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摘要]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仅使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催产了新的价值观。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使青年盲目的追求世俗文化,过分关注关系,人情和面子,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取向弱化。这一演进过程,把青年的价值观带入了迷惘,不安,彷徨的困惑境地。如何确立一种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的正确价值观,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知识性探索,也引起了每一个社会人的深思。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命运,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对实践的规范,驱动和导向作用是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确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立足于这样一个前提来讨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其意义就不止是一种观念上的设计,还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一种更新的,更为合理的价值取向,一种贯穿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论探求。这对于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现状 要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现状,首先还得明确价值观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在对价值观的研究上,克拉克洪(clyde H.kluckhohn)、罗克奇(Rokeach)、施瓦茨(Shalom H.Schwartz)的定义最流行。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价值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生活。罗克奇(1951)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
从以上三位心理学家对价值观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共识:(1)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它是个体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结合体。(2)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3)价值观有对主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功能。(4)价值取向是个体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动起调节和定向作用,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倾向。
由此可见,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既受自身民族文化积淀的影响,也受社会体制、政策及自然环境的变革的影响。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无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传统的体制,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一结果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在此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当然是成长过程中的青年。 字串8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中国的巨大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它给青年带来价值追求新境界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价值观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促进青年主体意识成熟的同时,也诱发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膨胀;实践方式的变革在推动了青年发展,求知观念的更新的同时,也淡化了他们的人民群众观念和祖国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引起青年个性追求丰富化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产生享乐主义和消费上的盲目攀比的意识;在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实现的条件下,青年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全球意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诸如抽象人性论,西方的民主和人权观也会随之在青年中传播等等。把以上现象归纳起来分析,可以看出,价值观的转变对当代青年形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冲击:
(一)、以己为中心 中国社会转型以来,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已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然而,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岗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有永久的最大利益。况且,有些社会美德,社会公德性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用利益来衡量的。在社会发展中,利益是转移的,波动的,然而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出现,就会使价值认知失调,价值认知的失调会使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出现矛盾。
为了追逐以己为中心的最大利益,使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出现“热”和“潮”,每一次“热”和“潮”都会使一批人“发起来”,从而对其他人形成强有力的诱惑,出现了学校老师追逐“下海热”,公司员工频繁跳槽,出现为求职称的学术腐败,为求私欲的官场腐败。同时一些人的工作态度也令人担忧,由于没有利益,该管的事不管,该负责的事不负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工作应付的态度。这些现象充分证明了利己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在此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也已经或正被这种价值观所影响。
总之,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出现社会浮躁心理,社会整体责任心下降,公众意识下降,并有可能在思想和行为的相互影响中形成恶性循环,使这种社会的恶性发展诸如贪污腐败现象难以遏制。最为严重的是影响青年一代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研究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机制及其特点,对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追逐世俗文化 由于经济生活上的富足和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当代广大青年的思想当中,有一种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所谓物欲化就是对物质过分崇拜,重物质,轻精神。使中国的传统美德,诸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逐步弱化,出现了重利忘义,物质欲、金钱欲压倒一切,精神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这种物欲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变得贪得无厌,使人过于强调金钱,使人认钱不认人,使人失去理性变得贪心不足,使人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非分欲望。在当今不但增长的青少年犯罪,不少女大学生卖淫事件都说明了物欲化倾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然而,对一些精神财富,对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却越来越被当代青年所冷漠。他们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但却很少在塑造自我价值上下工夫。
同时粗俗化倾向也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因素。不少青年举止越来越粗,说话越来越俗,行为越来越荒唐。他们会为自己所崇拜的明星之死而悲痛欲绝,但同时也会在一个权威教授的讲座下面呼呼大睡,他们不会为说脏话做脏事而脸红,反而会为与之相反的行为而不屑一顾。这种现象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自甘堕落,与“狼”共舞,如果处理得不好,它最终会把人拖入猎人的陷阱,从而会使社会的思想中多出一些失足青年的忏悔录。 这种追求世俗文化以为时尚的社会现象一旦在青年人中泛滥开来,后果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一代或后几代人的命运,决定中国整代人的价值观倾向,并影响着在此决定下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关系、人情、面子 在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体系中,关系、人情、面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自己推及扩展到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家族和宗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广大的人际关系网、社会关系网、家族关系网。例如,在生活常常会听到“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某某的学生”,“我是某某的朋友”。并以此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向别人展示自己来历的不平凡,以求得到支持和关照。
这种注重关系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影响到了青年一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把关系当成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角,从而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对自身的培养。现在很多青年在找工作时首先出示的不是自己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而是关系这一有力的招牌式工具。这样就使广大青年受制于寻求相互间的依赖,从而使自身在知识才干方面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必将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中断。
关系和人情、面子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既然存在这层“关系”,当然也要顾及到这层关系下的情面了。台湾心理学教授黄国光(1983)在其所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威游戏》中提出了他的人情与面子模式,他认为,请客者由于某种原因找到资源支配者,如果事情办成就有面子,反之则没面子。而事情是否办成要取决与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人情与面子的背后的支持者则是这层关系是否牢靠是否有力。
关系人情面子的价值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已经存在并逐步强化发展的一种价值倾向,并且中国现在不断滋生的集体腐败现象,家族官僚体系的庞大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这种价值倾向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后果将是对中国用人体制造成极大的冲击,把中国的发展寄托于一种人际关系关系网络,而不是人才网络,把青年人的成长推向一种寻求关系寄托而不是知识才能寄托。这不能不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它对个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有明确的,较高的价值取向。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就向世人宣布了他的奋斗方向,并决定着他最后理想的实现。台湾学者李亦园和文崇认为,价值取向不仅注重情感(affection),还注重认知(cognition)和方向(direction)
因此,理智选择和方向确定的介入使得价值取向具有了动态性的特点,也更容易导致某种相应行为的产生。在当代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中,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让人担忧,很多学生麻木地学习只不过是为了争得第一名的头衔和丰厚的奖学金,很少有人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奋斗方向并坚持下去。这就会使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越来越少,而且没有自己的专长和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的缘故,也是大学生放弃本科学历,追逐硕士、博士学位的直接社会动因。
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或者说是学习理想越来越市场化、通俗化。他们疯狂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找到工作或者为找到好工作而建立的一个跳板。很少有学生有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创业的理想或者更高目标的价值追求。而是把自己定位在能为别人所用就算万幸的不利地位。诚然,当今社会发展使得大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可以说是人才市场上大学生过剩。然而,整个社会人才市场依然人才奇缺,原因就是市场缺乏真正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并不一定就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因而如果大学生能够有更高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自己的知识、才能,打造自己的人生品牌。那么整个青年一代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能力就会不断上升,整个社会的发展才生机盎然,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才有希望。
(五) 虚无主义 所谓的虚无主义就是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这种思想正迎合了当代一部分青年鄙弃民族文化的精华,崇洋媚外的思想。使青年的社会公德心堕落,私欲横流,几乎到了难以遏制的地步。如,对别人的痛苦、路人的求援、社会的丑陋面,青年大多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完全没有爱心和社会正义感;随地吐痰,乱扔脏物,践踏花草,骂街,闯红灯,挤公车,抢座位,皆是青年缺德的寻常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