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摘 要】
想象力可以对学生灵感产生激发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师
则对之必须加以保护、培养、唤醒,从而对学生开展各种想
象加以有意识的鼓励,令其思维纵横驰聘、无羁无绊。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培养 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夫识者有限,而思者无限,孰高孰下
立判。”而一系列实践活动也证明了:想象力是知识的活化,
更是人在追求、愿望、智慧、知识等层面的延伸与拓展。而
几乎所有创新活动和思维都和想象密不可分,鲁班从苣草的
叶子边缘想到锯子;瓦特由沸水不断冲击壶盖想到蒸汽机;
好莱坞的巨额票房收入,实际上同样是想象力所创造的现实
财富。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也是以人的
想象力为助推器的结果,想象力可以对学生灵感产生激发作
用,而小学语文教师则对之必须加以保护、培养、唤醒,从
而对学生开展各种想象加以有意识的鼓励,令其思维纵横驰
聘、无羁无绊。
1.激发学生兴趣,展开幻想翅膀
众所周知,创造力源于想象力,若是缺乏想象的话,各
种发明创造都是空谈;同时,想象又是各种形式的创新的基
础所在,若无想象,就没有各种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就没
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没有
想象,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变得乏味而又枯燥。《小学语文课
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要对自身的见闻和想象自由地、
不拘形式地写出来。”第三学段则可以“写作一些简单的想
象、记实文字。”同时也提到了“要有效地鼓励学生发挥创
造性,展开想象和幻想,写出各种想象中的事物。”在习作
指导过程中,以有利时机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想
象的做法,一方面能够丰富写作内容、开拓写作思路,另一
方面可以使得文章更加蕴含丰富、意境深远、生动活泼。在
此过程中,又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感、升华认识。作为教师,
一旦对儿童心理中爱想象这一特点有所忽视的话,往往会对
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更何况真正有童趣的作文必须
含有想象的成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给读者留出一定想象空间的内容为
数不少,而指导学生想象的一个最有效的载体就在于文本阅
读――其同时也是“就地取材”写作想象作文的根源所在。
借助于阅读内容,能够对不同角度的想象活动产生激发作用,
同时也使得想象体现出其创造性。在课外阅读、阅读教学等
活动中,如果可以真正引导学生基于实际生活来放飞想象的
翅膀,大胆想象并在其间把握分寸,进行“小练笔”活动,
往往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训练发散
思维。
爱听童话等美妙的故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而童话故
事借助于其想象力而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而作
为小学生,往往对童话有着很深的感情和爱好,故而在教学
过程中,也应给学生以阅读童话故事的机会。对童话接触多
了,孩子们也了解了童话的特点,感到童话贴近自己的生活;
在习作中充分发挥童话所拥有的各种优势,令学生编写、讲
述童话,从而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引导和启迪想象、诱发写
作欲望。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唤醒发散性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世界变得多
姿多彩,人们的思维方式也由古人的单一性思维发展至多维
和发散性思维――这同样是“创造型人才”在当今社会必备
的物质基础和思维方式。具体地说:就是要求现代高素质的
人才具备全方位的观察力及解决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具有
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的多维性思考习惯和创造能力。
所谓“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对同一问题出现的不同解
决方法和看待方式。心理学家E?保罗?托朗斯先生在其作品
中将“创造性思维能力”概括为“对问题进行重新组织和提
炼,对问题中的遗留因素和不足之处的敏感,具备一定独特
性、灵活性、流畅性的思维能力。”由此不难看出在人的素
质教育中“发散性思维”――即创造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所在。
发散性思维是一条“时空隧道”,它能把不同的时间和
时间紧紧相连,把根本不可能的空间相互交织,把不同的时
间和空间融为一个整体;发散性思维是大自然最天才的“调
色板”,可以将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季节组合,将不同的感
官彼此交融,把不同的要素有序和无序地对接;发散性思维
是人世间放荡无稽的“反叛者”,它不一定必须在已有经验
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思维,它常常反常规的出现,“大吃一
惊”是它的姓名,“无章可循”是它的本性,“不服管教”是
它难以合群的致命弱点。
发散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最自由的最高思维境界,是
人类天才(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是天才)的自由发挥
形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跳出”先前的“培养庸
才的怪圈”,以素质作为切入点,着眼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和开发,造就“厚度型”、 高素质的人才,方可和时代要求
相互符合。
3.将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化和宽松化
正所谓“闲暇出智慧”,语文课堂上,作为教师更应该
富有情感地教学,把微笑和亲切自然的语言带入课堂,在启
发、感染等环节中做到“趣味盎然”,对每一名学生的闪光
点加以“积极捕捉”,放下“高架子”,在多表扬、重鼓励的
教学风格中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将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化和
宽松化勇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平等交流”, 为学生付出
真挚的爱,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给学生当一
名“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洪玉.思维策略【J】.天津:百花出版社,2002
【2】徐建平.论创造思维的本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