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6页) 二、课堂探究
1.探索与交流:
(1)潘黄实验学校与龙冈中学的路程大约是12km,李
老师从潘黄实验学校来到龙冈中学,途中平均速度为v
(km/h),共需时间为t(h)。 ①你能用含有v的代数式表示t吗?
②利用①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v/(km/h) 10 20 30 40 50
t/h
③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着课程来源于生活的理念,选择学生所
熟悉的老师从潘黄实验学校到龙冈中学这段路程一定时时
间与速度的关系,提出问题串,这些问题符合学生最近发展
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通过问题的解答,使 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型,
在原有函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
解。】
(2)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
关系:
①一个面积为6400m:的长方形的长a(m)随宽b(m) 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银行为资助某社会福利厂,提供了20万元的无息
贷款,该厂的平均年还款额y(万元)随还款年限x(年)的变
化而变化:—— ③游泳池的容积为5000m ,向池内注水,注满水所需
时间t(h)随注水速度v(m3/h)的变化而变化:④实数m与n的积为一200,111随n的变化而变化:
(3)交流:(2)中所列的函数关系式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四个具体 的反比例函数共同特点,顺理成章地从对反比例函数的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能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
法抽象归纳概括出反比例函数概念。】
(4)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概念 类比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定义的方法类似定义反比
例函数
【设计意图:运用类比的思想向学生渗透了研究初等
函数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函数给出了思维方向。】 2.(抢答题)下列关系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如
果是,比例系数k是多少? (1)y:i4;(2)y一 1;(3)y=l—x;(4)xy=l;(5)y=詈;
(6)xy+3=0;(7)xy=0;(8)y=2x ;(9)y=詈
【设计意图: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二、进一步巩固反 比例函数的概念,区分反比例函数与其它函数的不同之处;
三、小结出反比例函数的几种等价形式;四、通过抢答的形
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生。】
应用:1.已知:函数y=x ,
(1)当m= 是,它是正比例函数; (2)当m= 是,它是反比例函数 2当m= 时,关于X的函数v=(m一1)xm ̄-2是反比例 函数?
【设计意图:一、对比学习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明 白其区别;二、对反比例函数的等价形式的应用。】
3.尝试练习:
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一2时,y=3。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X=一3时Y
的值。(3)求当y=6时X的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待 定系数法的方法,尝试练习,让学生体验待定系数法在求函
数关系式中的作用,加深对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理解,同时
强化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4.生活中的数学 (1)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焦距x(m)成反比例,
已知400度近视眼镜片的焦距为0.25m,求Y与X的函数关
系式。
【设计意图: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 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
活中,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中反比例函数的
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学习的热情。】 (2)写—个能用y= 表示的问题J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 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
更好的学好数学。】
三、课堂练习
1.对于函数y=— ,当m 时,y是x的反比例函
数,比例系数是——。
2.下列函数中,Y与X不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
A.y=-x~B.y= C.xy=4 D.y=责 3.已知函数y=(a一2)x 。是反比例函数,则a的值是
4.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D(kg/m )是它的体积v
(in )的反比例函数,当v=10m 时,P=1.43kg/m 。(1)求p 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m 时氧气的密度P。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梯度,强化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与教 才习题紧密结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 习时间,并及时校对反馈:小组长检查,小组讨论,解决问
题,如解决不了,下课后同老师联系帮助解决。】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梳理
本节课在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收获,形成知识网络,
提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性认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体 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自信的
学习品质。】
五、课后作业(必做习题9.11、2选做习题9.13)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一是基础的,二是选择的,可以
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
业”。为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作业,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
作业,这样,才有可能面向全体,达到生生学有所长,个个练
有所得。】
学生之友己口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