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证研究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议题。基于对中国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阅读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际效果三个方面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就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学生 理论著作阅读 政治理论课程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13-02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了多维考察。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和信仰并自觉付诸实践的价值体系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这一理论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现实的变化。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亦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各种思潮的不断侵袭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和考验。同时,现阶段国内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发、高发势态,这都从客观上增加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成果的接受难度。而高校是一个对社会变化极为敏感、对各种信息捕捉迅捷的特殊群体。在这种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要巩固发展,就必须要掌握群众,尤其是掌握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第二,政策的号召。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角度,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明确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思想教育源泉,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前沿位置。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人的主体,是黎明的曙光,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需要,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第三,理论的需要。理论必须在现实中接受检验,并在现实中汲取力量发展自身。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讲:“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目前,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效果到底怎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如何,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什么意义上进而影响到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效,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解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
的迫切需要。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分析
笔者以中国农业大学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2份,有效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6.4%,有效回收率为95.2%。通过问卷和座谈,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分析从理想信念、理论著作阅读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三个方面展开。
1.理想信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方面:认为非常重要的人占75%,认为重要的人占24%。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基本认可理想与信念的获取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是一个必要条件,而理想与信念是思想观念最核心的部分。调查发现:41%的人认为社会现实环境对自己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相比之下认为家庭亲人对自己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的占33%;选择学校老师的占18%,选择同学朋友的占11%,选择电视网络的为5%。该数据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大学生非常关心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并也意识到其与自身生存发展的密切相关,在反思自身与社会现实环境的同时会主动根据现实来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
当回答“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时,自认为有深入了解的人非常少,只占2%,认为有较多了解的占21%,认为不了解的占6%,绝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处于“有点认识”的阶段,占71%。这一情况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基本一致,非常了
解的占2%,了解或不大了解的各占48%,不了解的比例为2%。这两组数据表明,自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了解的人非常少,自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入了解的人同样非常少。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知道,但并不认为自己懂,对于马克思主义处于一种“熟知非真知”的状态,而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处于这种状态。然而,从理想与信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对一个事物的深入了解是该事物转化为理想信念的基本条件。这一分析结果在另一组数据中得到了验证,对于信仰问题,高达28%的人什么都不信,47%的人信仰前沿科学,信仰宗教的占8%,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为17%。
科学的巨大威力是任何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有目共睹的,它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身。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对此,列宁说:“现代物理学是在临产中,它正在生产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比喻巧妙而又确切地表达出“马克思主义”与“前沿科学”的血肉联系。根据以上分析,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亟待加强,而一个重要而可行的突破口就是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与前沿科学之间的血肉关系。
2.理论著作阅读分析
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零散读过一些篇章的人占49%,基本不读的占41%,读过一本或几本的为9%,1%的人较系统地读过。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学术著作,52%的人觉得难懂,37%的人觉得一般,8%的人觉得非常难懂,3%的人觉得通俗易懂。对于本
校图书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书籍情况,48%的人不知道,25%的人觉得很多,23%的人觉得比较少,4%的人认为极少。在以上三组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个相互关联的反馈机制:一方面,因为不读原著而感觉很难;另一方面,正因为感觉很难,所以才不去读。基于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著产生畏惧心理的根源。
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他们的自由阅读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是所有书籍中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阅读现状是与普遍的阅读现状相统一的。有人提倡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像呼吸空气一样地去读书,然而,阅读时间减少、阅读退化是当前大学生文化取向中一个突出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已逐渐被社会各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从其产生来看,是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当经典丧失了大学生或当大学生远离了经典,经典就会古董化,而大学生也会苍白化。当大学生走近经典,也就真正走近了马克思主义。据以上分析,对当代大学生理论著作的阅读教育亟待加强,而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推动大学生走近经典,并在此基础上走近马克思主义。
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析
调查发现,对于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原因(多选题),74%的人是为了完成必修课修学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逃课的现象(多选题),其中59%的人认为是因为课程内容没有太多实用价值,25%的人认为与专业学习直接相关度很小,22%的人认为是由于学生
自身纪律性不强,17%的人认为是由于老师上课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点与特性,8%的人认为是因为有其他更重要的活动,认为由于授课环境及配备设施的局限造成逃课现象的只占2%。当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最大问题出现在哪个层面”时,42%的人认为是由于社会环境,28%的人认为是教学内容,认为是教学手段的人为18%,是教学方法的人为17%。
在征求调查对象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中,发现学生的集中性建议为:课堂讲授可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遭遇的困惑来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增加课外实践内容,寓教于乐,还可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去,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脚踏实地深入百姓,了解民生民情。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主要不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获得的,在这些看法逐步形成并稳定之后,他们会拿这些看法作为参考标准来对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一旦发现课堂上老师所讲与自己原有的认识反差太大,则必然产生抵触情绪。然而为了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又必须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这样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能量。如这股巨大的心理能量不能被诱导、宣泄出来或转移到别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困难的。
三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逐步深入理解并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方面交互作用,并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中。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理想信念、理论著作阅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描述此运动的三个维度,组合起来可以立体地反映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在对过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三点相应的对策。
1.加强专业学习与理想信念的联系
每一门具体的专业都对应着具体的学科,而任何具体学科都有自己的前沿问题,不同学科的前沿问题统称为科学前沿。由调查结果可知,当今大学生对于科学前沿具有高程度的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血肉关系,可以找出一条贯通的脉络:从具体专业的前沿问题研究中树立起对科学的正确理解。科学前沿问题不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养料,而且是吸引青年的磁铁。
2.鼓励推动广泛的经典阅读
高校本身就是文化与经典的荟萃之地。鼓励推动广泛的经典阅读,其功用不仅巨大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本专业的经典阅读可以直接推动专业课的学习,进而有利于从科学前沿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解;其次,广泛的经典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现实与人生的感悟,进而有利于从社会现实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解;最后,不同的经典本身就是相通的,广泛的经典阅读必然能促进学生走近马克思主义经典,从而有利于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角度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3.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而且应该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正是一切教育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尤其重视这一手段。从调研的分析来看,学生本身对于社会实践就有非常强烈的需求,而社会实践是体现和释放学习主动性的最佳途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自学,一旦其主动性调动起来,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就会得以提高,阅读经典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这将从多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质性影响。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立足于当前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实际,根据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协调同步地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从而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