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全球经济的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联系日益紧密。
而我国经济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面临的是我国产业结构亟待升级问题,因
此我国要不断利用开放条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要的是重视“二次创新”,
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促使技术进步,最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进步,狭义上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
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
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
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
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主要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
之间的比例关系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1.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长期任务。其中技术
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内在动因。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社会经
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技术动因反映了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
结构演变的作用和影响。
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技术进步与创新
使生产力提高,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技术进步与创新使劳
动生产力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使产业结构产生变化。所有这些作用和影响会
使产业内部的生产要素构成不断高级化,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
2.技术进步的途径
技术进步的途径有两个:第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采取措施帮
助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所需的自有资金。政府要不断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
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形成“提高效益一资金积累一技术创新一提高
效益”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金问题。第二,技术转移。曼
斯菲尔德认为,国际间技术转移分为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垂直转移是指把甲国
关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到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者把甲国应用科学应用的乙国
的生产领域。水平转移是指把甲国已经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应用到乙国的生产领
域,包括物质转移、技术和人才转移、设计转移。一国要得到国外先进技术可以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从国外进口新产品、仿制;
从国外购买专利权、设计,在国内生产;接受国外援助,派人出国学习;从外资
企业学习新技术;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立创新机构、促进技术创新,必要时在
国外建立研发中心等。
技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经济上的一切权力和责任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央政府。任何产业布局和资源配
置都是以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建国初期,为了迅速稳定
国内局势和对付可能爆发的世界范围的战争,中央政府在生产力布局的目标取向
上,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并因此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
置上采取了均衡布局和均衡发展的战略。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计划。20世纪50
年代中国主要依靠引进前苏联的技术和装备;70年代中后期,又主要靠引进西
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装备;改革开放以来,按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的指
导方针,在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成套装备的引进,对促进中国能源
冶金、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化肥、航空、机械、电子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
构的升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纵观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
步,多数新工业行业的建立和工业新产品的生产,大都是通过技术引进和成套设
备进口而实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相当大程度
上是通过技术引进和进口成套生产装备来完成的,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完全必要
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从而形成在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
升级与企业的技术进步都不是由企业进行的自主行为,而是由政府作为一种外生
的力量通过权力与压力方式楔入经济之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从未成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因素的这样一种被动模式与尴尬局面。在这样一种机制之中,产业结构比
例失调现象频现成为中国经济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的问题也
多由此而产生。
同时,过去由于受“两个平行经济理论”的影响,实行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中
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过去工业发展所走过的路子,而由此产生的产业结构失
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和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会
逐渐减少,但对耐用消费品和其他工业品的需求则逐渐增加,就像恩格尔定律所
说,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用于食品的费用比例开始下降,收入的边际增长额首
先用来购买耐用消费品,然后用于奢侈品、娱乐等。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
高引起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收入支出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投资结构的变
化。而人的需要层次的变化即人们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新的需要和爱好的发展,必
然导致服务部门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及其所要求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也必然要转向
那些需求弹性更高的产业部门,使产业结构逐次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技术进步与创新使生
产力提高,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技术进步与创新使劳动生
产力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使产业结构产生变化;技术进步与创新产生新兴产
业,改造原有产业,淘汰夕阳产业,改变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国家的
国际竞争能力,促进贸易,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所有这些作用和影响会导致产
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集约化趋势,使产业内部的生产要素构成
不断高级化,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在当今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社会和技术这
样两个方面的动因还正处于形成过程之中。于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与把握,
切不可盲目乐观。
技术引进的成就及政策建议
近几年中国的技术引进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信息和化工等领
域,而这些行业都是跨国公司投资进入最集中的行业。可见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
产业与跨国公司进入的主要产业是相一致的,从而积极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因此,可以说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由低生产率、低
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
化。行业内部也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
的产品和服务转变。
我国要不断利用开放条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要的是重视“二次创新”,
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把引进技术充分消化、吸
收并再创新。”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长期以来,在“以市场
换技术”的思维定势下,我国工业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陷入“引进一落后
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高新技术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缩短同发达
国家的差距,必须依靠自主创新。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我国工业水平相差不
多,甚至很多产业起步比我国晚,但韩国在引进技术后,非常注重消化、吸收、
再创新及再出口,政策坚定,组织有序,且持之以恒。所以,我国应该借鉴发达
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注重消化吸收,重视二次创新,增强技术
引进的有效性,最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