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
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美好心灵是美育目的
“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最
早是由德国古典美学重要代表、
大诗人席勒在1795年的《审美教
育书简》中提出的。席勒与今人相
似,把教育分为体、智、德、美四种
并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
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
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
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
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
达到尽可能和谐。”在此,席勒一
是为美育争取到了在整个教育系
统中与其他三“育”同等的合法地
位;二是明确培养、促进人们的审
美鉴赏力是“美育”的核心含义;
三是确定美育目标是促进主体心
灵诸多方面及其多元功能的和谐
统一和健康发展。席勒对“美育”
的界定,当然还存在时代及其本
人思想观念上的某些局限,但对
我们今天从事美育工作还是大有
启发。
审美教育,总体上说,既是指
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
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又是
指社会、学校或家庭利用审美活
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
陶冶人的特点、功能,对人(首先是青少年)进行心灵塑造的各种
教育活动,目的是塑造人们的美
好心灵,使之和谐、均衡、健康发
展。
重视美育是中外传统
虽然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
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
重要性并付诸实践。比如,古希腊
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
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
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
(包括自然美欣赏)对孩子进行全
面、良好的教育,比如主张“用音
乐来陶冶心灵”;他建议,“我们不
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
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
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
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
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
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
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
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
习惯吗?”他把音乐看作艺术的最
高典范,认为“音乐应该归宿到对
于美的爱”“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
都重要得多”,因为“受过良好音
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
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
的东西,它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
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
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
美。”可见,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
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
术作品(包括描绘自然美的优美作
品,实际上间接肯定了自然美的美
育功能)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
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
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
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
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
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
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
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
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
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
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
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
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就
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
灵疏导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功
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
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
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
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
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020
峰会
灼
见五
育
并
举最近,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是关系国家教育方针能否全面落实的关键之一,而正确理解美育内涵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
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
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
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
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当然,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
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
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
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
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
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
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以陶养感
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
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
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
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
纯洁之人格。”对美育陶冶、塑造
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
辟、深刻论述。梁启超是中国现代
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他认为
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
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
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
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情
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
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
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
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
育、感化人的目的。现代美育另一位开创者王国维则把美育理论较
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1903年
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
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
“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
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
展国民的新精神。他也认为美育
是情感教育,说美育“即情育”也,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
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
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
不留意也。”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
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
造力,又没有过分抬高美育地位,
而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
实施和发展。中国现代美育思想
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
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
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
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
有过时。
准确把握内涵是关键021峰会
无论中外也无论古今,人们
对美育的本质和内涵,还存在某
些不够全面、完整的看法。归纳起
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
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和美育是
艺术教育。
第一种“美育是人格教育”。
这个说法不能说错,因为美育确
实属于完整的人格教育的重要方
面,但是二者不能画等号,人格教
育在范围、内涵等方面远大于美
育;而且人格教育的侧重点在伦
理道德教育即德育(善)。如果把
美育完全归结为人格教育,事实
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甚至把
美育降低到德育附庸的地步。这
实际上就取消了“五育”中美育相
对独立的地位及其不可取代的作
用。我们必须看到美育的特殊性,
它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审
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造就
审美的人,使人在精神上获得解
放与自由,最终让人的个性得到
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使人成为身
心健康、心灵诸要素(理智、情感、
想象力等)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
完美的人。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
育,它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
追求美,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崇高
生活目标。这是美育的独特功能,
是单纯的德育所不能达到的:美
育有利于在培养人们健康审美趣
味、鉴赏能力的同时,使之受到高
尚道德潜移默化的熏陶、滋养,但并不降低为德育的工具和附庸。
第二种“美育是情感教育”。
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也不能说是
错的,但也比较狭隘。固然,审美
教育离不开情感,它必须通过动
之以情来实施,并且情感活动贯
穿于美育的全过程。但是,情感活
动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不局限于审美和艺术活动,情
感教育覆盖领域远大于美育,二
者不是同义语;美育的心理机制
和结构也不局限于情感活动的活
跃,其实际的审美效应也并不单
纯表现为情感的满足;美育所激
发的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
的一般情感,因为它是认识、评价
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
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
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因此,把美
育仅仅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即把
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
离出来,至少是有片面性的。
第三种“美育是艺术教育”。
这个看法无论在教育界还是在学
生家长中,目前都被比较普遍地
接受。其实,这里存在着某些重要
的误解。其一,它夸大艺术教育在
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
诚然是美育最重要的方面,但除
艺术外,美育还包括对自然和社
会审美现象的鉴赏,如蔡元培所
说,“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
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
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这里,自然世界和艺术世界
同是美育的主要方式和理想目
标,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显然
是太狭隘了。其二,这种观点也限
制以致遮蔽了美育更深广高远的
目的和追求。美育目的决不单纯
是培养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技
能,也不是为了造就一批艺术家。
现在我们许多家长出于培养孩子
学会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而
送他们上各种各样的艺术学习
班,实际上就是把美育降低为培
养学生某些艺术技艺和手段的方
式,忽视美育育人心灵的根本宗
旨。美学家蒋孔阳说得好:“艺术
教育是要培养艺术人才,培养音
乐家、画家等,因此,它着重在艺
术才能和艺术技巧等方面的训
练。美感教育则不同,它只是通过
艺术等审美活动提高人的素质和
修养,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
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
养人的目的。”因此,艺术教育不
同于美育,更不能替代美育。
综上所述,美育作为“五育”之
一,其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塑造
人们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
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总
目标下发挥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
的作用。
(文/朱立元作者为复旦大
学文科资深教授来源:《人民日
报》)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