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场协议概述

广场协议概述

广场协议概述: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签订背景: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1977年初,

“广场协议”不合中美贸易时宜

[1]

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美国政府震惊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总统发起了一个“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用以支撑美元价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例如,在1980年初把钱存到银行里去,到年末的实际收益率是负的12.4%。

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PaulA.Volcker)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收益率)从1954年—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

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协议的内容:

"广场协议":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

广场协议漫画

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0%。[2]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代表的美国当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斯藤(当时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金融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协议的影响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虽然当时日本人均GNP超过美国,但国内高昂的房价使得拥有自己的住房变成普通日本国民遥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戳破了泡沫经济,但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十几年的衰退期。

1987年G5国家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检讨“广场协议”以来对美元不正常贬值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汇率调整来降低美国贸易赤字的优劣性,结果是此期间美国出口贸易并没有成长,而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于是罗浮宫协议要美国不再强迫日元与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预算等国内经济政策来挽救美国经济。也就是说,广

场协议并没有找到当时美国经济疲软的症结,而日元与马克升值对其经济疲软的状况根本于事无补。

相反的是,“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则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经济。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仍然是一个发

达国家。日元升值大大提高了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即

使在欧元诞生后,日元仍然是国际上最主要的四大货币之一。并

且,在日元持续升值过程中,美元计价的日本国家资产同步增加,

日本企业逐步在海外扩大投资,日本居民也切实地分享到了成长

红利。

二、对我国政策选择的启示

对比来看,当年的日本经济与中国现在的情况有些相似。在

本币升值的预期下,会有大量的国外资金涌入。这段时间,经济

走势强劲,民众的财富增值速度也很快。但是,如果升值预期减弱,

很可能引起资金的外逃,并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另外,在人

民币升值预期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外汇的

严格管制,也进一步促使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的上涨。日

元升值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过程启示我们,为缓解人民币汇率

升值预期,中国央行应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人民币升值

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避免汇率大幅波动;中国

的货币政策应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注意防范银行信贷资金违规

流入股市和投机房地产市场;另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1. 调整产业结构弱化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

对于日益开放的中国,人民币汇率不仅是国际收支的风向标,

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如果说人民币要升值,那也应

是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上。日元被迫

升值以后,正是得益于日本出口产品的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

才实现了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人民币升值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目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

遇,尽快实现经济发展由内需拉动替代外需拉动、由消费拉动替

代投资拉动,由服务拉动替代制造拉动,由城市化进程替代工业

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转变,由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

2. 经济的梯度转移

20 世纪90 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日本商品的

出口优势不再,于是,日本开始在亚洲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它是

将已经成熟的制造业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进行

生产,从而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原有企业则集中日本资源在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