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的抒情性传统研究
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抒情传统已经不是某位学者的新发现或者杜撰,而是众所周知并且得到
认同的一般知识。这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状况就可以达到论证。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抒情传
统最初是陈世骧先生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上提出的,但是随着近年来文学史学的发展,学术界
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慢慢地从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是否存在抒情传统到对此做出研究,
而且进行概括,探讨抒情传统的规律等。
我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确存在着抒情传统,却并不是唯一的,应该还存在着批评性的抒
情传统,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益。所以目前要做的不是将中国存在着文学抒情传统这一理
论推翻,而是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抒情史,并且研究两种传统之间的关系,用中国文学批
评性传统去补充和充实单一的抒情传统说,从而使中国文学史的抒情史发展趋于完整。
一、谈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从我国文学史上学者的许多观点来看,中国文学中存在着抒情传统,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涉及到作评论、风格论、批评论以及其他的方面,但是关键是文学以情志为核心和以抒情言
志为创作宗旨观点的抒情传统。
翻开一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或者参考资料,就会看到一些古老的文学抒情的文言,比如,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等等。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学起源和性质的经典性与核心
性言论,决定了文学创作的情感思路、对创作过程的看法,也决定了文学价值判断的准则、
文学发展的意义等等。随着后来历代的发展,文学家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轴心进行了阐述或者
批评。其实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写心,即要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为主导,而外物或者事象只是
使人产生感性和借以表达感性的前因和工具,表达内心情感依然是处于主导的位置。在文学
创作中学者也并不是一味地不知道叙述,既客观地将身边的事物或者身外的景象进行描述,
主要是由于上述的主导理论的影响,只能将叙事放在为抒情服务的地位,认为在文学表达中
只有抒发主观的情感,才是抒情的本分工作,也是其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对于其他的
描述手段,即使描述得再妙笔生花,也不能够体现文学抒情的主导理论。
二、中国抒情传统的学术谱系以及国内的研究现状
从历史性的研究角度分析中国抒情传统的叙述谱系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上半期,在西方文学理念的影响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逐渐向西方的纯文学观念靠拢,并且想要以此试图从整个层面上规定中国文学主潮,
其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情感中心论逐渐显现出抒情传统的端倪;还有的学者以跨文类视野初
步梳理表现出中国文学抒情体系的尝试,更有学者将这种抒情传统从美学的角度阐述其中的
文学艺术精神,从不同程度上触及到了中国抒情传统研究的理论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并以
此视为抒情传统的理论渊源。
第二阶段应该是中国抒情传统理论的提出,发生在20世纪的60到70年代。以陈世骧为
代表的文学家以文类为基点,正式提出了中国抒情传统的议题。
第三阶段,则发生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北美古典文学研究界,以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的高友工为代表的抒情美学为例。其言论的特别之处是从审美活动的主客观关系为基础,
分别从抒情主体和客观对象两方面构造了中国抒情传统之美学体系,在其中融入的结构主义
诗学理论等西方形式文论的成果,更加体现了时代和地域的特色。
第四阶段,则是在海外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台湾得到了接受和拓展,而且此议题在高
友工返回台湾后就薪火不断,其中以蔡英俊的情境交融为代表。这种中国抒情传统理论显著
地影响了台湾的文化观念和文艺创作,说明了抒情传统的理论参与到文化实践的种种迹象。
但是发展现状是国内的学术界对海外华人的这一发现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论文
方面比较有限。以陈亚林为代表的《从形式角度切入挖掘中国抒情美学》是在国内能够找到
的第一篇专门针对抒情传统进行阐述的专题研究,虽然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海外华人的美学理
论中的形式方法论,最终的结论还是回归到国内的形式美学得到认可的方法论上面,没有注
意到海外学者的理论与下方文学批评性之间的密切关系。香港的学者陈慧英曾经发表过一篇
《抒情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文章,通过抒情传统理论对中国的现代抒情散文和诗歌进行了阐
发,试图将抒情传统的历史脉络引入到中国新闻学传统中,此后也有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和开拓。综上所述,这些研究仍然只是触及到了抒情传统的个别理论,并未形成
传统的介绍和总结,而且只是停留在对理论的解析和研究上,无法将抒情传统的产生和发展
等放入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抒情性传统研究
1.诗言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诗是最能代表文学的样式。在对文学这一概念下定义时,究竟
是以东方的抒情诗的角度为出发点,还是以西方的戏剧为出发点,这无疑表现了各种文学批
评体系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的文学批评体系就是以抒情诗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
对文学下定义,可以就诗是什么进行参考。
对于诗是什么的下定义方法,在中国传统的就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现象进行下定义时,大
多不言其本体,而是说明其作用。比如在《尚书》中对诗的解释就是诗言志,歌咏言,声依
咏,律和声,并没有从诗是什么的角度进行下定义,而是从诗有何用的角度来回答诗是用来
表达志意的。再有一种解释就是来自于训诂学上的解释,从字源学的角度来分析某一概念的
形成与演变,古代中国中先是在训诂学上找出某一个字的原型和原音,从音和形上求得其意
义,从而得出原字与孳乳字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种途径考查得出,诗与志都是联系到一起
的。可以进行这样的解释,只要稍作感受,就能将某种感受停留在人的心中,而这样表达的
就是志,也就是心中的诗。换言之,把心中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言志。因此,对诗
的定义就是从诗的功能与作用来考查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诗就是
由发自内心的情感和表现外在的语言文字的高度融合。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也奠
定了牢固的基础。以《诗大序》为代表,就是诗与志融合在了一起,而且其中也表现出了诗
歌的迹象,诗与音乐、舞蹈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促进了早期诗歌的发展,而且奠定了中
国文学史上批评抒情性传统的基础。从研究中表明,情是诗的本质,情又是诗发生的动因以
及诗的内容的基本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