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埔军校概述

黄埔军校概述

黄埔军校概述——校史——筹建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

校名曾多次变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

因此,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

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

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

”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

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

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

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

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

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

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

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

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

军校初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

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务工作。

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军校的中国国民党代表。

随后,任命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

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战术总教官。

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后由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

后又增设参谋处,以钱大钧为处长。

还聘请布留赫尔(1889―1938)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

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

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

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

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

但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仍大大超过招生名额,故决定扩大招生。

5月初,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

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50~60人,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

1924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

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

这是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5日,新生开始入学,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

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

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孙中山发表演说,着重讲了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

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

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

”“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

”他说,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开办这所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

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

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

他号召全体学员努力养成和发扬革命党人以一当百、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完成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年国共破裂,国民党将中国共产党清理出了军队和黄埔军校,当时革命局势动荡,政治重心北移,黄埔旧址也就不复当年盛况了。

此后倒1949年,国民党的“陆军军官学校”先后迁移南京、重庆等地,并在西安等地开设了分校,一直办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以前,学员应该是有21期以上了。

陆军军官学校仍冠以“黄埔军校”的名义,学员参加国军后也经历了历次内战外战,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黄埔军校了,也不是共产党所认同的那个黄埔军校。

此后的南京等地的“黄埔军校”,已经和“国民政府”、“三民主义”一样,打上了深深的“蒋记”烙印。

因此,我们在谈论黄埔军校时往往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黄埔军校办了6期,一说某某是黄埔第10几、20几期学生,黄埔同学会会员。

其实这并不矛盾。

前者是说正宗老黄埔,后者实际上是说老黄埔的继承者——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其实在国民党方面看来,黄埔军校并没有在1927年解散,而是连续办到1949年。

黄埔同学会也认同1927年以后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的黄埔同学资格。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而后几经沧桑,面貌改变很大。

1964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在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东征烈士墓前临珠江,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

孙中山纪念堂,现辟为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

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共同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

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答者:瘦猪待屠- 举人四级1-5 19:02 史学界对黄埔军校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本文就近年黄埔军校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些综述,以纪念黄埔军校建立80周年。

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孙中山总结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充当了骄兵悍将争夺地盘的工具”,这使他“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

赵耀宏、郝琦认为,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

方义洁、张栋梁认为:“苏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孙中山创建军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兴指出:“经过反复思考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孙中山终于明白了俄国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王宗荣、王素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黄埔军校酝酿和筹备工作的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在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绝望之际,中国共产党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孙中山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共产党人积极参加”。

谈方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合作努力”,“是军校创建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支柱”。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

”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

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

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也进行了探讨。

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

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宋桂林指出:“周恩来一到任,马上就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织机构”,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

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周恩来还“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