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需加快国际化进程
巴曙松
摘要:中国经济当前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自主创新
型经济体系,而建立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是实现这一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应积极营造资本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稳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和参与国
际资本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启动了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
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也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
年间,中国资本市场采用“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与“市场自我演进”相结合的市
场化改革方式、按照“先债券后股票,先二级后一级”的市场初建顺序,中国资
本市场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07年
底,上市公司总数量达到155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32.71万亿,相当于GDP
的132.6%。我国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
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
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促进了资本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
近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始终坚持稳妥有序地推进对外开放,尤其自中国
2001年加入WTO后,积极履行有关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资本市场对外开
放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也有力推动了资本市场市场化建设进
程。
资本市场的融资开放与互动。自1992年起,中国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
到境外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
0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104.84亿美元,其中有55家企业
同时发行A股。近年来,中国公司通过兼并、收购以及投资等方式积极加大了参
与外国资本市场运作力度。我国于2001年11月起,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
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市场发行股票和上市,迄今已有超过100家外商投资企
业在境内发行股票和上市。
资本市场的中介服务开放与互动。截至2008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已批
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资
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3家特别会员,分
别有41家和19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2006年国内第一家
合资期货公司成立。目前已有纽约交易所、伦敦交易所等7家境外证券交易所获
准设立驻华代表处;我国也支持境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截至200
8年4月底,已批准10家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31
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
资本市场的投资开放与互动。我国2002年11月起允许外资受让A股市场的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和法人股权,2006年2月起允许外国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权分
置改革的上市公司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我国于2002年
12月,实施允许批准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QFⅡ资格,截止2
008年4月底,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QFII投资额度已提高
至300亿美元,获准投资额度约105亿美元,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
II托管业务。我国2006年5月允许实施经批准的境内机构投资于境外证券市
场的QDⅡ制度。截止2008年4月底,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
司取得QDII资格,9只QDII基金产品和1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获得批准,获批投资额度已达375亿美元。QFII和 QDII的建立有利
于转变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应用先进的投资风险管理技术、多元化境内居民
投资渠道和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资本市场的交易价格互动。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的
背景下,各经济体之间联系的“资本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其他主要资本市场
的运行已是分析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忽略的参照系,全球其他主要资本市场波动对
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势也对全球其他
主要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其他主要资本市场的‘共振’
效应正在形成、波动趋势趋于相同、证券估价水平国际化标准程度不断提高,尤
其是近年来的A-H股表现出来的高度联动性及溢价率趋平凸显了“一价定律”
的基础性原则。
资本市场的监管合作不断加强。中国证监会一直加强与境外证券监管机构和
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截至2008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已与35个国家
和地区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了39个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4
月,中国证监会正式签署IOSCO多边备忘录,进一步加强了与成员国监管机
构的双边或多边磋商对话、跨境监管和执法协作。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实现了中外资本的双向参与,增进了资本配置效率、
提升了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资本市场总体规模、改善了资本
市场的流动性及信息的有效性、强化了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当前我们必须充分
吸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以便未来积极稳妥、安全
高效地继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尤其是逐步完善境外投资(QFⅡ)
市场准入制度,稳步推动境外企业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
次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和市场化
运行程度。
市场化改革取向及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将贯穿资本市场改革始终
中国经济当前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自主创新型经
济体系,而建立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是实现这一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因
此,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改革和发展,应该从参与全球经济金融竞争的视角、从
有效推动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及构建自主创新经济体系去规划,而坚持市场化改革
方向、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应是中国资本市场始终的、最
根本的改革路径选择。
正确处理政府与资本市场关系,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边界,推动政府职能转
变,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的
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和放松管制,把经营决策权、产品创新权、资
产定价权等更多地交给市场参与主体,释放市场的自身潜能,使资本市场的发行、
定价、交易等活动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行和自我调节。政府应积极营造资本
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稳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不
断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监管机构与
市场参与主体应定位明确、各司其职,大力提倡市场主体进行各种业务创新、产
品创新,使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种金融产品顺利推出,以推动资本市场的持续
发展。尤其是加快推动公司债券、 资产证券化产品、房地产投资基金、金融衍
生产品等证券品种发展,丰富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产品。
市场化改革证券发行体制。继续深化股票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由
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使企业发行上市程序更为便捷和标准化,定价机制更加市
场化,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专业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发行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加快
推动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与股票
市场形成有效的平衡。统一债券监管机构,改革债券发行审核制度、加强市场化
发行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证券交易机制。建立中国股票市场的做空机制,尽快推进证券公
司融资融券业务,形成有效的套利机制,提高市场价格的发现功能,提高股票市
场的有效性。规范和完善股票大宗交易制度。建立适应不同层次股票市场的交易
制度和转板机制。积极尝试建立做市商制度和当日回转交易机制,进一步降低股
票市场交易成本。积极探索联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
债券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债券交易结算体制,提高债券交易的流动性及交易效
率,降低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成本。
大力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大力发展
主板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加快推动创业板建设、推动高新科技中小
企业成长壮大,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形成交易所市场与场外
交易市场有机联系、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加快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
建设,形成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结构。加快发展商品期货及金
融衍生品市场,完善期货品种体系,加快品种创新,尽快设计和推出包括股指期
货在内的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衍生品,完善期货市场的功能。
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完善市场化筛选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经济
结构调整的功能,减少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行政干预,通过资本市场的价格信
号和筛选功能,建立上市公司市场化的收购兼并机制,形成对上市公司治理有效
的外部约束机制,促进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资源在不同行业的优化配置,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高技术企业聚集,促进
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