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综述

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综述

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综述 卡林型金矿床指产于未经区域性变质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中的微细浸染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又称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渗透热(卤) 水型金矿床、沉积岩型金矿床以及“化学上有利于成矿的沉积岩层中的浸染状矿床”。该类型金矿床的贱金属含量低,具有一套中低温热液硫化物和蚀变矿物组合,形成环境以中温为主,不是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热泉型金矿床。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和中国,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可能也有分布。自60年代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首先发现卡林金矿床以来,在该地区又陆续发现了30多个金矿床,内华达卡林金矿带的探明储量超过2000吨。美国卡林型金矿床的总储量达到3075吨,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储量还在增加。卡林型金矿床的规模大,形成许多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卡林金矿带中4个矿床的金储量超过100吨,其中,Goldstike金矿床的储量达到627吨。该类型金矿床在我国发现于80年代,已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滇黔桂和川陕甘“金三角”区。在滇黔桂地区已发现200多处矿化点、矿点和矿床,探明了一批大型和中小型矿床,少数矿床的储量接近超大型矿床的规模。 一、宏观地质背景

1. 空间和时间分布 卡林型金矿床具有分布局限和集中的特点,如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和犹他州形成Getchell等9个金矿集中区;在中国贵州形成黔西南金矿集中区、西秦岭地区形成川西北的松潘-平武成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大盆地地区科迪勒拉造山带,少数分布于科罗拉多地台上;我国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冒地槽。 美国西部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定年从侏罗纪到第三纪,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第三纪。部分矿床形成作用持续较长,如Getchell 和TwinCreeks 金矿床早期含金矽卡岩型矿化的年龄为95Ma 和92Ma;第三期为典型卡林型矿化,形成年龄为83Ma;第四期低品位金矿化的形成年龄为75Ma;第五期为典型卡林型金矿化,可以分为3 个阶段,形成年龄42Ma。卡林型金矿床由第五期金矿化叠加 1

的第三期金矿化形成,分别发生于白垩纪和第三纪,间隔达40 Ma 以上。 中国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燕山期,测定的成矿年龄为64~ 172Ma(表1),可能早于美国西部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 表1 中国卡林型金矿的赋矿地层和成矿时代 矿床 赋矿层位 储矿层岩性 成矿时代/Ma 资料来源

滇黔桂

百地 三叠系 87.6±6.1 烂泥沟 三叠系 灰黑色含碳质粉砂岩 106 丫他 三叠系 碳质粉砂岩 100 金牙 三叠系 粉砂质及黏土质岩石 82~130 戈塘 二叠系 细碎屑岩 172±36 世加 石炭系 碳质泥岩、碳质泥质粉砂岩 ﹤140 丹寨 寒武系 碳酸盐岩 114 板其 三叠系 泥土岩 紫木 三叠系 粉屑泥晶灰岩 水银洞 二叠系 生物碎屑灰岩

陕甘川

李坝 泥盆-石炭 细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 172 金龙山 泥盆系 细碎屑岩 60 夏家店 寒武系 碳-泥-硅板岩 李家沟 震旦系 硅质白云岩、碳质板岩、千枚岩 八卦庙 泥盆系 粉砂岩、石英细砂岩 210 拉尔玛 寒武系 碳硅质岩、碳质泥岩 49 阳山 泥盆系 蚀变砂岩、千枚岩、灰岩

2. 地质背景

卡林型金矿床分布区以发育一套巨厚的大面积分布的古-中生代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建造为特征。在美国西部大盆地地区为科迪勒拉冒地槽的古生代沉积岩;在我国扬子地块西南和西北缘,这一建造从元古代开始发育,经过古生代而在中三叠世末结束。 科迪勒拉冒地槽是在北美西缘晚震旦世分离后再聚合起来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基底由5~ 8km 厚的拉张期或拉张期后形成的变沉积碎屑岩组成,岩石一般具还原性质(含碳、硫化物) ,主要由变质泥岩和石英岩组成。在寒武纪至晚泥盆世为拉张的板内凹陷,东部为冒地槽大陆架碳酸盐岩,西部变为优地槽细粒硅质碎屑岩和燧石。东侧局部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下寒武统的白云岩,不整合分布其上的为奥陶系粉砂质灰岩、石英岩和白云岩;志留系和下泥盆统的薄层粉砂质、泥质灰岩、白云岩整合分布在上,是主要的金矿床赋矿围岩;再上部为泥盆系的灰岩或砾岩。西部仅为巨厚( > 2500m) 的Rodeo Creek 组深水相燧石岩,形成时 2

代可能为奥陶-泥盆纪。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Antler 造山运动期间,冲断层把西侧的Rodeo Creek 沉积岩向东推覆100~ 200km,使东侧志留系和下泥盆统地层埋于深处,局部埋深超过5km。 此外,北美西部盆岭地区还有二个重要地质特征:( 1) 该地区晚中生代和中第三纪岩浆作用广泛,形成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二长岩等岩株和岩墙,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和交代矿化,其中部分矿化体富含金;(2)中第三纪拉张作用强烈,拉张幅度局部达400%,平均为50% 至100%,以中地壳中韧性剪切带、上地壳中正断层发育为标志,在变质核杂岩周围拉张作用最为强烈。伴随岩浆活动或岩浆热液作用,能加快热液循环。 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为地台边缘凹陷沉积。没有出露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寒武系岩石在周边地区零星出露,岩性为白云岩、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少量泥岩、粉砂岩、硅质岩及鲕状灰岩,在早古生代晚期加里东运动中发生褶皱变形。晚古生代开始,早泥盆世至早三叠世,该地区为伸展阶段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沉积物主要由暗色薄层灰岩、硅质岩、纹层状暗色泥岩和凝灰岩组成,除中晚石炭世以外,均发育基性火山活动。早二叠世以前的沉积物在早二叠世末的海西期东吴运动形成平缓开阔的褶皱,并且隆起为陆地,遭到风化剥蚀,形成古喀斯特地貌,同时形成大规模的峨嵋山玄武岩。上二叠统形成玄武岩、滨海泻湖相、浅海台地碳酸盐建造以及深水相沉积,形成含煤建造、泥岩、泥灰岩夹硅质岩和生物灰岩;在泥盆系-上二叠统地层中发育金、汞、锑、砷、黄铁矿和萤石等矿床和矿化;下三叠统形成薄层泥岩、泥灰岩夹硅质岩和粉砂岩;晚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该地区为周缘前陆盆地沉积,形成具有复理石特征的巨厚浊积岩建造,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泥灰岩互层组成,主要金矿床分布于这一沉积建造中;晚三叠世后,该地区为陆相沉积建造。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斜坡相沉积和热水沉积高碳质碎屑浊积岩、扁豆状和角砾状灰岩、泥灰岩、热水沉积角砾状泥岩中。 黔西南地区从元古代到新生代末期,各个时代都有构造和岩浆活动。古生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主要有二叠纪的峨嵋山玄武质岩浆活动和中生代燕山期至喜山期的花岗质和碱性、基性和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晚期至喜山期形成断裂构造和表层褶皱,深部以高角度断层为主,浅部以低角度断层为主,中、新生代花岗质岩浆岩主要出露在黔西南地区的周边地区,但许多矿区可能存在隐伏的岩 3

体。碱性岩浆岩在局部地区出露。燕山期-喜山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在时间上与区内卡林型金矿床形成一致。 综上所述,卡林型金矿床发育区地质背景具有以下特征: (1) 具有凹陷史,发育一套巨厚的大面积分布的古-中生代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建造,这套沉积岩是卡林型金矿床的围岩。 (2) 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域内同成矿期的岩浆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各种地热体系。 (3) 成矿域内具有强烈构造活动,金矿床形成时以强烈的地壳拉张为特征;北美西部部分金矿床可能形成于大盆地中不同时代存在的挤压环境,沉积岩因为挤压构造发生仰冲和堆垛,导致区域型地热梯度降低,热液可能因为侵入事件和区域性水文压力差或者因为两者的结合而发生循环。黔西南地区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川西北地区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平移走滑断层。 表2卡林型金矿与类卡林型金矿对比 矿床类型与特征 卡林型金矿 类卡林型金矿

空间分布规律 沉积岩系容矿的汞锑矿带延伸的矿化减弱方向 热水沉积铅锌矿带上部及铅锌矿化减弱处 矿床地质特征 微细浸染状矿石类型、蚀变强度较小 微细脉浸染状、细-中石英脉叠加、蚀变强度大 成矿元素组合 Au-As-Hg-Sb-Ba-Ti Au-Pb-Zn-Cu-Te-Bi

载金矿物 含砷黄铁矿、毒砂、砷黝铜矿、有机碳 黄铁矿、黄铜矿、铅-锌硫化物、碲铋矿、石英 自然金颗粒粒度 次显微状(不可见) 显微状及肉眼可见

矿床共生系列 与汞锑矿床组成共生系列 与热水铅锌矿床组成共生系列 选矿难易 原生矿难选冶 原生矿易选冶 二、矿床地质特征

国内外卡林型金矿具有:(1)类似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层控(岩控)、构造控制显著,与岩浆岩无必然的演化关系;(2)矿床成群成带分布,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等产出;(3)具有以硅化、碳酸盐化为主的中低温热液蚀变类型;(4)具有以黄铁矿、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重晶石和石英等与成矿有关的中低温矿物组合;(5)矿石具浸染状、网脉状及角砾状等构造,金呈显微一次显微状 4

赋存于矿化有关的矿物中或为粘土矿物、有机质等吸附,几乎不见明金;(6)与金伴生的元素组合为:Au、As、Hg、Sb(Ag)、Ba 和T1 等;(7)与锑、砷矿、重晶石矿、铀矿和油气等低温热液矿床和外生矿床伴生或共生;(8)赋矿地层时代老,成矿时代新;(9)成矿物理化学环境为浅成、中低温、高硫低氧中偏酸性的还原环境。 卡林型金矿床的一般地质特征列于表3。金矿床一般与汞、砷、锑矿床分布于同一矿带。 表3 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特征 中国 美国 成矿元素 组合 Au、Hg、Sb、As、T l( U) 元素组合中As、Sb、Ba±Hg±Ag±Tl值约是背景值的100倍;Pb、Zn、Cu值小于背景值的10倍 矿床规模 从小型矿床到大型矿床 矿石量从小于1 百万吨至大于100百万吨,金含量0. 5×10- 6至15×10- 6 成矿围岩 寒武系-三叠系粉砂质碳酸盐岩、含碳钙质、硅质粘土岩、粉砂岩 一般为寒武纪至早石炭世粉,砂质、泥质灰岩和白云质泥灰岩和钙质粉砂岩等,古生代超基性岩流,角页岩,局部有长英质岩墙 矿区火成岩和变质岩 一般不出露,可能存在隐伏侵入体 一般没有。出现时为侏罗纪至第三纪,中性至长英质;在一些侵入岩旁出现矽卡岩 控矿构造 受层位和断层构造控制 矿体一般位于断层与有利地层交切部位 蚀变矿物 硅化、伊利石化、碳酸盐化、高岭石化、碳化 碳酸盐溶解或石英沉淀;形成顺层和断层控制的硅化岩带或去碳酸盐化带;周围方解石脉和方解石或白云石重结晶 矿石组成 矿物 自然金、黄铁矿、毒砂、(白铁矿)、(闪锌矿) 、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自然汞)、(高岭石)、(滑石) 、伊利石、石英、重晶石、(铁) 白云石、方解石、(萤石) 、玉髓、绢云母等 石英、伊利石、高岭石、砷黄铁矿(2 wt%~ 6wt%As) 、毒砂、辉锑矿、雄黄、金、重晶石+明矾石、黄钾铁矾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