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
我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于现在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不
足感到非常忧虑。我们都知道古诗词蕴含着中华文化含蓄美,一种操守,一种境
界。而作为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教育
者应该努力培养他们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学生对于古诗词是闻之色变。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是学生兴趣不足。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然而由于古诗词
距离现实过于遥远,让学生读起来就会索然无味。现今,人们更加热衷于时尚的
东西,喜欢以快餐文化来打发闲暇,并乐此不疲,中学生亦是如此。网上购物,
网上开店,流行音乐,非主流意识等等充盈了学生的头脑。与古诗词相比,学生
更能接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如谈论网络小说,他们可以滔滔不绝,抽屉里收
藏的也是此类书。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东西似乎更易让人愉悦与放松,更易有共
同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潜心读诗词,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其次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无论是学习一般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还是《唐
宋诗词选读》这样的选修课程,以及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我们常感觉到,学生
拿到一首诗后不知该如何入手,对于一首易懂的诗,学生还是能说出诗人的情感
的,再深入一点,让学生说出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艺术特色。就是比较难的
了。其根源就是学生古文知识的欠缺。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无法提高。面对这一现状我
们又该怎么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首先、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诵训练,带领他们学生去触摸古诗文的
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
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诵读训练,
让学生从实践中触摸古诗文的美。例如:采用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
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
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可采用美读与
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进一步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
的意境美。最后进行适当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信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
情感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其次、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古文知识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这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朗读教学情
境,古诗文写作年代离现在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带
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合理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
的诗词意象。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
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就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
教师要充分利用范读的榜样效应进行教学名家范读、教师范读、优秀学生范
读是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教学中恰当运用名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
美的氛围;教师范读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并引发师生
对话;学生范读是名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
因此,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这几种范读形式必不可少。
最后、教师还要精心组织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学
习古诗文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教
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师安排的各种有教育意
义的综合性活动。比如开展课堂上竞背、竞猜、诗词朗诵赛、为诗词配画、诗词
情景再现等多种活动。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常常能够收到使学生学习诗词变
“苦”学为“乐”学的教育效果。
总之,兴趣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有了灵魂的真心互换和呵护,语文课的古诗
文教学才会充满激情,才能创造出情与趣的和谐共振的教育效果,学生学习古诗
文的兴趣才能真正得到稳固和提高,在使学生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过程
中,中华文明的血脉才会代代相传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