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常识

财政常识

常用财政指标名词解释-收入类

政府收入是预算年度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到的归国家支配的资金,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实现职能的财力保障。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问题解答)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根据法令和法规所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是一级财政的资金来源。财政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专用基金收入、资金调拨收入和财政周转金收入等。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一般预算收入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组织的由国家支配,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预算收入项目的具体划分和内容,按《国家预算收入科目》办理。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地方税收收入和地方非税收入两部分组成。具体的收入内容和分配方式,通过“财政管理体制”加以规定。

财政经常性收入原则上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中央核定的增值税及消费税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中央通过所得税分享改革增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 (财政部关于统一界定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的意见)

财政超收收入指预算执行结果超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收入。 财政超收收入=财政收入实绩-财政收入预算 (财政部2005年预算报告专题名词解释)

地方财政可用财力也称可支配财力,是地方政府当年可支配的收入(基金除外)。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地方财政收入+中央税收返还收入+省体制结算及专项补助收入+区县(市)上解收入-市上解省支出-市对区县(市)补助支出

上划中央收入指地方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即消费税收入、增值税收入的75%部分、企业所得税收入的60%部分、个人所得税收入的60%部分。 上划中央收入=消费税收入+增值税收入×75%+企业所得税收入×60%+个人所得税收入×60%

中央税收返还收入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是既为保持地方既得利益格局,又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增加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整能力而实行的一项改革措施。 中央税收返还收入=上年税收返还×(1+当年“两税”增长率×0.3) (《新编预算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货物在国内已征收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进行退还的政策。 (财政部2005年预算报告专题名词解释)

出口退税地方负担是指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按照规定应由地方负担的应退税额。 出口退税地方负担=(出口退税实绩-核定的出口退税基数)×7.5%

财政结余是指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财政结余=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部2006年预算报告专题名词解释)

上级财政补助收入是上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给本级财政的补助,包括税收返还补助、体制补助、专项补助和临时补助等收入。 上级财政补助收入=税收返还补助+体制补助+专项补助+临时补助 (《新编预算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下级财政上解收入是按财政体制规定由下级财政解交给本级财政的款项,包括由国库按财政体制规定直接划解的体制上解、下级财政按体制结算的体制上解、专项上解等。 下级财政上解收入=直接划解的体制上解+下级财政按体制结算的体制上解+专项上解 (《新编预算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财政结转是指结余中有专项用途、需在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支出部分。 财政结转=财政结余-净结余 (财政部2006年预算报告专题名词解释)

政府性债务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借款、申请国债转贷资金、上级财政周转金借款等,或者政府所属单位(含政府设立的各类投融资机构,以下简称单位)以所拥有的资产或权益为抵押申请贷款、发行债券等形成的债务,以及通过政府担保、承诺还款等融资形成的或有债务。建立监测政府性债务的指标,主要包括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 负债率,反映一个地方国民经济状况与政府性债务余额相适应的关系,表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所承担的政府性债务情况。即:负债率=政府性债务余额/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线为10%。 债务率,反映一个地方当年可支配财力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比例。即:债务率=政府性债务余额/当年可支配财力,警戒线为100%。 偿债率,反映一个地方当年可支配财力所需支付当年政府性债务本息的比例。即:偿债率=当年偿还政府性债务本息额/当年可支配财力,警戒线为15%。 (浙江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暂行办法)

偿债准备金是用于支付或垫付必须由财政负责偿还的本级政府性债务的专项资金。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的主要来源: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原财政周转金转入的资金;政府性债务资金银行存款利息净收入;逾期还款收取的滞纳金和罚款;偿债准备金增值收入;其他可以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的主要用途:经批准需由本级财政偿还的债务;偿还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致使债务项目完全丧失还款能力的债务;临时垫付尚未产生效益的到期项目的债务;临时垫付下一级政府暂时无力偿还的到期债务;其他经批准偿还或垫付的债务。 (浙江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暂行办法) 常用财政指标名词解释-支出类 部门预算支出 一个部门全部的预算支出。杭州市的部门预算支出根据管理需要将不属于部门本身的预算支出建立专项预算,不列入部门预算 基本支出 基本支出是市级部门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其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 项目支出 项目支出是市级部门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专项项目支出计划 。 转移支付支出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它通常可以分为无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两种。 上解支出 上解支出是按财政体制规定由本级财政上交给上级财政的款项。 法定支出 法定支出指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支出比例或增长幅度要求的特定支出项目。一般将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作为法定支出。 民生支出 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支出 人员经费支出 人员经费支出是指直接用于公务员个人部分的支出,具体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 新农村建设支出 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出,包括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支出。 城市建设维护支出 地方财政安排的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城市住房方面的年度计划。 社区经费 地方政府投入到社区建设和维护上的支出。 节能减排支出 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上的支出。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地方预算支出”是指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由地方财政承担并列入地方预算的支出,包括地方本级支出和地方按照规定上解中央的收入,也称地方财政支出。 一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概括起来讲就是通过“三分一返一转移”。“三分”:一是“划分事权”。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的支出范围;二是“划分税种”。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三是“划分机构”。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税收实行分级征管。“一返”: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一转移”。即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是上划中央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财政收入就是地方上缴给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包括:增值税中央分成部分(75%)、所得税中央部分(60%)、消费税全额。地方财政收入就是由划归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和使用的财政资金。主要收入项目有:(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25%)、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40%)、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其他工商税(以上各项税收也统称为工商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等;(2)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包括: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3)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4)其他各项收入,包括: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各项基金收入、国库存款利息收入等。 三是财政收入口径。财政收入口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财政总收入,指地方财政在某一预算年度实现的财政收入总量,即“上划中央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两项之和。另一个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扣除基金收入即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决定了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总量。自2004年起,为做大、做强地方财政实力,省财政不再对各市财政总收入、增幅进行考核,而改为考核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与增幅。 四是财政收入与地方可用财力。财政收入与财力是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财力是指在某一预算年度内,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其职能部门直接分配和使用或间接加以调度支配的财政资金。财政总收入中的上划中央收入不构成地方财力;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基金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城建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等收入,虽属地方财力构成范围,但因其有专项用途,不构成地方可用支配财力;此外,在体制规定的收入分成以外,还存在上下级政府间的上交和补助,这也带来地方可支配财力的增减变动,如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补助,则增加地方可支配财力,反之,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上交,则减少地方可支配财力。 五是政府非税收入。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其他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收入项目,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