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用水与废水INDUSTRIALWATER&WASTEWATERVol.45No.3Jun.,2014
梁文逵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10)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
增加,一方面使得城市用水量需求增加,另一方面
城市不透水面积扩大,导致雨水资源流失增加和水
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1]。寻求雨水的收集利用
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不仅
是指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它还具有减
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
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2],是一种新
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国外对城市雨水利用的实践及研究起步较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探
索城市雨水资源化,并长期致力于雨水管理技术的
研发,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雨水利用技术,开发了
多种水文模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3]。我国
作为世界上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日趋紧张的
现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雨水利用方面,尽管
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比发达国家总体上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1国内外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1.1国外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雨水作为一种很有价值的水资源,污染轻,对
调节补充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
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发达国家已开始重视
雨水的利用和资源化研究,并已逐步进入到标准化
和产业化的阶段。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
的,建造渗滤田补充地下水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
限制雨水的直接排放,比如在科罗拉多州等地实施
的《雨水利用条例》[4]。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
开始收集和利用路面雨水,70年代修筑了集流面
收集雨水,并开始研究雨水回灌地下水技术[5],比
如在城市屋顶修建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6],修建
蓄积雨水的工程设施等,并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
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摘要: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对国内外雨水收集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现行的回用雨水的水质标准,以及雨水处理工艺。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水质标准;雨水处理;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TU991.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55(2014)03-0006-04
Currentstatusandresearchprogressofurbanrainwater
collectionandutilization
LIANGWen-kui
(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of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010,China)Abstract:AslotsofcitiesinChinaarefacedwithseriouswaterpollutionandresourceshortageatpresent,
rainwatercollectionandutilizationhasbecomeaninevitabletrend.Thelaws,regulationsanddevelopment
progressofrainwatercollectionandutilizationinChinaandabroadwereelaborated,beside,therainwatercollec-
tiontechniques,currentrainwaterrecyclingqualitystandardsandtreatmentprocesseswerealsosummarized.
Keywords:rainwatercollectionandutilization;rainwaterqualitystandard;rainwatertreatment;develop-
mentstatus
·6·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
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
施。和日本相似,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不仅也制
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而且已建设
了完善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主
要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及回灌地下水等[3]。目前,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其特征是设备的集成化,尤其对于屋面雨水的收
集、截污、贮存、过滤、渗透、提升、回用和控制,形成了系列化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的成套设备[7],而且在法律法规方面,要求针对新建的小区(无论
是工业、商业、居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否
则,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8]。在英国,主要以泰晤士河水公司所设计的伦敦世纪
圆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示范工程为代表[9]。在丹
麦,城市地区将从屋顶收集雨水,并经过滤设备进
入储存池储存,待使用时,利用泵经进水口的浮筒
式过滤器过滤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10]。1.2国内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国内总体上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城市雨
水利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有标志意义的
事件是1996年在兰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雨水利用
学术讨论会[11],这期间西北地区雨水利用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其中甘肃开展的“121”工程与
“雨水集流节灌”工程、陕西省的“甘露”工程、宁夏
南部的“窑窖农业”是雨水利用的代表和典型。城市
雨水利用较早的典型范例有山东长岛县、大连獐子
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12]。近年来,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发展较快,北京、天津、青岛、大连、南京、哈尔滨、西安、郑州等
许多城市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陆续开展了雨水利
用的研究和应用,比如在上海浦东新区,利用屋面
收集系统和储水构筑物收集雨水,收集的雨水经过
预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灌溉和道路浇洒已经开始普
及推广[13];天津滨海新区的住宅设计采用良性水循
环模式,将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体相结
合,使景观水体具有防洪、输水、储水、调蓄等功
能[14]。在法律法规、技术及相关政策方面,国家在
2001年颁布了SL267—200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
术规范》[15],同时国内一些城市也作了相应规定,比如北京市在2003年4月开始施行的《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要求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应进
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雨水利用工程应与主
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2.1雨水收集
2.2.1地面雨水收集
城市地表大多为水泥、沥青等不透水地面,雨
水无法下渗,可以在建筑物附近地面采用“可蓄水
地面”,或利用人行道、车道、停车场等,加以改
造,从而贮存、滞留雨水[16]。Miklas[17]曾设计出集
雨面积小于100m2,底面积为4.95m2,周长为10
m的蓄水容器,计算了不同规模的降雨所能收集的
雨水量。2.1.2屋面雨水收集
屋面雨水一般占城区雨水资源量65%左右,易于收集,且水质相对较好,是城区雨水利用的主
要对象[18]。屋面雨水稍加处理或不经处理即可直接
用于冲洗厕所、浇灌绿地或用作水景,也可直接进
入渗透管沟或通过土壤经初步渗透后再进入渗透管
系。丹麦利用屋顶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用于冲洗
厕所和洗衣服,每年能从居民屋顶收集645万m3的雨水,占居民冲洗厕所和洗衣服实际用水量的
68%,占居民用水总量的22%。典型的屋面雨水收
集方式为:屋面雨水经雨水立管进入初期弃流装
置,通过初期弃流装置将初期较脏的雨水排至小区
污水管道,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经过
初期弃流的雨水经独立设置的雨水管道流入贮水
池,雨水在池中经过过滤、沉淀、再过滤、消毒处
理后,出水进入专为冲洗用水、洗涤用水和庭院浇
灌用水设置的管网,用作家庭、公共和工业等3方
面的非饮用水。屋面雨水收集量受当地气候和环境、屋面建筑
材料、降雨量、降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屋面雨水
收集回用系统可以采用设置在各个单体建筑物上的
分散式系统,也可以设置在生活小区中的集中式系
统。有些雨水回用系统通过建筑群中占地面积较大
的塔楼收集屋面雨水,通过重力流排水这种节能的
形式排入预处理设备中,再供给裙楼屋面上的绿化
和景观用水。有些建筑或小区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排
走大量雨水,则利用屋顶的重力势能,通过压力流
(虹吸式)雨水收集系统使雨水在管道内呈负压状态梁文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7·工业用水与废水INDUSTRIALWATER&WASTEWATERVol.45No.3Jun.,2014
而具有抽吸作用,雨水可以较大的流速排入贮水
池。单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具有布置较灵活、对规
划和改造的适应能力强、一次性投入基建费用较小
的优点,但是由于单栋建筑的占地面积较小,收集
雨水量也较小且不稳定,不宜作为长期而稳定的水
源,这不利于雨水资源的统筹利用和管理运行。另
外,也可以利用屋顶及雨水收集,设计屋顶花园,即将雨水收集和生态景观有机结合的一种适用而有
效的办法。它不仅能节约能源和水资源,还能改善
居住生态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吸收城市交通噪声、调节温度等,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利用雨水的办法。2.2雨水入渗
雨水入渗可以使得雨水重新回渗地下、收集回
用,减少市政排水量,减轻城市洪水灾害的危害和
市政排水管的排水压力,降低城市市政基建和维护
运行的费用。同时,地下水得以回补,水环境得以
改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可以说,雨水入渗在城
市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雨水入渗的方式很多,城市绿地作为一种天然
的渗透设施,具有良好的入渗性,可节省投资,是
一种简单有效的径流入渗设施,城市绿地还可以阻
留和吸收径流中的污染物,因此将城市公园、草
坪、公路绿化带等现有绿地改造成良好的入渗场
地,用于收集居民区和道路上的雨水,比如可以利
用点、线、面三种种植方式利用雨水,点即是居民
区的花园,选择易于保持雨水的植物;线是公路边
种植的植被,可以使雨水渗透到地下层;面是针对
城区大型公园、植物园等,可以利用雨水的入渗使
整个城市成为绿色花园。另外,除城市绿地以外,雨水渗透设施主要有人工渗透地面、渗透池、渗透
管和高位花坛等,采用多孔沥青、多孔混凝土和草
皮砖等铺装地面,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实现雨水渗
透[19-20]。国内大部分城市道路路面、广场、停车场
多为不透水性地面,可以将其改为透水性地面,修
建蓄水入渗利用系统,比如尽量在道路上采用多孔
沥青混凝土路面、草皮砖、地下渗透管道和渗透水
池[21]。雨水量较小时可以使得雨水直接入渗,雨水
量较大形成径流时,可以通过周围的汇集设施收集
雨水至蓄水池,用于灌溉路边花草树木或经过滤等
处理后入灌地下水。人行道、广场、停车场下铺设
透水方砖,步道以下设置回填砂石、砾料的渗沟、渗
井等来加大入渗量,减少下雨时人行道上的积水[22]。综上可知,在城市规划中,应尽可能多修建绿
地、景观、人工湿地、植被浅沟和下凹式绿地。目
前,由于绿地径流系数小,接受雨水的面积虽然很
大但是可收集的雨量有限,所以绿地径流雨水通常
以入渗为主要利用方式;城市广场空地的径流系数
较大,收集雨水量大而且稳定,通常采用雨水收集
回用方式;由于城市道路路面污染比较严重,通常
不宜直接作为雨水收集的对象,或许可以考虑修建
地下渗透管道和渗透水池来收集道路雨水。这些措
施既可以美化环境,改善生态景观,又可以有效增
强路面的雨水入渗量。2.3雨水处理
2.3.1雨水回用的水质标准
雨水回用一般主要用于水景补水、道路广场浇
洒、绿化用水、空调系统循环冷却补水、擦洗车辆
等,雨水处理的水质标准根据其用途的不同而确
定,应该相应符合各种用途水质的相关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8921—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以及
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
水质》等相关水质标准中规定了各种用途水质指标。2.3.2雨水处理工艺
通常只有在雨季才会运行雨水处理设施,如果
雨水处理工艺过于复杂,规模过于庞大,是非常不
经济的。选择雨水处理工艺的主要原则是力求经济
简单,在少数情况下对水质要求相对严格的时候,才会考虑深度处理。而且经过初期弃流的雨水水质
已经得到相当大的改善,水质基本接近各种用途的
水质标准,通常只需要适当的处理就可满足水质要
求。比如德国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并经简单处
理后即可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可用于街区公寓的
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部分地区利用雨水后节约饮
用水量可达50%[23]。常规的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另外还
有人工湿地处理以及近期采用的雨水利用技术———过滤器处理。其中人工湿地处理方式已经成为雨水
处理的一项日趋成熟的方法,T.S.Jamieson等[24]通过
对人工湿地除氮的研究得出:湿地处理系统在通风
的条件下,可以达到50%的除氮率,如果在开始
的系统处理单元中继续通风,氮的去除率将达到
93%。RobertG.Traver[25]通过对人工湿地的研究指
出传统的滞留盆地将被人工湿地所取代,但要完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