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
2005.2哲学当代视野
从价值观视角解读以人为本
刘 菊1
,王静波2
(
1.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7;2.江苏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经济本位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它一方面催生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社会
问题
:人沦为物的奴隶
,造成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
;人成为单纯的工具性存在
,而非目的性存在
;导致社会信仰危
机和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在对经济本位价值观反思的基础上
,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了从经济
本位价值观向人本位价值观的转移。确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及其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把人本身看作是目的
;
消除异化
,实现人的本质回归
,最终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本位
;以人为本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B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487(
2005)
02-0030-03
[收稿日期
]2004-12-03
[作者简介
]刘菊(
1971—)
,女
,江苏徐州人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价值观
;王
静波(
1972—)
,女
,江苏盐城人
,江苏教育学院政教系讲师
,硕士
,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研究。 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宣传中
,“以人为本”受到了
广泛的关注。大部分文章在存在论和认识论层面上阐述了
以人为本。笔者以为
,“以人为本”是一个纯粹的价值观命
题。本文试从价值观视角来探讨以人为本提出的背景和它
的实质内容。一、对经济本位价值观的反思
任何完善的价值体系都有一个作为本位的价值,各种价
值以本位价值为坐标来确认自己在价值序列中的等级和位
置。在一个社会中
,受人普遍关注并且作为最终追求目标的
价值就是本位价值。根据本位价值的不同
,人类历史上出现
过不同的本位价值观。如西方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地位、特权
本位价值观
,资本主义工业时期的金钱本位价值观
,中国封
建社会的伦理本位价值观及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政治本位价
值观等。经济本位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过去的
25
年间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我国社会出现了
一种偏差
:经济利益似乎成为人的唯一利益
,对物质利益的
追求成为人的活动的惟一动力
,经济目标被当作人类发展的
惟一或最高目标
,经济手段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惟一手段。
经济万能
,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各种社会矛盾都自然化解
,
社会各方面自然而然随之发展
,经济发展即社会全面发展
,
经济利益日益成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本位价值。
毋庸讳言
,正是经济本位价值观催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
奇迹
,还导致了神奇的后果
,犹如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并最终
开花结果
,这个果实就是一个日渐清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系。但不容忽视的是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的成
就的同时
,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首先
,人沦为物的奴隶
,造成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人的异化
问题。他说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
P51)
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发挥
,人的
权利在社会中应该加以实现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真正的
上帝是金钱。强烈的占有欲、金钱欲
,变成支配一切的东西
,
而一切价值都以金钱来表示。他指出
:“钱是以色列人的妒
嫉之神
;在他面前
,一切神都要退位。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
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
,是
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
自然界———本身的价值。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
存在的本质
;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
,人却向它膜
拜。”[2](
P448)
资本主义制度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他有什么
而不是看他是什么样的人。结果金钱变成资本主义的伟大
的上帝
,而一切价值
,不论是道德的还是精神的
,都沦落为替
它服务的东西。但是
,马克思认为
,人的真正本性在于他是
什么而不在于他有什么。金钱使人可以买到任何东西
,只要
他有钱
;连善与恶都有价钱
,这是人的真实本性的倒置
,它把
人贬作一个物品而把人从他的根本人性中异化出去。
经济是为人的
,但经济活动又会自发使人性扭曲
,因此
有工业
,就会有异化。这种异化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
象。马克思说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生成的自然界
,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因此
,通过工业———尽
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
界。”[3](
P89)
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
,并没有出
现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普遍的无人性的异化问题。然而
,由
于片面追求物质形态的经济效益
,大量的企业利用大众新闻
媒体和广告
,引导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消费
,在全社会
范围内制造一种和人的生存无关的虚假需求。在这种“虚假
需求”的牵引下
,人们的消费已不仅是为了生活
,更是为炫耀
自己的地位
,炫耀自己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根源在于往往以
物的形态表现的经济价值成为衡量其他一切价值的标准
,人
03们常常仅以所占有和消费物质价值的多少衡量自己和他人
的价值。因此
,人的价值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提升
,
反而越来越受制于物
,并通过物来衡量
,陷入被物支配和奴
役的异化境地。很多人逐渐丧失了和自身自由解放、发展直
接相关的真实人性需求
,成为他本不应该成为的人
,成为一
个从本性中异化出来的人。
其次
,人成为单纯的工具性存在
,而非目的性存在。马
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时指出
:“在这个社会中
,人作
为私人进行活动
,把人看作工具
,把自己也降为工具
,成为外
力随意摆布的玩物。”[4](
P428)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初期
,某些地区或部门为了单纯追求以
GDP的增长为标志
的经济发展
,人成为
GDP增长的手段
,GDP成为衡量一切价
值的尺度
,包括人的价值。人没能成为
GDP的灵长
,反倒为
GDP所驱使。现实生活经常有这样一种“发展”现象
:不顾本
地实际和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
,盲目上项目
,无限制投资
,
以致形成“数字经济”“泡沫经济”
,甚至不惜以破坏人类生态
环境、损害普通百姓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那些很难造福于人
民的项目。于是劳民伤财的城市建设规划随处可见
;侵犯个
人权利、践踏个人尊严的所谓“政府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
为的借口就是一切为了经济发展
,任何人不得阻碍这个发展
目标。个体的权利、尊严、需求等等完全被蔑视
,人没有成为
发展的目的
,却完全沦为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相对于经济发
展
,人仅仅成为工具性存在
,而非目的性存在。
最后是导致信仰危机和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信仰是
指特定社会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
,基于一
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之基础上
,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
想或价值承诺。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活价值导向问题
,对社会
尤其是个体的言行有着支配性和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种
精神理想和价值目的表达形式
,信仰实际上代表了人类文化
地、精神地存在意愿和意义。”[5](
P14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
论揭示出人作为客观的社会存在物。不仅是一种物质性的
存在
,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的存在。因此
,无论对于
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
,信仰是不可或缺的。“简而言之,在一
种非宗教的意义上
,信仰和信念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价值追求
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
,失于此
,则人类很
可能如海德格尔所言,成为无家可归的‘存在者’。”[6](
P146)
建国以来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一直是我们社会的
信仰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
,经济理性意识
日益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以最小经济成本或代价赢得
最大化的经济收益的经济理性慢慢泛化
,成为用以忖度一切
事情的终极圭臬和惟一依据。而人的文化价值的空间被挤
占
,现实或物化了的实在被理想化
,而理想和精神则被现实
化和物利化。共产主义理想对许多人而言成为虚无缥缈的
空中楼阁。在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中
,个人便出
现了无所适从甚而信仰危机。物质欲望的满足取代了对生
活意义的追求
,人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
以上分析可见
,经济价值不能成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本位
价值。恩格斯曾指出
:“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
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
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
以歪曲
,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它就是把这
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
况是基础
,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
,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
素。”[7](
P477)
二、人本位价值观的实质内容
正是基于对经济本位价值观指导下发展的社会现实问
题的观察与反思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
,实现了社会本位价值观从经济本位价值观向人本位
价值观的转移。人本位价值观具体包含以下一些实质内容。
(一)确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及其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
地位。
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如果抛
开它的主观唯心主义思维
,从价值问题上来看
,那就是正确
的
,不过
,他片面地把人的感性作为衡量价值存在与不存在
的尺度。马克思说
:“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8](
P88)
并说
: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
物的关系中产生的。”[9](
P406)
因此
,价值关系是一种完全的属
人关系
,是以人为主体和价值标准的关系。人们在任何情况
下谈到价值
,或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
,当人们对任何事物(包
括人自己)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判断的时候
,不管人们自己
意识到与否
,实际上都是以自己的尺度去评价世界。这个尺
度就是人自己的需要
,包括当下的和未来的及情感的或理性
的需要等。马克思曾说过
,人们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需
要是生命与生存本身的内涵
,是人的终极存在和人的现实本
性。而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性的尺度才是价值
;人类用
“价值”来概括自己可以选择、创造和追求的内容时
,赋予它
的含义正是“适合于人的尺度或满足人的需要”。只有人而
不是物或神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价值主体。价值的本质就
在于人的主体性。人的这种主体地位来自人类的实践奋斗
,
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自然界发展起来
,不再仅仅是大自然
中的一个被选择者
,同时也是强有力的选择者。列宁说
:“世
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0](
P229)
因此
,人是惟一的创造主体
,是价值之源
,是人造物(人
工自然界)的本原
,是最高的价值。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
控制和保护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人造物的价值是以物的形式
表现出的人的价值。“人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
,也是一切价
值运动的归宿。无论价值现象多么复杂
,多么变异不定
,多
么扑朔迷离,它的源、它的根、它的本就在人这里
,抓住了人
也就是抓住了价值问题的根本
,只有抓住了人才可能找到和
猜对价值之迷的谜底。”[11](
P151)
以人为本首先包含了人的主
体地位及人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以人为本还包含着这样一个实质性内容
,即不能把
人仅仅看作是工具、手段
,更重要是把人本身看作是目的。
关于这一点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中有一句名
言
:“人
,或者更广泛地说
,每一个有理性者
,都是作为目的自
身而存在着。所以
,人
,不管做什么事
,不管牵涉到自己或其
他有理性者
,都必须被看作一个目的看待”
,“无论对自己或
对别人
,你始终都要把人看成目的
,而不要把他作为一种工
具或手段。”[9](
P371-372)
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本能的意
义和价值
,把人当作世界的本真和最高的存在。在这个意义
上
,以人为本思想与人本主义是契合的。以人为本也要求在
任何场合中
,都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
,都要把人作为平等的
人来对待。这里的“人”
,不仅仅是指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所
说的“民”
,即人民群众
,因为“民”是个相对的特殊的概念
,而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