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华中科技大学 成果科类:能源动力类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 三位一体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体系
完成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陈汉平、杨晴、张燕平、杨海平、王贤华、邵敬爱、
李学敏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陈汉平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37 主持人,指导规划新能源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的
建立
杨晴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29
主要骨干力量与主要实
施者
张燕平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所 188
负责碟式/塔式聚光集
热太阳能实验台架
杨海平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35 生物质平台主要骨干
王贤华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43 生物质平台主要骨干
邵敬爱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44 主要骨干力量
李学敏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58
负责小型风力机的实验
平台
— 2 —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 首创性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型校内外新能源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为我们的专业
核心课程提供教学实践环节;一方面为“专业实验”提供创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
过多方位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全流程进行全面接触和深入认
识。
2) 针对新能源学科特色,实验教学中由教师自主设计和研发的桌上型、可组装、微型化的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目前在还未见报道,正在申请相关专利。同时这种创新型实验环
节极大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加深了知识理解和运用。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首创性地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了较为全面的又极具特色的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
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新能源专业是教育部首批获批建设的新专业,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应运而
生,但其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无先例可循。本成果以校级教改项目、本科实验平台建设项
目、重点实验技术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托现有多种优质产学研资源平台,充分与相关业
界合作,针对目前教学资源不足、校内外实践体系尚属空白、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通过
整合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重要国际合作优质平台资源,并作为首个新能源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开创性地为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了较为全面又极具特色的以点面式教学、阶段式创
新实践、多元国际化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型新能源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本实践教学体系填补了国内该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空白,并在2015年全国新
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第三届年会上做了主题报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为国内其它高校的
新能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和经验。主要成果包括:
(1) 首次建立了新专业点面式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效果良好。
着重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点,以通识性课程为面,采用“通专结合,协调发展”的模式,优
化教学内容,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并发表教学类文章一篇。
(2) 首次建立了阶梯式校内外实践环节,为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包括大一新生的实践基地参观、大二阶段开始的优秀导师指导的二课科研实习、大三阶段
的暑期专业实习、及大四阶段的校内自主创新型专业实验课(其中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导的模
块化桌上型可组装创新型专业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建设乃国内首创)和毕业设计等四阶段,同时
建立了多学科共享的实验平台,除了已培养了三届本校本专业本科生,还接待了英国牛津大学
的5名本科生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世界顶级理工大学之一)的40名本科生进行暑期实践。
(3)多元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中美清洁能源中心、国家能源清洁低碳发电研发中心、国家能源生物质燃气研发
中心、中澳煤与生物质联合研究中心、中加生物能源中心等平台,邀请国际知名教授等为本科
生进行专题讲座。期间一批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不断开阔,思维
方式有了跨越式发展,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高达约19%的学生前往国际一流大学进行深造,每
年平均约78%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1)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付诸实施,已累计培养新专业本科生约120名。实现了与本科
课程体系的融合,完成了新专业新实验教学计划的制定、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以及创新
型实践环节的改革,发表教学类论文一篇。
(2)本成果还为国内其他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提供良好借鉴,在全国新专业建
设研讨会做特邀主题报告。
(3)创新型自主设计实践环节的应用,避免了传统实验的机械化程序化弊端,极大激发了
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4)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40人次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级
各种竞赛名次;本科生在国际SCI杂志参与发表相关论文6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近年
来毕业本科生约78%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出国比例和继续读研深造比例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