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2004,l 3(4):467-469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http://www.jeesci.corn
E-mail:edito eesci.com
青海湖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冯宗炜,冯兆忠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摘要:分析了青海湖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湖水水面下降,水质恶化;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草原三害”面积不断增大; 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渔业资源濒临枯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项防治 对策:(1)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2)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引入到流域的治理中;(3)加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4)大力发展林一草间作。增加植被覆盖度;(5)尽快组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中心”。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467-03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地处青藏高原 的东北部。它以其巨大的水体与流域内的天然草场和林地共 同构成了阻挡西部荒漠风沙向东蔓延的生态屏障。其独特的 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中具 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和人为 活动的综合影响。流域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湖区周边沙漠 化趋势严重,草场植被退化,湖水水位下降,青海湖特有的 珍稀鱼类裸鲤(Gymnocypr ̄przewalsla'i)也由于过度捕捞数 量锐减。鸟类栖息地日益恶化。目前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 状况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之际。如何改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维 护其生态平衡,已成为目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流域自然概况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祁连山东南部,北依大通山,南 靠青海南山,东邻日月山,西以阿木尼尼库山为界。地处北 纬36o 15 一38o 20 ,东经97。50' ̄101。20『之间,是一个 四面群山环绕的封闭式内陆盆地。海拔高3 194-5 174 m, 东西长109 km,南北宽165 km,土地总面积约2.98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4.1%。行政区划包括共和县、海晏县、刚 察县、天峻县、都兰县。年均气温在.3. 3.0℃之间,气温 日较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430 ̄3 330 h,蒸发量l 440 mm 左右;年均降水量在300,-400 mill,个别丰水年达到500 mm 以上,5 ̄9月占全年雨量的90*/,左右,属内陆高原半干旱气 候。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 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沼泽土、 风沙土等。主要植被类型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流石 坡稀疏植被、沙生植被、盐生草甸、寒漠草原和沼泽草甸等。 入湖较大的河流有布哈河、泉吉河、伊克乌兰河、哈尔盖河 和黑马河。其中布哈河最大,年径流量为7.09亿m3,占流 域年径流量的53%。流域内居住着藏、汉、蒙古、回、土、 撒拉等l2个民族,约l0-3万人,少数民族约为人口总数的 70%。 青海湖距西宁市136 km,湖面东西最长106 km,南北 最宽67 km,湖周长365 km,湖面海拔3 194m,湖水最深 26m.平均深度19m,水域面积4 392.8 km 。1994年,青 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环湖分布有普氏原羚(Pmcapra przewalsla'i)、雪豹(Panthera unicia)、藏野驴ff,quus kiang)、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l1种,二类保 护动物24种;分布有种子植物445种。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湖水水面下降。水质恶化 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表水和降水。但由于生态恶 化,原来补给湖水的100多条河流,现在减少为50多条, 而且大多数出现季节性断流,水量减少60%,致使青海湖水 位不断下降。近100年来,湖水位下降了l3 m之多,湖面 萎缩720余km 。其中,1956--1996年的40年间,湖面年 均萎缩9.3l km ,湖水下降3.6 m,年均下降l0.53锄。但 从1988--2001年的l3年间,湖水水位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 年均下降12 cm[”。 随着水位的下降、湖面萎缩,湖水的矿化度增加,由 1962年的l2.49 g/L增加到1986年的l4.15 g/L,甚至有的 年份达到了16g/L。碱度比海水还要高,平均pH值已由过 去的9.0上升到9.2以上,有的水域高达9.5。青海湖水的盐 碱化对水生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存及繁衍造成严重威胁。同 时,湖水水面下降的直接后果是湖面退缩后湖底泥沙沉积暴 露,成为湖区风沙的主要来源。 据青海省环境地质水文总站对青海湖水均衡计算,每年 地表水入湖水量为l5.19亿m3,地下水入湖水量为6.15亿 m3,湖面降水补给为l4.49亿m3,而湖面蒸发耗水量每年 为40.39亿m3,湖水每年亏损4.56亿m I23。其中人为活动 耗水量约占亏水量的8.7%。 2.2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草原三害”面积不断增大 青海湖流域是青海省的主要牧业基地,全省牧区人口的 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据调查,湖区 的优良草场由2O世纪5O年代的201万hm ,下降到9O年 代末的109万hm2,产草量下降了50%,平均年产草量减少 6亿多kgt 。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
作者简介:冯宗炜(1932一),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恢复工程的研究。E-mail:fzw ̄mail.rce瞄.ac.cll 收稿日期:2004-08-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68 生态环境第l3卷第4期(2004年11月) 该区域草场退化不断加剧,退化面积达93-3万hm ,占可 利用草场面积的49%。其中,中度以上退化面积为65.67万 hm ,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O%。 由于草场退化,“草原三害”——毒草、鼠害和虫害大 面积发生。杂草和毒草像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黄 花棘豆(Oxytropis o r0 ^口 )等有毒牧草已发展成为群 落的优势种,草场鼠虫灾害频繁,使大面积的草场沦为“黑 土滩”,并以每年8%的速度退化,严重影响了青海湖流域畜 牧业生产和牧民的生活。据刚察县林业局的调查,2002年 该区内鼠害发生面积13.3万hm ,草原蝗虫发生面积lO万 hm ,杂草、毒草危害面积达6.7万hm2。 2.3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 据航片和卫片勾绘计算,1956、1986、2000年沙丘及 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达到452、757、1 248 km [4】。与1986年 相比,l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 km2,平均每年以35.O7 km 的速度增加,年扩散速率约为4.63%。其中严重沙漠化 土地面积达5.O9万hm ,占目前沙化面积的40.8%,潜在沙 漠化面积为4.64万hm ,占流域总面积的1.56%。目前,风 沙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整个湖区。被誉为一颗璀璨明珠的鸟 岛也因沙漠化扩展发生了巨变,6O年代的鸟岛还是湖中之 岛,到了7O年代成了半岛,8O年代变成了脱离湖体26.7 km 的风沙地。在布哈河、江西沟、甘子河、倒淌河等沿河地区 也局部见有沙丘或平沙地分布。布哈河河口沿岸向北6 km 以上的湖底全部暴露,成为新的沙地。 据青海省林业局调查,该区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包括水 蚀、风蚀和冻融)为2.2l万km ,已超过全区土地面积的 75%,且呈加剧趋势。其中天峻县最为严重,达到1.39万 km ,占整个流域流失面积的62.8%;刚察县次之,为O.45 万km ,占流域流失面积的20.2%;共和县最低,约占6.66%。 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布哈河的泥沙含量高达7.57 kg/m ,内 陆河每年流人青海湖的沙量达987万t【 。 2.4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由于青海湖流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之成为青藏高 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 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5种,占全国的32.3%。但目前野 生动植物资源有15%"20%濒临灭绝,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 个百分点。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数量不足三百 只,比大熊猫还要稀少,仅生存于青海湖流域。近年来草原 上人为设置的栅栏阻隔了普氏原羚不同种群间的迁徙通道, 导致近亲繁殖,普氏原羚数量越来越少,有专家预计。不到 2O年,普氏原羚将灭绝。藏原羚(Tibetangazelle)、野牦牛 (Bos mutus)以及鹰、雕等动物,几经捕猎或草原灭鼠引发的 二次中毒而大量死亡。鸟岛连陆、萎缩也使大量的鸟类迁徙。 据最新调查,来鸟岛筑巢繁殖的鸟类仅有3种闭。 2.5渔业资源濒临枯竭 青海湖裸鲤(湟鱼)不仅是青海水产业的支柱,更是青 海湖特有的鱼类资源,被国家列为名贵的鱼类资源,其分布 数量约占湖内生长鱼类资源总量的95%以上。由于湖区气候 相对较为寒冷和鱼类饵料相对贫乏,湖中鱼类的生长速度十 分缓慢。一般平均体质量250 g的一条湟鱼平均年龄约为 8 ̄9 a;平均体质量500 g的湟鱼年龄约为11 ̄12 a【6】。然而, 从2O世纪8O年代开始,过度捕捞和偷捕使鱼类资源锐减, 可捕量下降,鱼体变小,性早熟,产卵量减少。近几年来, 青海湖的来水量锐减,在亲鱼产卵季节,由于各补给河流处 于干旱半干旱状态和过度捕捞,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总量已 下降到7500t左右,是4O年前的10%,溯河产卵的亲鱼数 量已不足6O年代的5%,资源再生能力下降为l%【1 ,湟鱼 的群体数量急剧减少,个体不断变小,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 低临界点。 3防治对策
引起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是由自然气 候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对于自然气候因素,人类目前还难 以大规模驾驭。因此,当前重点应是控制人为因素对生态环 境的逆向干扰。 3.1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 通过广大干部技术培训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生 态意识,增强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针对目前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 危机感,增强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 建设中。要引导农牧民改变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落后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个人 与社会间的关系,共同为建设一个世界美好的高原明珠贡献 力量。 3.2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入到整 个流域的治理中 生活贫困,经济落后及人口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是青 海湖流域生态恶化的主要驱动力。在青海湖流域治理过程 中,应将原来把青海湖当作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来看待的 概念扩展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中。 通过系统学的观点,协调和处理好生态环境治理、区域经济 发展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 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社会的和谐共存、传统 文化的延续及自然活力的维系等可持续发展模式。 3.3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鸟类和湿地为主要保护 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高原湖区重要的鸟禽集中繁育栖 息地,是世界上高原生物物种多样性宝库。因此有必要将现 在的以青海湖区的保护区范围扩大到整个青海湖流域集水 区范围,树立大生态的概念,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开展流域 治理,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及保护功能的有效性。要继续加 大保护区的投资力度和执法力度,限制保护区内一切可能的 污染源,保证水禽鸟类的栖息和繁育环境。增加普氏原羚的 迁徙廊道,防止近亲繁殖。 3.4大力发展林一草间作.增加植被覆盖度 继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尤其在湖滨因风蚀、干旱 与低温,产量低而不稳的地带。在已有的退耕还草试验基础 上,大力推广“4m林带8m草带”的林草间作体系。根据 环湖气候、土壤特点,湖北、湖西应以草一灌木林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