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特点与模式研究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特点与模式研究

1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特点与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综合分析方法,根据200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提交的113篇论文和27个报告,进行了综合分析,概述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模式,认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渐具特色,研究生层次合作教育独树一帜,普通本科合作教育异彩纷呈,高职高专合作教育生动活泼,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将由“三合作”走向“四合作”,形成合作教育、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合作教育 教育改革 合作教育宣言

一 引言 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于10月24-2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2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了113篇学术论文,宣讲了27个学术报告。本文根据会议报告和论文,对中国高校现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特点与模式进行研究。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渐具特色 本次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与交流论文,反映出四个特点:一是合作教育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如与石油石化、铁路交通、钢铁、煤炭、机电、航空航天、水利电力等行业密切关联的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产学研合作效果较好。二是产学研合作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如杭州市政府发文成立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由29家部委局办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组成,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⑴。三是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逐步多样化,官、产、学、研都参与合作,而且有的学校开始与国外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四是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紧密结合,会上提交的论文,多数都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模式、机制、途径、方法等的研究与交流,内容丰富生动。中国现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特点鲜明突出,模式百花齐放,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 (一)研究生层次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独树一帜 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最早的9所高校之一,该校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学硕士等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以来,已经培养4431名专业学位研究生⑵。该校按照“一个核心、两个体系、三项基本原则”的构架,创建了“进校不离岗”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围绕培养一线创新人才这一目标,建立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注重强化基础性、实践性、创新性,其人才培养过程一般分为课程教学和论文研究两个阶段,学生在学校和合作单位双方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单位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开发,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这一模式的特点:一是产学研、跨学科、宽口径,二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从2003年开始,该院与2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和地方政府签订了共建研究生教育科研基地协议,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促进了合作双方共赢。虽然会上介绍的只有北京理工大学,但是,据笔者了解,几乎所有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采用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二)普通本科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异彩纷呈 2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作教育模式。本科层次是我国最早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先行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此项改革的开拓者,该校已经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20余年,获得理论研究与教育成果双丰收。该校试行“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了“三纵三横”的组织机构和“三表一证”的质量保证体系⑶,改革效果明显。300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10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与学校保持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有近万名学生到企业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定岗工作,2008年学生科研立项100项,其中60项课题申报了上海市教委《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参加创新活动计划的学生从2006年的30名增加到2008年的600名,五年中该校学生获得全国各类竞赛奖74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实行校企融合模式,与110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燕山石化合作开展的“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改革试验,将学生实习分成三个步骤实施,即教学补充、职业尝试、就业预备,使办学资源得到扩展,教育空间得到延伸,培养目标指向就业⑷。长江大学实行产学合作教育20余年,近几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与300多家大型企业和地市州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全校推广“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尝试 “订单培养”、“项目+基地”、“两基三段式”、“四X四”等多种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合作教育模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民航总局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联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⑸。南京工程学院实行校企共建实验室模式,先后与美、德、日等国8家企业进行了9个项目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培训中心20多个,协议经费1亿多⑹。河南工业大学试行产学研“教学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两个系统(课内实践教学系统、课外实践教学系统)、三个层次(基础认知层、专业工作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四个模块(基础教育模块、工程实践模块、第二课堂模块、专业创新模块)实践教学新体系⑺⑻。 区域合作,多校联动合作教育模式。浙江省试行了多校联动共享共赢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多区域协作、多学科覆盖、多学校联动,针对山区、海洋、平原等区域经济特点和三次产业分工,依托四所学校7个优势学科31个专业,构建了3种类型10条途径的多样化模式,在69个专业推广,实现优势专业示范,同类专业推广,相近专业辐射,建立起了省、企、校、学院(系)、专业等多层面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机构39个,企业投入2143万元设立学生基金,每年约有600位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约有500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有100多位企业负责人、工程师为学生开设讲座,企业委托学校联合开发及成果转让的横向项目1293项,共建产学研实验室(中心)10个,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浙江省教育厅与中小企业局签订《关于共同推进校企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促进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杭州市政府实行政产学研合作模式,该院成立之初就由杭州市政府发文成立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由29家部委局办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现在成员单位增加到40家。仅2006-2007年,学院与杭州市的各部委局办单位就达成98个合作项目,其中18个项目作为2007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政产学研重要合作项目立项,学院服务杭州的特色十分鲜明。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合作教育模式。青岛科技大学试行以国际化意识培养为导向、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成为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与韩国汉阳大学、泉州大学实行联合办学,制定出了适合中韩两国文化背景的机械学科“3+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韩国泉州大学合作办学,制定出了机械学科“1+7”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

在与德和韩合作办学过程中,已经实现了部分师资互访和交流。与日本株式会社ALPS技研合作,率先实现了大学生订单式批量国际化就业,240名毕业生在日本三菱重工、松下、帝国邮电、日立、航空仪器、三美电机等大中型国际知名公司工作,另有200多名毕业生在其他跨国公司工作,受到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日本三菱公司——益阳橡机厂还与其合作,共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大连交通大学从2006年开始,探索产学研跨国合作实践模式,2006年4月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固态化学与机械化学研究所和阿依艾工程软件(大连)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大连交通大学中俄科教中心”,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国际产学研合作模式。2006年6月与美国UGS公司合作,成立大连交通大学UGS客户体验中心,2007年6月,又与新加坡罗德里工程公司合作,创建了新加坡罗德里·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国际培训中心。 (三)高职高专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生动活泼 以热情服务促合作的模式。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推进“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伟之杰公司共同组建高级安保培训学院,与家乐福合作举办“家乐福班”。2009年组织140名师生参加伟之杰公司北京中网公开赛安保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展产学研服一体化实践,确立了“在服务中办学,在办学中服务,办学与服务社会双赢”的核心价值理念,把学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行为,从以往以学院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区域发展为中心,提倡以学院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导向的“真服务”,实施院地共建,连续三年,每年选择20个专业骨干教师,自筹经费补贴30万元,到乡镇担任科技副镇长,把院内外相关资源聚焦50多个村、企、场、户等点上,开展对口支援,形成了“滴灌式”、“孵化式”、“链条式”服务模式,实现办学与服务双赢。 以行业背景为依托的模式。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雄厚的行业基础,多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形成“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试行了“三平台、三结合”、“五环节、五保障”的“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试行“校企医监研”五方联动“手脑德心”立体推进的合作教育模式。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试行“工学交替、教学伴随”的“Doing by Learning”模式。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试行“项目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试行“三层五组”校企合作组织模式;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构建了共建二级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三全一主体”订单式培养模式;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产学合作的“双定(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模式;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四方联动,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学与生产三重融合”模式,等等。 以政府推动促发展的模式。职业教育类的产学研合作,不仅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实践,而且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新疆于2006年4月成立了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暨办公室,结合新疆实际,按照大类划分,成立了第一产业园区、第二产业园区、第三产业园区和石油化工园区四大职教园区,以理事会的形式把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在一起,突破了行业、部门、所有制及学校类型界限联合办学,整合了新疆的职业教育资源,在园区内试行“六共建、六共享”,共建共享师资队伍,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招生与就业市场,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共建共享质量保证体系,共建共享培训网络体系,创新了新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8年11月,新疆人民政府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