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私犯罪案件如何撰写《建议不予批捕的法律意见书》以促成在37天内取保候审(附办案文书)

走私犯罪案件如何撰写《建议不予批捕的法律意见书》以促成在37天内取保候审(附办案文书)

走私犯罪案件如何撰写《建议不予批捕的法律意见书》以促成在37天内取保候审(附办案文书)作者:梁栩境律师广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金牙大状律师网走私犯罪辩护研究中心主任在刑事案件中,“黄金37天”系专业刑事律师进行辩护时的首个关键节点,如能在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起的37天内通过撰写专业的《建议不予批捕的法律意见书》(下简称《不予批捕意见书》),提出各项不应逮捕的理由,能够让犯罪嫌疑人不被逮捕,而提前释放。

而在走私犯罪案件中,由于案件具有涉案金额较大、涉案人员众多的特性,故此时辩护律师更应综合走私案件的特性,提出理由,达成取保候审的目标。

于此,笔者根据办理走私犯罪案件的相关经验,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为例,详细分析如何通过撰写《不予批捕意见书》,做到提前辩护、有效辩护。

一、“黄金37天”的意义及提前有效辩护的作用笔者认为,“黄金37天”的意义,可从时间以及案件结果上进行理解。

时间方面,一起刑事案件中的侦查阶段的期限可以简单划分为两部分,一系自刑事拘留其的37天时间,一系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的侦查期限。

前者一般情况约为30-37天,而后者则会根据案件性质不同,从两个月至长达半年时间。

因此,如能在37天内达成对犯罪嫌疑人不予逮捕、取保候审的目标,则至少可以让犯罪嫌疑人免除可能长达半年的羁押,让其早日恢复自由。

案件结果方面,如犯罪嫌疑人被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走私案件的审查批捕工作由市级人民检察院负责)逮捕,则意味着本案有较大可能被判有罪,原因有二:一方面,一起案件被逮捕,意味着案件的证据较为充分,最终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如一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若案件最终未以认定有罪的方式结案(如酌定不起诉、无罪判决等),则人民检察院的相关办案人员可能会被追究错案责任,故在各方面压力下,人民法院会偏向作出有罪判决。

因此,从时间及结果方面考虑,能够在“黄金37天”内达到不予逮捕、取保候审的效果,无论系争取在审查起诉阶段上的不起诉或是审判阶段中的无罪判决,均有较大的辩护空间。

故辩护律师若要争取有效辩护,其战场不仅在法庭上,亦在“黄金37天”之内。

二、走私犯罪案件律师如何获取提出法律意见的相关依据有不少辩护律师认为,由于《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律师在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才可以进行阅卷,故在侦查阶段(无论逮捕前后),由于不能阅卷、不能获取案件一手证据,故无法进行有效辩护、无法在审查批捕环节提出不予逮捕的意见。

然而笔者认为,即便尚不能阅卷,但辩护律师通过其专业、尽责的办案方式、态度,仍能够获得较多案件一手资料,具体如下:1.会见会见不仅系嘘寒问暖,更应该成为推断侦查机关证据的模拟沙盘。

首先,通过会见,辩护律师可以在询问犯罪嫌疑人时获得案件的一手情况,不仅系整个走私犯罪案件的行为模式,亦包括犯罪嫌疑人自身对罪名、案件的理解与态度;其次,在会见时了解犯罪嫌疑人所签署的文件(包括书证以及打印出来的电子证据等),可以得知侦查机关手上已经掌握的证据,从而作出相关应对;最后,通过多次会见,了解侦查机关在多次讯问中所问的问题,对于相同的问题,可得知本案的侦查重点,而对于不同的问题,则可知道侦查方向的变化,而方向的辩护往往便是本案证据不足之处。

上述三点,均是辩护律师获得一手证据的渠道及方式,亦系《不予批捕意见书》的基础所在。

2.通过辩护律师自身对案件进行了解辩护律师可通过会见以及根据自身经验等情况,就走私犯罪案件中基于走私案件特性而存在各项证据,进行考察、分析。

笔者认为,各类走私犯罪案件,均涉及如下几个重要问题,即便侦查机关未就问题进行讯问及调查,律师亦能根据此情况,形成观点,提出意见:首先,如关于犯罪嫌疑人是否涉及走私核心行为的证据。

走私犯罪行为系一个整体链条,每人所负责的工作各有不同,故考察犯罪嫌疑人是否涉及核心行为系辩护律师的必备工作。

一般情况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核心行为,应是“定价”及“报关”。

所谓定价,则是确定报税物品的基础价格,而报关则是具体完成通关手续等情况。

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应就此问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询问。

其次,考虑本案是否已经作出《核定证明书》。

《核定证明书》系走私犯罪案件的关键证据。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审查批捕时应附有《核定证明书》,但司法实践中,由于案件负责程度、涉案数额、人员以及人员归案时间存在差别,故《核定证明书》亦会存在无法及时作出的情况。

故辩护律师应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核实,询问犯罪嫌疑人是否已经签署上述文件,以及根据案件性质考虑文件是否已经作出,并以此作为辩护观点。

三、辩护律师应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不予批捕意见书》的作用笔者认为,“黄金37天”有效辩护,应至少向办案部门完成如下工作:1.向侦查机关出具《不予呈捕意见书》;2.向审查批捕机关出具《不予批捕意见书》;3.当面向检察官反映意见。

考虑到侦查机关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主动对其所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因此辩护律师应尽可能说服人民检察院,达到不予批捕、取保候审的效果。

笔者在完成《不予批捕意见书》前,会现行完成《不予呈捕意见书》,交付侦查机关,让侦查机关了解辩护律师的相关意见。

随后笔者会在案件的关键时刻(具体为移送审查批捕当天或随后一天)向人民检察院交付《不予批捕意见书》并约见检察官反映意见。

只有引起办案检察官的注意,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不予逮捕意见书》的作用。

以上,系笔者对“黄金37天”如何撰写《不予逮捕意见书》以及发挥其作用的理解和经验,下附有具体的实战意见书,供各位参考:关于贵院正在审查批捕的陈某某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一案建议贵院对陈某某作出不予批准逮捕的法律意见书我受陈某某及其家属的委托和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在陈某某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一案中担任陈某某的辩护人。

在介入本案后,我前往某看守所与陈某某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了解相关情况的同时亦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并向某海关驻某开发区办事处缉私分局寄出《建议贵局不予呈请逮捕的法律意见书》。

现某海关驻某开发区办事处缉私分局已将本案呈请贵院进行审查批捕,综合本案的相关事实情况,我认为陈某某并不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故从合理、妥善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现向贵院提出不予呈请逮捕陈某某的建议,供贵院在审查批捕过程中参考。

我认为,在考虑陈某某是否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时,应就本案的相关问题依次进行分析与考虑,即陈某某是否实行了核心的低报价格进口货物的报关工作、是否参与拟定进口货物的价格、品类、数量等核心要素、是否对涉案公司的职权部门拥有实权以及通过涉案行为获得违法收入等。

据此,本法律意见书提纲如下:一、陈某某并未参与涉案单位M公司的任何报关工作二、陈某某在M公司任职期间并不涉及侦查机关所调查的涉案核心进出口业务三、陈某某并非所谓的M公司的进出口业务部的实际负责人四、与常见的走私犯罪案件相比,本案缺乏往来邮件、报关单据签名等关键证据,无法认定陈某某应对M公司的走私行为负责五、陈某某的收入情况显示其并非M公司的核心人物,公司通过走私行为获得的违法所得陈某某亦未获得分配六、本案应以单位犯罪追究M公司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而陈某某在其中并不属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故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七、本案尚有人员未前往侦查机关交代情况,导致部分事实暂未查明,无法明确本案各个人员的责任、地位等情况,属事实不清,无法认定陈某某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故不应逮捕陈某某具体理由如下:一、陈某某并未参与涉案单位M公司的任何报关工作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表现为为牟取非法利益,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走私普通货物、物品入境,具体至本案的行为模式,即为通过指使相关人员制作虚假的报关单证,以低报价格的方式向海关申报进口。

故在考虑涉案人员是否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是否应对涉案犯罪承担责任,则主要需要考虑相关人员是否实施了操控价格、进行报关等核心行为,同时辅以是否具体掌握相关实权进行参考,我认为陈某某并未参与上述活动。

首先,陈某某并未涉及涉案走私行为中的操控价格核心环节。

根据与陈某某会见的情况,我了解到陈某某对于进出口业务中的报关行为并不了解,其不仅不清楚报关所需的文件,亦不知道具体的流程以及操作模式;同时,侦查人员在对陈某某进行讯问时,亦未问及关于货物、物品报关价格的问题。

据此可知,涉案人员的言辞证据以及本案其他证据在关于价格拟定的问题上,并未指向陈某某。

考虑到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系获利性犯罪,而以家族成员作为核心团体的M公司,犯罪所得亦会是家族分配。

据此可知M公司进行报关时,具体报关价格的拟定,应系家族成员即张某及其兄弟、表亲所决定。

陈某某作为M公司通过网络招聘所招揽的员工,从地位以及作用上考虑,均不可能被张某等家族成员以核心人物进行对待。

其次,陈某某并未对相关报关单据进行接收或处理。

考虑到本案涉及进出口工作,故进口货物的订单、发票、提单等单证的接收及处理的行为人,即可能为本案核心业务的操作人。

据陈某某表示,其从来没有接收过国外寄送的发票等反映货物信息的资料;同时其表示,由于价格系张某等人进行拟定,故相关单据应系张某与国外客户进行联系并寄送,其本人并无了解的空间。

再次,陈某某并未进行具体的报关操作。

陈某某在会见时曾表示:M公司有一女工作人员李某主要负责报关工作的操作,常驻海关,且公司为方便处理业务,为其配备了汽车。

陈某某已明确指认M公司的报关人员,且由于李某工作内容的特征较为明显,可知涉案人员在笔录中均会供述李某系本案的报关员,负责M公司的报关工作。

由此可知,陈某某除不涉及价格拟定外,亦未涉及报关操作。

最后,陈某某对M公司的报关工作不拥有任何决策以及参与的权力或权利。

除上述两点外,陈某某对M公司中的涉及报关工作的其他方面,不享有任何决策权或参与权。

如在针对报关事宜的会议上,陈某某陈述其从未列席,每次会议均是老板(张某)以及相关核心人员,在会议室中开会;再如针对进口洋酒的进口商选择上,陈某某均是根据张某或其兄弟的交代,进行选择。

综上,无论从M公司涉及的报关业务的核心环节或公司的工作分配以及核心成员构成的角度进行分析,陈某某均不涉及或参与其中,由此可证明陈某某并未参与涉案单位M公司的任何进出口报关工作,其不应对公司涉嫌的走私行为进行负责。

二、陈某某在M公司任职期间并不涉及侦查机关所调查的涉案核心进出口业务M公司核心业务分为三大模块:进口、灌装以及销售洋酒。

陈某某于2012年年初起在M 公司任职,2015年离职,其所任职期间可作如下划分:2012年至2013年,在公司总部即“工厂”工作,因陈某某口语能力较好,负责接待外商;2013年至2014年,在公司销售点“X酒店”工作,跟随涉案人员陈某(已被取保候审)学习销售;2014年至2015年,开发并跟进某酒业公司客户,主要从事销售工作;2015年末,处理杂务,准备辞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