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
农业产业
体系的构
成
(二)美
国农业产
业体系的
层次
第一类就是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美国称此为纵向一体化。其比较
整的形态最先出现于50年代的养鸡业,当时有关肉鸡的饲养、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体系还未建立,工厂化
鸡和屠宰加工、销售等专业还未社会化,需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自己直接进行,这样可以降低市场交
成本,提高效率,但发展到后期,易积累风险,形成垄断。这类纵向一体化在美国出现后,欧洲也随之
起(往往采取合作社的形式),传播到亚洲,在泰国演变为正大公司的模式。我国往往称之为紧密型的农
产业化经营方式。第二类就是不同的企业分别进行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由与此相关的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将企
和各自的专业化运作过程联系起来。美国称此为横向一体化。我们在伊利诺伊州看到的昆腾食品公司,
加利福尼亚州看到的刘辉肉食公司等企业与外部的联系都是这样运作。这种运作方式通过签订、履行合
同,来保证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均衡经营,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降低了企业经营的组织成本。
这往往只适用于产销关系稳定、批量大、变化小、合同履行时间长的产品和产业。此类运营方式也会积
产业风险,容易使产业各环节、各企业在合同关系中忽视竞争力的提高。这类经营在我国经常称为订单
业,有些地方把它划为松散型的产业化经营方式。美国农业产业体系的
2000年8月4日一17日,农业部组团赴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和马里兰
有关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方面的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机构,从微观基础、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3个层面
了解美国农业情况。代表团得到的突出感觉是:美国之所以有领先于世界的现代化农业,得益于有竞争力的农业产
体系。
众所周知,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但它为什
观点侧重从美国农业的经营规模、科技水平、物质装备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来分析。我们考察后感觉,这些单项的
析各有其道理,都抓住了美国农业的某些方面;但若综合起来从整体的角度看,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关键是它
上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农业产业体系,也就是市场化的农业及与其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
构成的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着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农业历来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直到
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在美国经济中仍占有绝对的优势。按当年价格的增加值计算,1879年农业的增加
为26亿美元,占全国增加值总额的49.1%,而制造业的增加值只有19.6亿美元。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增加值份额逐渐减小,例如到了1884年,制造业的增加值为30.5亿美元,超过了农业,但农业的
础地位没有动摇,原因就是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内涵及形态也随之变化,其多功能性日益显
现,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众多的产业体系:以谷物、果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食品产
体系;以棉花、麻类等纤维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纤维产业体系;以农业园艺、农村景点
主进行观赏、旅游、休闲和教育的农业文化产业体系;以林业、水土保持资源环境保护为主的农业生态
业体系;以先进的种苗、生物工程、科学技术、试验示范手段支持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以化肥、农药
农用机械为主的农业装备产业体系;以业数据和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和信息实时处理
主的农业信息产业体系;以土地、水资源等为资本运营的农业资源产业体系等。这些产业体系都是以农
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原来传统的农业,而是用现代的生产要素将其延伸、改造,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
相衔接,使农业这个基础不仅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现代科技及新兴产业的发祥地,更是这些产业体系
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基石,而且也是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屏障。以农业为基础呈放射状出现的这
产业体系的发展、更迭、变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原来意义的农业内部的
化,使之升级换代,富于竞争力。 美国农业产业体系是立体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就是一个或几个企业相联
系,完成某些农业产品(包括观光项目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这类似国内常讲的农业产业化经
的龙型经济等微观概念;第二个层次是中观层次,就是若干企业或企业群,就一大类农业产品(如食品、
维类)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上下游关系的组织运营体系,这类似国内讲的行业(如食品行业、纺织行
等中观概念;第三个层次是宏观层次,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各类农业产业体系综合形成庞大的系统并与
个国民经济有机联系,类似国内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等宏观概念。
从美国的情况看,第一层次的产业体系是第二、第三层次产业体系的基础,但第二、第三层次的产
体系也从总体上依次制约着下一层次。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意上讲,第二、第三层次也应该是产业化
营。第一层次若叫作小产业化经营,第二层次可以叫作中产业化经营,第三层次就叫作大产业化经营。
于有大型跨国公司存在。如我们看到的FMC公司(从事农业生物工程、农药、机械制造和军工生产)、孟山
公司(从事种子、生物工程、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等,有时第一、第二层次的产业体系都会在这样的大
司中出现,由公司整合。
(三)美国
农业产业
体系的运
营
(四)美
国农业产
业体系的
特点
第四,从区域布局看。由于美国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优势产业体系为了获取优势
自然要跨区域经营,大范围、多层次地优化配置各地的资源要素。这就使广泛分布的资源要素在产业体
的运作下重新组合,沿着优势企业集聚的轨迹向优势区域集中,并逐步分化出生产优势区域、加工优势
域和销售优势区域,使农业的自然区划与经济区划紧密结合。例如,美国的果菜生产集中于加利福尼亚
佛罗里达等州,而销售则集中在东、西海岸的城市密集的州。
在美国可以清楚地看到,优势区域中必然有企业集聚,形成企业群落;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化农民、农
形成的城市化,正是在这种产业体系作用下资源要素集聚的物质体现。这种集聚反过来又沿着产业体系
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农村、农业、农户,形成现代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关系
使其相互协调,有机结合。美国农业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下
于农业,作用于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使其加速市场化,这又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展,形成产业与
观主体、产业与宏观经济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 第三类也是不同的企业分别进行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但它们之间大多数不是面对面地签订
同,而是通过批发市场、期货市场、集贸市场、超级市场等市场交换,也就是背对背地主要根据市场给
的价格信号,由各种市场中介来联系。例如,我们在加利福尼亚州首府圣克拉门托附近考察的农场,农
主的一部分农产品是根据与加工厂事先订的合同来生产,一部分就是根据其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判断来生
。我们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看到这里经过许多经纪人的买卖而形成各类农产品、主要是大宗农产品的
格,将对遍布全世界的生产或购买这些农产品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类的运营方式适合批量小、变
快、购销即时清结的农业产品,也适合跨国经营的高风险的产品。这类经营与我国常见的所谓专业市场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我国尚处在产业化经营的初期阶段,这类方式很适合独
运作,但还未成为千百万小农户的集合销售和加工、销售的批量采购。而美国则处于产业化经营的发达
段,农户大都已成为农业企业。在美国这类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是因为它可以保证生产、加工、销
各环节的充分竞争,发挥市场对企业或对产业体系的纠错功能,提高其竞争力,化解各类经营风险。
美国农业产业体系是伴随美国的市场经济而发展起来的
产迫切需要农户以外的加工、销售企业的支撑,才能顺利完成产业的良性循环。到了1860年,美国第一
农产品过剩危机爆发,进一步刺激了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为解决农产品过剩,美国采取了多种方法,
在国外发动战争、倾销、扩展国际市场;在国内休耕、销毁部分产品、削减供应量或发放食品券来扩大
求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结
、相互促进,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融合,这不但使产业本身运行有序,而且靠其竞争力,开拓更广
的市场空间。例如,现在的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在全球约有2万亿美元的销售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控制
而全球从事食品行业的10大跨国公司中,就有6家是美国的公司。农业产业
体系的运
营
(五)美
国农业产
业体系的
作用第一,从农户方面看。美国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产生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产业体系
平稳运行、化解风险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产业体系以它的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的配置
源,又促使农户的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
兼并与重组。1940年,美国有农场635万个,到1994年,减少到204万个,平均规模为475英亩,这就增强
农户的产业竞争力,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同时,这也使那些不适于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
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例已由1910年的32%下降到1.8%。
第二,从企业方面看。美国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多数是由产业链上的多个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是好是坏,
业体系在运作时就可以随时检验。这样,农业产业体系无形中将无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加以分类,演
成行业内的竞争,使其竞争范围更加明确,程度更加激烈,行为更加符合规则。这就培育了优势企业,
使优势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此外,
产业体系的运作中,企业定位更为准确,企业之间的组织联系更加灵活而富于弹性,更加与市场相适应
第三,从产业方面看。农业产业体系本身就是对涉农经济的某一行业、产业进行整合,只不过这种整合
是政府用行政的办法,而是企业(包括农场)在竞争中,用市场的办法将行业与产业按经营的上下游关系
新优化配置起来,使其每个环节都有优势,富于竞争力,那么这样的产业自然是优势产业。大河有水小
满,这就使整个产业活跃起来,在竞争中能胜出,不断扩张,并在龙头企业的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
科技为支撑,实现升级换代,演化、分蘖、成长出新的产业分支,十分自然地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与
门相融合。回顾美国的历史,正是在优势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调整也就真正有序地展开,从而
了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