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年3月第29卷第3期Chin J Thorac Cardiovasc Su .March 2013.Vo1.29 N0.3
中国电视胸腔镜外科发展的2O年
赵珩
1990年底,电视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内镜缝合切
割器的临床应用促成了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thoracic surgery,VATS)的诞生。几年后,
VATS成功应用到绝大多数胸外科疾病的I临床诊疗
之中,给传统胸外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年,一批中
国胸外科医师及时抓住了这一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于1992年将其引入国内。如今,VATS在我国不断
普及和发展,已成为胸外科临床中最常用的新技术, 当代胸外科也因为这一技术的深层次介人而发生了 实质性变革。纵观中国电视胸腔镜外科2O年的发 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稳定期和成熟 期4个阶段。 1.萌芽期(1992—1994年) 1992年11月,在美国外科公司(USSC)和德国 Storz公司的资助下,美国德克萨斯州胸外科医师 Michael Mack来到中国传授VATS技术,培养了王 俊、刘桐林、崔忠厚、朱恩良、单根法等我国第1批胸 腔镜外科医师。在老一辈胸外科专家的关心和支持 下,多家医院随即各自独立开展了VATS,从此开启 了我国的VATS之门。1993年l2月在北京胸心外 科学会的学术活动中,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 科报告胸腔镜手术治疗20例经验,引起了同仁们的 广泛关注和争鸣。 1994年,又有一批年轻医师加入了胸腔镜外科 的行列,包括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何建行、福州 军区总医院肖海、天津胸科医院卢文秋、石家庄白求 恩国际和平医院李晓辉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梁正 等。1994年6月,《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和北京大 学第一医院联合在京举办了“首届全国胸腔镜外科 学术交流及技术演示会”,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 共95位代表参会。当时11家已开展VATS医院的 医师介绍了他们的初步经验。会议还安排美国的 Tea E.Acuf和北京医科大学的王俊进行肺楔形切 除、肺大疱切除和胸交感神经链切除等胸腔镜手术 DOI:10.3760/cma.j.issn.1001-4497.2013.02.023 作者单位:20003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 回顾-9展望· 表演。会议期间,成功举办了第1期全国胸腔镜技 术操作训练班,培训了80名学员,奠定了我国胸腔 镜手术医师的培训模式;标志着我国胸腔镜外科迈 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中华外科杂志》1994年第 10期特别刊登VATS专题,集中展示了当时我国 VATS的最新进展。 2.成长期(1995—1999年) 经过2年多胸腔镜技术的“启蒙运动”,尤其是
第一届全国胸腔镜学术交流会和技术培训班的成功
召开,为我国VATS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仅
1995年,国内报道胸腔镜手术的文章就达51篇,手
术适应证也有较大扩展。1994年9月,第1例胸腔
镜胸腺切除术完成。1994年6月,何建行首次开展
同期双侧胸腔镜手术。1995年6月,《中华胸心血
管外科杂志》第3期刊登了王俊等“胸部肿瘤的胸
腔镜诊断和治疗”一文,首次介绍了胸腔镜下的解
剖性肺叶切除术;同月的《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刊登
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完成的我国第1例小儿胸
腔镜手术的文章。1995年11月,第二届全国胸腔
镜外科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举办,参会代
表来自28个省市和香港地区共170人;本次会议上
第1次介绍了胸腔镜食管癌手术、纵隔肿瘤切除、动
脉导管未闭手术及肺包虫囊肿手术等较高难度的胸
腔镜手术。截至1995年底,全国开展胸腔镜手术的
单位已达几十家,手术近千例,其中北京医科大学第
医院和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都超过百例。
1996年1月,王俊首次将胸腔镜肺气肿肺减容手术
引入中国,并于其后研制出用于肺减容手术的国产
牛心包垫片。1996年11月,第三届全国胸腔镜外
科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香港中文大学严秉泉教
授和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刘会平教授到会做学术报
告。国内开展的肺气肿肺减容手术、肺癌的胸腔镜
手术以及胸腔镜胸腺切除术首次在会上报告并成为
关注的热点。1997年,由陈鸿义和王俊主编的我国
第一部系统介绍VATS的外科专著《现代胸腔镜外
科学》出版‘,同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
胸腔镜外科学组成立。这是我国胸腔镜外科史上具
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年3月第29卷第3期Chi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March 2013 7Vo1.29 No.3
有历史性意义的2件大事,对于推动VATS在我国
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纵观这5年 发展,VATS从国内几家大医院走向各地中心医院, 再由中心医院走向基层医院;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 走向中西部地区;完成的手术从简单的胸膜活检、肺 活检、肺大疱切除、肺楔形切除逐渐走向较为复杂的 胸腺切除、食管切除以及肺叶切除等。在这一时期 的后几年,临床医师在拓展手术适应证的同时,开始 关注疗效、治疗原则以及卫生经济学等问题,有关 VATS麻醉、术后护理、并发症防治以及在基层医院 开展的经验等文章广泛出现。这些反映了胸腔镜技 术在中国逐渐走向了稳定和成熟。 3.稳定期(2000—2005年)进入2000年以后, 早期开展这一技术的医师逐渐走过了他们学习曲线 中的“爬坡期”,陆续进入稳定发展的“平台期”。 VATS在中国完成了其量变上的积累,深入地渗透 到了胸外科的临床实践中,胸外科医师从关注其微 创性逐渐转向了关注其疗效方面。此时,胸腔镜已 经成为了胸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常用甚至必备设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2000年5月,北京大学 人民医院成立了“胸部微创诊疗中心”,率先系统地 开展胸腔镜、纵隔镜和电视激光硬质气管镜等一系 列胸部微创技术的诊疗实践、临床研究和继续教育 工作。这一时期,为满足广大中青年胸外科医师对 新技术的渴求,各种全国性和地方性胸腔镜手术培 训班如雨后春笋般举办,为我国VATS的技术普及 和人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这是我国 胸腔镜技术发展的相对稳定期,绝大多数胸腔镜外 科医师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磨练和积累,镜下手术操 作已相当熟练,在大多数的常规手术中,辅助小切口 的操作逐步被摈弃。但在这时期,对于一些复杂胸 外科手术,如肺癌、食管癌的根治 切除以及大胸腺 瘤的切除等,只有少数单位和医师能够做到完全腔 镜下手术,多数还在探索阶段,往往需要辅助小切 口,间断配合直视操作。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后, 高清晰内镜开始用于胸腔镜手术,使十分精细的内 镜操作成为可能。技术与设备软硬件两方面的进步 为胸腔镜手术新时期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4.成熟期(2006—2012年) 操作技术逐渐规范,严格审核培训中心,胸腔镜 医师进行专门培训。胸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肺 癌、食管癌、纵隔肿瘤领域。2006年,美国国家综合 癌症网络(NCCN)首次将VATS治疗肺癌写入临床 指南,称其为国际上肺癌治疗的标准术式之一。这
年,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用于早期肺癌及支气
管扩张症等疾病的外科治疗。在随后几年,全胸腔
镜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成为国内胸外科学术会
议、专业期刊以及临床实践中最大的热点,从而掀起
了胸腔镜临床应用的又一高潮。这标志着电视胸腔
镜开始取代传统开胸手术在胸外科的核心地位,成
为胸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同时也标志
着VATS技术成熟期的到来及其在胸外科领域主角
色的实现。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大样本、远期疗效
分析的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研究结果的出现,国内
关于肺癌胸腔镜手术治疗在外科原则和肿瘤原则上
的异议渐趋于平息,胸腔镜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
的地位基本确立;中国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手术
方法:如王氏手术方法、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和俯卧式
食管癌根治术等。肺叶切除、肺段切除、纵隔肿瘤切
除、肺叶袖式切除、肺叶及肺动脉双袖式切除已经普
及。研发出多款自主专利的胸腔镜专用器械,这标
志着我国VATS逐渐迈向成熟。同时,随着手术病
例和手术经验的积累,我国VATS在自我提高和完
善的过程中也为世界胸外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
俊和涂远荣及其研究团队从远期疗效角度对手汗症
治疗的神经切断方法做了前瞻性研究,对国际上这
疾病治疗的术式选择做出了有指导价值的探索。
国际期刊和会议上中国人的名字和身影越来越多。
国内胸腔镜文章和各单位胸腔镜手术所占比例越来
越高,一些医学中心胸腔镜手术已占到了胸外科手
术的80%以上。多篇高质量文章刊登在国际权威
杂志。到目前为止,中国学者刊登的SCI文章43
篇;中文期刊相关文章2409篇。全国已经开展多项
多中心的联合课题研究。最为可喜的是由北京大学
人民医院王俊教授为首的“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
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了
2012年中国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这在胸外科历
史上是首次,为我国微创外科争得了荣誉。
胸腔镜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正造福于人
类,我国的胸外科医师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实
现了我国胸外科手术的变革,同时也使我们的学科
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步伐。
(收稿日期:2012—12-01)
(本文编辑:牛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