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研究综述 [1]姚志学.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J]. 高校社科动态,2009,03:1-4. [2]侯建新.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六十年[J]. 河北学刊,2009,04:7-12. [3]刘克辉. 史学理论创新与历史学科的发展——史学理论前沿问题春季论坛综述[J]. 史学月刊,2009,09:114-120. [4]石庆波,杨蕾. “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讨论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9,03:148-149. [5]姚志学,任俊杰.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94-96. [6]刘新成,刘文明.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J]. 历史研究,2009,05:15-22+190. [7]田肖红.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五届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9,04:154-158. [8]张海鹏. 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J]. 历史研究,2009,05:10-15+190. [9]王晋新. 扬弃、探求与超越——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及成就述评[J]. 史学理论研究,2009,04:37-50+158. [10]鞠维伟,张华. “世界史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02:60-62. [11]山口智哉,蔡春娟,梁建国. 2008日本史学界的五代宋元史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05:25-30. [12]王邵励.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综述[J]. 世界历史,2010,01:142-145. [13]柴彬,姬庆红.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第8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代表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0,01:53-58. [14]丁晓玲. 用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视野思考山西——《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札记[J]. 先锋队,2010,17:54-56. [15]邓红英. 历史全球化与全球化历史化——当代美国全球史学述评[J]. 国外社会科学,2010,06:85-92. [16]刘耀辉. 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述略[J]. 国外理论动态,2011,02:92-96. [17]俞邃. 倏然十载飞逝 未来十年可期[J]. 当代世界,2011,01:1. [18]于民,王俊芳. 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与视角世界史教学的革新与守成——“世界史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04:69-72. [19]绪形康. 世界历史的结构与再认识——评《五百年来谁著史》和《世界史的结构》兼谈中国道路[J]. 国外理论动态,2011,05:1-9. [20]杨和平,李先波.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西南片区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2:151-155. [21]. 机遇与前景:全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座谈会综述[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2+83. [22]王若茜,牛勇. 第一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07:68-70. [23]张雪,邢来顺. “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3:150-155. [24]张文涛. “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4:135-141. [25]张晓晗,赵文君. “全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6:136-140. [26]蒋焰.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6:143-146. [27]王若茜,胡明岚. “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6:147-149. [28]鞠维伟. “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01:71-72+35. [29]张文伟. 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中的世界史观地位述评[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01:68-72+120. [30]邢科. 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心—边缘视角中的世界史——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综述[J]. 史学理论研究,2012,02:152-157. [31]鞠维伟,张华. 继承传统开拓未来——首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综述[J]. 世界历史,2012,01:150-152. [32]杜宪兵,管世琳. “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2,02:142-145. [33]任灵兰. 2011年中国世界史研究述评[J]. 世界历史,2012,03:82-106. [34]沈辰成. “1945年至今世界史的呈现: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的比较”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2,03:148-151. [35]熊芳芳. 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2,03:143-147. [36]张筠. 对话昆仑之巅 弘扬史诗精神——2012年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综述[J]. 青海社会科学,2012,04:233-236. [37]王延庆. 世界史影视网络资源述评[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48-52. [38]杨俊光.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世界史编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 高校社科动态,2012,04:6-15. [39]沈辰. “1945年至今世界史的呈现: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的比较”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问题,2012,01:138-140+56. [40]吕昭义,钱金飞. 贴近社会现实 跟踪学术前沿——第7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6,01:133-136. [41]李江,徐良.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认同——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年会暨中国史学会世界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综述[J]. 学术研究,2006,02:142-143. [42]徐良,李江. 世界历史中的认同:民族文化全球化——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6,02:148-151. [43]贾雯,姜守明. 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讨论综述[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277-278. [44]刘耀春,朱晶进. 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6,03:157-158. [45]潘娜娜.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历史与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 史学理论研究,2006,03:154-156. [46]贾衣肯.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下)[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10:11-16. [47]陈其泰,李鸿生,刘泽生. 金应熙教授史学成就述略[J]. 广东社会科学,2006,06:132-140. [48]. 2006年度中国世界史研究述评[J]. 世界历史,2007,02:4-16. [49]郑玮.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三届学术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7,02:140-143. [50]毛锐. 山东省第四届世界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7,02:157-158. [51]刘春英. 山东省第四届世界史学术讨论会综述[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27-128. [52]李秀玲. 中国世界史学者的盛会——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三届学术年会综述[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03:79-80. [53]刘锦前,王艳红. 上海世界史学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7,03:157-158. [54]隋唐. “纪念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06:159. [55]李英华. 向老前辈学习宝贵的治学精神与方法——刘家和先生的治学经验与方法述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5:16-20. [56]刘百陆. 2007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综述[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1:109-110. [57]徐心希. 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百年学术发展概观[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6-24. [58]田肖红.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五届学术年会综述[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11:102-103. [59]邢战国. 十年来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述评[J]. 船山学刊,2008,04:182-185. [60]闫欣.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法律问题 中日两国法学家、律师北京研讨会综述[J]. 中国律师,2008,01:89-90. [61]赵文亮.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J]. 史学集刊,2008,01:117-127. [62]谢清溪. 2007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8,01:148-149. [63]吴晓群. 世界历史中的个体、群体与社会——第四届全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综述[J]. 世界历史,2008,01:145-147. [64]陆启宏. 世界史研究的新起点:第四届全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综述[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01:108-110. [65]韩毅.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争辩与思考——“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学术观点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2008,02:199-203. [66]周健. 近十年来台湾地区西洋史研究概况[J]. 史学理论研究,1994,03:130-134. [67]马焕明.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研究综述[J]. 德州师专学报,1994,01:31-36. [68]刘金源,周志亮. 国内史学界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介综述[J]. 广西社会科学,1995,04:49-50. [69]郑德弟. 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汇──中法关系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世界历史,1996,0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