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

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

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

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说白了就是党员队伍的建设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党员的思想、党员的作风建设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每个成员的个体素质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政党执政的水平、地位和形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党员生活环境的多元化和党员成分出现了多样化,带来了党员队伍思想意识形态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加以认真探究,如果仅仅停留在老办法、老思路上,那么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无异于隔鞋搔痒,效果将是很一般。为了摸清新时期党员队伍的状况,我们向不同岗位、不同成分的党员和部分群众发出了1000份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用发挥、监督管理、教育形式等5大类52个小项。在抽样调查的同时,结合召开各种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调查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去粗取精,并在全面分析党员队伍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与思考。 一、问题 (一)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不牢。调查中,反映当前党员队伍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理想信念问题,占所有被调查者的33%。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党员对党的奋斗目标抱着怀疑的心理。调查发现,有24.6%的人认为党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一些党员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缺少感情,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调查中认为党员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强或比较强的占69.9%,30%的人认为党员的宗旨意识不强或很一般,一些党员丢宗旨、忘本色,参与宗教活动或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在这些党员中,离退休党员和农村在职党员干部最多,反映者分别占41.7%和38.4%,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党员中最多的年龄段在51—60岁之间;一些党员与封建宗族势力相勾结,走向与党和政府的对立面。据反映,在当前农村各种矛盾的冲突中,在集体上访事件中,在封建迷信搞的最烈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党员的阴影。有的党员在破除封建迷信时是破宫砸庙的先进,现在又掉过头来成为大树宫庙的“先进”。所以,对现有党员理想信念、宗旨的总体评价中,认为大多数党员是十分坚定,只有少人理想、信念动摇的占75.5%,还有24.5%的人认为绝大多数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 (二)党员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与带领广大群众进行新时期创业的需要不相适应。表现在:党员队伍数量的增加,但质量没有大的改善。调查中只有39.5%的人认为近几年发展党员数量与质量都上一个新台阶,有41.4%的人认为数量上去了,但总体质量下降;党员 的总体素质不高,许多党员既不能带头致富,更不能带领群众致富。许多党员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变化不甚了解。也就是说对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的前进方向知之甚少,所以也就无法代表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应该说,现有大部分农村基层党员都普遍存在知识的更新问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不高,基层群众普遍反映,现在上头是会灾,基层是会荒,农村中的群众大会现在很少见了。很多农村党员,甚至有的是党的领导干部都缺乏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政治思想工作的实力使许多本来很好解决的事激化成党群之间的矛盾;党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调查中认为党员发挥作用好的,仅占22.6%,认为作用发挥比较好的占29.4%,有42%的人认为党员作用发挥一般或差,还有5.9%的人认为党员还不如一般群众。 (三)一些党员组织观念淡漠,党员队伍凝聚力不强。表现在:一些同志组织上入了党,但观念上,也就是思想上没有入党。许多党员不能把自己放在党派中的一员来看待自己,团队意识较差,有些党员对组织安排的工作不能认真对待,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有的党员不能坚持组织原则,或自由散漫,或另搞一套。甚至有的党员“自己要致富、不要党支部”,心中没有组织的观念。这些情况在外出党员、流动党员和企业“关、停、并、转、破”下岗的党员中表现的比较突出;一些党员荣誉感不强,缺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对错误的问题不能针锋相对,在需要党员挺身而出的地方畏缩不前;基层党组织向心力不强,党员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的不多,党组织用行政手段要求党员执行任务的却很多。以致于个别党组织想召集一场党员大会都十分困难,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没有补贴就不出席党员会议的现象。 (四)一些党员作风飘浮,党员队伍中的腐败现象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表现在:有些党员作风不实,习惯于搞表面文章、花架子,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为追求“进步”搞政绩工程,忧民伤财,伤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一些地方浮夸风还很严重;一些党员视党纪国法于不顾,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的贪污受贿、赢私舞弊,在群众中造成相坏的影响。根据调查反映,有27.3%人认为党员干部最突出的不良形象是违法违纪行为;一些基层党员作风简单粗暴,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命令性的做法,以权办事、依权办事的现象十分突出。甚至有的粗暴对待群众意见,搞打击报复,行家长制作风,造成党群干群之间关系紧张。调查中发现对党员总体形象的评价中,投满意票的只有19%,投比较满意的占52.6%,一般或比较差的占28.4%。 二、原因 党员队伍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根据调查分析,主要因素有: (一)经济背景的突变,共产党员的信念、信仰受到冲击。一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 市场经济的确是在不断推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方面吸纳或模仿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给党员的思想上造成一种假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原来那种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的思维定势一旦被打开缺口之后,许多人有认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从否定生产方式,到否定制度,最后到理想信念动摇绝非偶然。二是经济结构多元化、生活条件的多样化在改造人的物质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人的精神世界。许多党员不再自甘清贫、不再追求“先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取而代之的是带头先富,追求享乐。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必然的,但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在抓物质生产的同时如何发挥智力的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显得相当不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所以,在实现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产生了人的精神“贫困化”。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后党员干部的工作职能未能实现顺利转化,造成党群关系的联络网系不全。经济体制转变后,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能从行政干预转变到服务经济工作上来。但是,如何解决服务的问题,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规范,许多农村党员除了收钱、抓计生之外不知可以再做些什么?因而渐渐地脱离了群众,淡薄了群众观念。 (二)“入口”不严,“出口”不畅,造成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在发展党员方面,一是片面追求数量。有一段时间里,为了加快壮大党员队伍,责成了一些多年未发展党员的党组织加快发展党员的步伐,这种做法本来没有错。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党组织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下达发展党员指标。有的虽然没有下达指令性的发展任务,但下达指导性计划的同时也将发展党员的任务列入党建目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导性的计划实际上变成了指令性。调查中,基层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二是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从目前发展党员的各个环节上看,大部分的工作落到了基层党支部身上,地方党委一般只把程序关,不把质量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的“党票”基本上掌握在支部书记手中。由于对发展党员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在很多地方出现近新繁殖的现象。以至于把一些素质较低的人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在对一项“您对大多数人的入党动机作何评价”的问题中,认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占26.4%,认为为更好地为党和人民作贡献的占37.8%,认为为党为国是主要、为自己是次要的占13.1%,认为为党为国是次要、为自己是主要的占7.0%。还有15.6%的人认为入党的动机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和升官发财。在“出口”方面。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许多党组织把因违法违纪而受到党内处分的党员作为评议的“成果”。而对那些“三不”党员和其他不合格党员处理都软弱无力。咎其原因,当然有处置不合格党员规定的滞后问题,但更多的是基层党组织不敢得罪人的原因。调查显示:认 为民主评议党员效果有效的仅占25.4%,比较有效的占38.4%,认为是流于形式或应付检查的占36.2%。 (三)党员管理机制滞后,造成对不同层面党员监督管理“松紧”不一。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流动党员管理上,虽然实施了《流动党员活动证》等管理办法,但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对“关、停、并、转、破”等企业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客观上有管理规定不健全的因素,但主观上也有同情的心理因素,因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重在职、轻离职的思想导致了对离退党员和村级离任党员干部疏于管理,一部分党员因精神空虚而走向教堂、宫庙或伺堂中去。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兴行业的党员管理也没有很规范的措施和办法,许多地方党组织感到鞭长莫及、爱莫能助。二是党员监督措施还不够到位。对党员的监督一般只停留在面上的警示上,对每个党员的实际表现、参与社会生活的情况却不甚了了。党员的行为大都靠自觉性来维持,而人的自觉性往往是最不可靠的,一旦受到利欲的引诱,很容易走上歧途。三是党员监督的社会体系还不完善,民主监督气氛不浓。许多人还存在不敢监督的问题。在问到“你了解掌握了党员违纪的线索时将如何处理”时,有55.3%的人表示“积极举报”;有13.8%的人表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举报”;有11.5%的人表示“涉及到自己利益时才举报”;有12.1%的人表示“因怕打击报复不敢举报”;还有7.3%的人表示“当作不知道”。对现有党员监督机制的总体看法是:认为监督机制健全有效的仅占23%,认为比较有效的占29.3%,认为监督很一般或效果很差的多达37.4%。 (四)党员教育形式滞后,手段乏力,使一些党员产生了“厌、淡”的情绪,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一是组织生活单一化。在开展“三会一课”中,许多党组织往往是念念报纸或结合当前工作议一些事。久而久之,党员都感到很厌烦。组织生活会也是一般性的形式要求,不能很好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许多党员没有得到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锤炼。二是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在党员教育上没有考虑不同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的特点,搞杂呼隆、一锅煮。效果很一般。既使是作为党员教育的主要阵地——基层党校,其教育的模式也很单一,说白一些,还是“老一套”。三是党员教育投入不足。许多基层党组织因缺乏必要的经费,在电化教育和党校基地建设方面没有资金注入。整个党员教育工作还处于“低成本”运行状态。四是党员教育导向偏差,削弱了党教工作的实际效果。新闻媒体对腐败问题曝光的多,对党员的先进性宣扬的少。正面的典型没有树起来,反面的事倒人人皆知。这无疑对现有的党教工作的一种挑战;五是教育体制不科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党员教育方面,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各抓各的,没有形成捆邦的合力,造成教育与管理、监督相脱节,因而就很难实现教育上的整体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