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石油技术七大发展趋势

海洋石油技术七大发展趋势

海洋石油技术七大发展趋势
2015.7

世界海洋油气储量丰富,海洋油气产量稳步上升,成为世界油气产量增长的
源泉。由于深海的极大魅力,未来几年,在深海的投资将会不断增大,深海油气
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第46届美国海洋技术大会(OTC),作为参加人数
最多的石油界盛会和世界海洋石油技术及市场趋势的风向标,会议呈现的海洋石
油工业七大发展亮点值得关注。

1.世界海洋石油工业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油价暴跌给世界石油工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海洋石油工业同样不能幸
免。
在专题论坛、专题早餐会和午餐会上,多数专家认为,随着国际油价企稳并
逐步走出谷底,“严冬期”总是要过去的,曙光就在前方。他们对世界海洋石油
工业尤其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前景依然乐观,业界的信心逐渐恢复。
据Douglas-Westwood公司的最新预测,2015~2019年世界深水油气
勘探开发投资将增加69%左右,即从上一个五年期间的1240亿美元增加到
2100亿美元。
2.合作是应对低油价、实现共赢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油气项目的开发还是新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合作,在低油价时期更
是如此。无论是油公司还是服务公司,都在通过合作寻求发展。
BP公司认为,合作对于技术开发至关重要,为满足未来的技术需求,海洋
石油工业需要在业内外开展合作。正因如此,BP的技术开发模式正从传统型转
向更加对外合作型。
斯伦贝谢公司同样认为,合作和整合是应对低油价挑战的有效策略,通过资
源整合可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供更高效的一体化服务,降低成本,实现效
益最大化。
3.安全环保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BP墨西哥湾泄油事件之后,包括政府、行业和公司在内的各界对深水作业
的安全与环保更加重视。美国安全与环境强制保护局(BSEE)宣布启动“外大陆
架安全计划”,旨在收集分析“事故幸免”资料,从而更多地了解潜在的近海问
题,防止问题酿成灾祸。
然而,在行业下行周期,油气公司面临如何平衡控制成本、保持产能和安全
环保三者关系的问题。与会者基本共识是,新技术开发应能尽可能使安全装置处
于标准状态,运行更长久的设备与员工安全之间并无矛盾。管理者和企业领导应
意识到这点并以谨慎的态度开展安全环保文化建设,构建安全系统来指导作业,
并设立高可靠性的组织去推动实施。没有完美无缺的程序或规则,企业需要付出
努力,才能实现全过程的安全。
4.功能不断完善的水下生产系统是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深水油气的不断开发,水下生产系统的应用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
断扩大。FMC技术公司、Aker解决方案公司、卡麦龙公司、Onesubsea公司
等水下生产系统的领导者继续力推水下生产系统及新的功能模块。与此同时,以
井筒技术为主的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威德福等技术服务公司已经不
同程度地介入到水下生产系统市场。NOV和GE等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功能模
块。水下生产系统持续快速发展,功能不断完善,推动未来的海底工厂建设,实
现全海底生产,大幅度降低海洋油气生产成本和风险。
5.自动化和智能化趋势更加明显
为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作业人员数量和降低作业成本,海洋石油工
业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首先是海底自动化装备方面,今年有4家公司高调展出水下重载机器人,
即美国的FMC技术公司、Oceaneering公司、Fugro公司和Subsea 7公司,
另外还有一些公司展出了中型、小型水下机器人。
在钻井自动化方面,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和威德福四大油田技术
服务公司一如既往地展出了各自的重磅利器——高造斜率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NOV推出新的简版推靠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LDT工具,以及简化版的指向
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
6.海洋工程船舶呈现多样化、多功能化、大型化趋势
随着海洋油气开采向更深水域、更恶劣环境发展,海洋工程船舶呈现出多样
化、多功能化、大型化的趋势。
从各公司展出的最新产品可以看出:美国Zentech公司推出了一款甲板呈
三角型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最大作业水深3657.6米。Huisman设备公司
推出了一款甲板呈圆形的极地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Heerema公司展示了其最
大的半潜式浮吊,它采用动力定位,配备两台吊机,总的起吊能力达20000吨,
自航速度不低于10节,适用于浅海、深水和超深水。意大利Saipem等海工公
司也展示了多台大力神浮吊。荷兰Dockwise展示了其最大、最先进的半潜式
驳船。比利时Allseas公司展示了海洋工程船舶中的多功能巨无霸—Pieter
Schelte号海工船舶,其型长382米,型宽123.75米,采用动力定位,可运
输和安装导管架、平台上部结构,还可用铺管和平台弃置。导管架、平台上部结
构可单独运输,也可一起运输。
7.老牌公司“跨界”竞争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从展会上各家力推的产品来看,多数老牌公司开始拓展产业链,“跨界”竞
争,技术服务公司与装备制造公司的界限愈加模糊。
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威德福、NOV等老牌公司深度介入深水
技术及装备市场,业务范围已从传统的井下和地面(水面)拓展到水中和海底。
例如,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介入水下生产系统市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拓展进入甚至是跨界进入深水市场,比如GE推
出了水下生产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西门子和3M早已将其业务范围拓展到浅海
和深水。西门子油气公司推出了水下电力产品及解决方案,并为此成立了专业化
公司——西门子水下公司。这不仅预示着深水技术装备市场大,竞争日趋激烈,
也说明技术门槛再高也挡不住众多公司技术创新实现跨越的步伐。

(来源:油气经纬 作者: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 杨金华;石油科技研究所 郭晓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