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的解释(四):合理期望原则
合理期望原则是保险法在处理保险合同解释时所使用的最新原则。作为一个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它最早为美国保险学者柯顿(Keeton)在1970年所提出。他在总结了美国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保险案例之后,发现很难以传统的对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解释这些判例。按照他的总结,保险人在保险交易中所具有的极不公正、不合理的优势会遭到拒绝;投保人和预期受益人对保险合同条件客观合理的期望应当予以落实,即使经过仔细研究,保单条款也不包含这些期望。这种情况表明一个人可能会对承保范围具有合理的期望,它产生于保单以外的其他来源,这种外在期望可能非常强有力,足以推翻保单条款,无论这种条款多么清晰。柯顿对合理期望原则做了如下的表述:一般而言,法庭应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预期受益人对有关保险合同所提供的承保范围的合理期望,即使仔细研究保单条款表明这种期望违背了保险人的明示意图。换句话说,保险合同条款是清楚的,对承保范围的限制在保险合同中是明确的,并不存在合同含义的模糊,保险合同双方的争议焦点在于被保险人所期望的保障范围不是保险合同书面规定的保险责任。如果一个合理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需要阅读保单,被保险人的合理期望就不能被保单的语言排除在外。在这种情况下,法庭会支持被保险人的合理期
望,即要求保险人承担本不属于保险合同规定的承保责任。这是因为:
首先,载于保单中的书面保险合同通常都是冗长复杂的文件,保险人知道保单持有人本来并不阅读,至少不会仔细阅读保单。另外,许多保险合同没有专家的分析是很难读懂的。
其次,大部分保险所使用的营销方式使保险的购买者在保险合同订立之前没有机会阅读保单。以人寿保险为例,保险的购买者通常是在提交了投保单、支付了首期保费、保险公司批准了投保单并出具了保单之后才看到保单条款的。
这就使得从投保到收到保单之间往往有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这种情况无疑会促成保单持有人不愿认真甚至根本不愿阅读保单。
第三,绝大部分保险都是通过保险人的代理人销售的,代表保险人的代理人或保险公司雇员的行为使投保人对承保范围产生的期望应该受到保护。
第四,保险人为某些险种所制定的名称也会使被保险人对实际承保范围产生期望。例如“,一切险”“、综合险”“、不记名保险”等等。
较早有关“合理期望原则”的一个重要案例是(1961)。在这个案例中,被保险人购买了一张意外伤害险保单(accidentpolicy),保单规定承保“因意外人身伤害所直接造成并没有其他原因的损失”,并且规定“由于任何疾病或身体失
调所引起或归因于任何疾病或身体失调”的损失为除外责任。被保险人的伤残部分是由于帕金森氏病所造成的,在被保险人受到意外伤害的同时这个病的病情也在发展。法庭判决被保险人的意外伤害属于保单承保责任,即便保单条款本身的含义是清楚的。法庭指出:“当公众购买保险单时,他们有权享有能够满足他们合理期望的广泛的保障。”在另外一个案例中,法庭认为:知悉保险单中存在着承保责任和除外责任条款,并不能排除对除外责任不能使保险交易的主要目的失效的合理期望。法律保护与标准保险合同目的相一致的客观合理的期望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合理期望原则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被保险人都是普通的、没有经验的保险消费者,他们只具有最基本的保险常识。因此,法庭使用合理期望原则保护这些消费者,而不是用于调整具有大致相同交易地位的保险合同双方之间的商业关系。例如,对于有经验的被保险人、咨询过有经验的保险中介人的被保险人或直接参与了洽谈起草拟订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来说,不能使用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原则,包括合理期望原则。
在保险法律界,对合理期望原则仍然存在着争议。如果在一个保险案例中可以使用合理期望原则,也可以使用其他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时,法庭常常会倾向于使用其他解释原则。如果被保险人的期望是由于保单语言、语法或结构含糊或不
清晰所致,法庭可以使用对保险合同做有利于接受方不利于拟订方的解释原则。如果被保险人的期望是来自于保险代理人或保险人的不实宣传,被保险人的主张可以归因于保险人的不实陈述或欺诈。如果被保险人的期望是由于相信了保险人对满足被保险人的保险需求所做的口头承诺,则可以使用失权(estoppel)原则对抗保险人。
作为保险合同的一个解释原则,合理期望原则的使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当投保人、被保险人或预期受益人的期望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其期望才是合理期望,才适用于合理期望原则。
首先,被保险人的期望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合理性,而且必须是被保险人实际主观所期望的。如果被保险人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他对所主张的承保范围具有实际主观期望,那么,他的主张就不一定能够成立。因为,作为合同法所广泛确立的一个原则,合同一方实际了解另一方的明示意图,就不能够要求另一方进行与此了解不相一致的履行。如果被保险人清楚地知道保单不包括此项承保范围,他就不应预期并使用合理期望原则获得此项承保范围。由于同样的原因,如果被保险人的主观期望从各方面讲都明显的不合理,那么,就不存在保险人的承保责任。但是,如果保险人已知被保险人的主观期望超过了保单的承保范围,又未采取任何步骤澄清此种状况,则被保险人就有可能引用合理期望原则支持他的请求主张。
第二,保险人已知或应知一个处在被保险人的位置上的合理的人对承保范围的期望程度,在决定是否使用合理期望原则时非常重要。被保险人有权相信和依赖他对保险人做法的合理理解。例如,对限制一般明显属于承保范围的特殊的或意想不到的保单条款,保险人并未给予被保险人明确的通知,不管被保险人实际如何考虑,保险人应该了解这种疏漏会导致被保险人认为存在此项承保范围。确认被保险人对承保范围客观合理的期望就等于使保险人承担了通知被保险人承保范围的义务。如果保险人应该知道一个合理的人本不会预见到存在对承保范围的这种限制,他就应将此承保范围的缺口通知被保险人,这样才能打消否则会存在的合理期望,并提醒被保险人需要采取其他步骤保障自己的利益。
第三,对于承保范围,被保险人通过合理的努力本来可以取得的理解程度也关系到是否可以使用合理期望原则。如果被保险人能够阅读和理解保单条款,并有足够的时间这样做,但是,却没有采取本来可以澄清事实的措施,那么,被保险人以合理期望为理由提出权利主张就显得不那么具有说服力。什么是被保险人的合理努力取决于不同的被保险人的不同的具体能力。一个作为商业组织的被保险人和一个个人被保险人的能力应该是不一样的。保险合同条款清晰,所使用的语言明确,被保险人应该具有理解能力,如果这种结论是合理的,就会对法庭使用合理期望原则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