讹。这一问题不仅长时间困扰着我,相信也同样困扰着多数设计制作螺旋机的同行。

二、理论计算公式

理论公式在各手册都有,只要有中学几何知识就可以推导出来,不必用微积分来虚张声势。我很早就怀疑过公式,因为公式的错误先例不是没有。几年前曾推导过一遍发现公式没有问题,又不想在机械行业深入,所以此事就不了了之。生产时靠工人的简易公式自己掌握开料的富余量,忍受其螺距误差,得过且过。

理论公式:

S——螺距

D——螺旋体外径

d—螺旋轴直径

——一螺距的螺旋外径展开长

——一螺距的螺旋内径展开长

——螺旋叶片宽度

——开料叶片内孔半径

R=b+r————(公式5)——开料叶片外圆半径

——整圆开料理论上拉伸后的富裕角 手册上不仅给出了这些公式,还给出了不同规格螺旋机的叶片开料尺寸表格,都是理论值,可以说用在实践中就是错误的,根本没用。手册公式表格如果不能用于指导生产,那么它又有何价值?

三、关于叶片下料切口(富裕角)的问题

上面的理论公式中有一项α—整圆开料理论上拉伸后的富裕角,这个问题是我耗费精力深入大论的引子。

手册上引出这样一个项目给了无数人误导,以为α缺口应该开料切除,论坛帖子里甚至有人解释说“这么做一定有其道理,我们不用知道为什么,照做就行了”。有的说去缺口为了焊接时接缝整齐。还有一杂志上的一篇技术文章对不带缺口的叶片发现新大陆似的进行“理论计算”,结论是不开切口如何省料。这些观点都让我“忍无可忍”。

我在这里讲两点:

1、我们厂十几年来制作螺旋机,下料一直是不开缺口的整圆。

2、开缺口的叶片开料方法从理论上就是错误的。

一个圆环的缺口部分与其他部分性质上有区别吗?仅仅是占据的圆心角大小不同而已。

,在理论上叶片开料内径及外径对应的富裕角α相同,这一点手册上没有列出来,也没有必要列出来。公式里列出α富裕角仅仅是表明,开料为一个整圆时,圆环拉伸后理论上对应的螺旋叶片大于一个整螺距,手册上画的带缺口的图是对应一个螺距的,是正确的,并没有说下料时要把长出部分切除呀。

所以,不开缺口的开料方法不单是为了省料,不单是为了错开焊缝,也不单是为了加工省事,而是因为这样做在理论上就是正确的。开料时去掉α缺口真的是多此一举。

接口焊缝有V型口对不正是因为叶片拉伸时接口处的变形不充分造成,即使去掉切口,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不过该问题在成形时可以忽略其影响。

四、螺旋叶片的加工分析及叶片开料假想公式

本人经过半个月大部分业余时间、部分上班时间,在车间、设备现场等进行了大量实测、分析计算,得到以下结果,希望能够更精确的指导生产。

实测数据见下表。其中D,d、2r'是由我提供给车间生产的尺寸,序号4、5的2r'是车间自己计算我从工人那里得来,序5的2r'应该是记错了,S、l'(内圆拉伸后螺旋长)以及序号8、9、x的叶片开料外圆φ278,其b都是我实测的。序号6、7本为d800螺旋,轴管是φ402管磨损已经不到400了。序号x是用序号8、9的半成品实测的,其S值取内外缘S均值。2r'(计)是通过修正后的假想公式计算出来的开料孔径。表中λ=α/360,λ'=(l'-l)/l',δ=(l'-2πr')/2πr'内孔伸长率,γ=arctg(S/πd)内螺旋升角。

表一

序 D d S b h l(计) 2r(计) 2r' 2r'(计) l' γ(计) δ测计 λ(计) λ'测计

************.56406.45147.58135.2135.2246046.548.3%12.33%11.64%

1 250 133 245 58.5 6 484.36 167.49 161 161.47 528 30.39 4.39% 7.95% 8.27%

2 250 133 250 58.5 6 486.91 168.89 161 162.46 533 30.89 5.38% 8.23% 8.65%

3 350 159 355 95.5 6 612.81 215.7 206 204.34 690 35.4 6.6% 9.57% 11.19%

4 300 108 225 96 6 407.12 139.12 135 134.78 435 33.55 2.57% 6.85% 6.4%

5 300 159 250 70.5 6 558.58 189.1 179 184.76 590 26.59 4.92% 5.98% 5.33%

6 798 400 350 199 12 1304.47 423.18 422 422.36 1330 15.56 0.32% 1.88% 1.9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