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
摘要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对于促进农业生态化和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 1993—2013年农业投入产出相关
数据,采用劳动、土地、化肥、农药、农膜、机械动力、灌 溉、役畜八类投入指标,农业碳排放和农业污染两类非期望 产出指标以及农业总产值作为期望产出指标,利用 SBMUndesirable 扩展模型测算全国、东中西、八经济区及省 际农业(种植业)生态效率,并分解无效率项。结果显示: ①样本期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降 -升-降 -升”平缓
右偏型“ W”结构,总体上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趋于提升;②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和八大经济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趋势与 全国基本一致,
但又各具特点, 三区域中东部地区差异较大, 八经济区中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差异较大;③省际农业生态 效率总体上也存在差别,农业生态效率总体较高的省份既有 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有贵州、新疆等经济 落后地区。从效率损失结构来看,农业生态效率损失总体上 主要是由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导致的,但投入和非期 望产出冗余内部结构又存在诸多不同。总体而言,化肥、农 药、农膜过度使用及其负面作用在较多地区表现较为突出。
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实质是平衡农业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 产出三者的关系,提升农业生态效率,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中,要基于资源 禀赋现实、基于要素替代关系、基于生态负面影响等,结合 地区发展现实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调整,有区别地促 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 SBMUndesirable 模型;非期望产 出;时空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2104
(2016)06-0011-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业产出水平也不 断提高,2004—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十二连增”, 至2015年达到6.214亿t。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除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红利”外,还得益 于石油农业模式的推行。石油农业又称“化学农业” 、“工业 式农业”等, 20 世纪 40 年代发端于美国,继而在全世界得 到快速发展, 60 年代被确立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石油 农业模式以高投入、高产出为典型特征,通过在农业生产过 程中大量使用以石油能源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及石油制品为 原料的农业化学制品, 实现农业生产的 “高产、 高效、省时、 省力”的效果。 然而,这一模式本质是一种依靠 “无机肥料” 的生产模式,具有“逆生态化”特征,随其“逆生态化”堆 积效应的显现,日益遭受质疑。
石油农业“逆生态化” 效应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气候变 暖贡献了重要份额; 其二,农业生产带来环境污染负面效应, 主要表现在对土壤及水质等的污染、对土壤长期地力的侵蚀、 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前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 直接或间接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后者则主要在于化 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制品的过度使用产生的负面作用。石 油农业的 “逆生态化” 效应在中国已累积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如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2010)》,中国农业污染
源排放的三类主要污染物 (COD TN、TP)分别达到1 324.09、
270.46、28.47 万 t,占比分别为 43.7%、57.2%、67.3%,农 业污染源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污染源。另据《全国土壤污染状 况调查报告( 2014)》,中国土壤污染超标率总体上已达到 16.1%,其中无机污染占 82.8%。在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发展压 力之下,国内外低碳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 益高涨,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呼声和动力也日益增强。农业生 态化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短期利益更要 重视长期利益,不但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生态效益,平 衡农业投入、农业产出、生态影响三者的关系,这决定了考 察农业生产效率时传统经济效率视角已变得局限,必须将生 态影响注入效率考察中衡量农业经济生态效率(简称生态效
率)
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概念最早由 Schaltegger和 Sturm
提出,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
(WBCSD)的推广而广受重视。虽然生态效率有众多定义, 但其核心在于生产评价中引入经济和生态双重维度 [1] 。依照
生态效率思想,在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中不但要重视合意产出
(经济效益) 最大化, 还要重视非合意产出 (生态负面影响)
最小化。目前,对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的常用方法包括随机前 沿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2]。其中,DEA法因 无需预设函数关系,能更好地减少主观因素影响,而成为各 类效率评价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DEA是一种评价决策单元相
对效率的方法,1978年由运筹学家 Charne、Cooper及Rhodes 提出[3],后经一系列扩展。2001年Tone构建了非径向、非 角度的DEASBM模型,将松弛变量直接纳入目标函数,解决 了传统模型忽视投入产出松弛问题 [4],继而非期望产出被纳 入模型中,逐渐成为衡量生态效率的主流模型。 DEASBM模
型,在国内生态效率评价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李静、程丹 润测算地区环境效率 [5] ,杨良杰、吴威等测算公路运输效率 [6],杨清可、段学军等测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等 [7]。同时, 许多学者将其用于农业生态效率测算,如潘丹、应瑞瑶 [8], 李谷成 [9]均以农业面源污染为非期望产出,刘应元、冯中朝 等[10] ,田伟、杨路嘉等 [1
1 ]均以农业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 测算了相应年份中国农业生态效率,但这些研究因选用的指 标及模型设定等不同,结论也有所区别。纵观当前研究,对 农业生态效率的测算研究总体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需补充 或深化的内容:一是将农业碳排放和污染双重因素纳入非期 望产出中;二是针对狭义农业(种植业)生态效率的衡量; 三是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基于此,本文拟以农业 (种 植业)为研究对象,将碳排放和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
1996—2013年相关数据测度中国农业生态效率, 并分析其时 空差异,同时对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结构进行分解。 1 研
究方法和数据选择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 SBMUndesirable 模型 [4, 11-12],其基本原 理如下:
假定农业生产中有 n 个决策单元,每一决策单元包含一 个投入向量和两个产出向量(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 , 影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狭义农业(种植业)为 研究对象测度农业生态效率。其投入产出指标及变量选择见 表1。
农业生产包含多种投入指标,参考以往研究,本文选取
了 8 项主要投入指标,并选用 8 个变量对其表征。变量中除 劳动力投入数据根据农林牧副渔业从业人员进行估算外,其 余均为直接数据。为保持统计口径的统一,农业期望产出指
标以农业总产值进行表征。 同时,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所有数据均调整为以 2002 年为不变价格。
农业非期望产出包含碳排放和污染排放两类。一般而言, 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化肥、农药、农膜三 大农业化学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引起的排放;农业机械消 耗化石燃料(主要是柴油)引起的排放;农业灌溉消耗电能 (主要是火力发电)间接引起的排放;农业翻耕引起的有机 碳的流失。参照以往研究,六类排放源排放系数分别为化肥 0.895 6( kg/kg )[13] 、农药 4.934 1(kg/kg )、农膜 5.18( kg/kg )、 柴油 0.592 7( kg/kg )、农业灌溉 20.476( kg/hm2 )、农业播 耕 312.6(kg/km2 )[14] 。农业污染典型表现为面源污染,种 植业面源污染主要由化肥、 农药、农膜等过度使用所造成的, 本文采用化肥氮磷流失量、农药无效使用量、农膜残留量表 征污染水平。化肥氮磷流失量核算方式分别为复合肥含氮量 与氮肥使用量总和乘以氮流失系数,复合肥含磷量与磷肥使 用量总和乘以磷流失系数;农药无效利用量核算方式为农药 使用量乘以农药无效利用系数;农膜残留量核算方式为农膜 使用量乘以农膜残留系数。相关系数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同时参考《第一次全国污染普 查:肥料流失、农药流失、地膜残留系数手册》 ,在核算过 程中尽可能考虑地域差距的影响 [15-16] 。
基础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 《中国农村统计
年鉴》及相应省市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根据时序数据前 后两期推测代替。因 1997 年重庆设立直辖市, 1996 年以前 重庆数据与四川省合并使用。
2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基于一般规模报酬(入》0且0.8 心 入W 1.2),在期望
产出与非期望产出总体比重为 1 : 1的情况下,利用 DEASOLVER
PR计算平台,测算各种情况下农业生态效率。
2.1 全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从1993—2013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样本数据来看,除 劳动力投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数据均呈现上升趋势, 这意味着,中国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它生产要素对 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替代,但同时说明,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 增长不但带来期望产出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造成非期望产 出的增加,农业产出的增加也是以牺牲生态福利为代价的。 利用中国 1993—2013 年农业投入产出时序数据,以每一年 为一个决策单元,共 21 个决策单元,测算样本期内的农业 生态效率,结果见图 1。
1993—2013 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平均值为 0.86,其中
1993、1999、2000、2013 四个年份实现相对完全效率状态, 总体上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呈现逐渐改善的状况。样本期,农 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 “降-升-降-升”平缓右偏型“W”结构, 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于: 1993—1996、1997—1999、2000—2004、
2005—2013 年。1993、1999—2000、2013 年分别对应 “W” 上方的三个顶点,“ W”左侧及右侧两顶点间农业生态效率平 均值分别为 0.77、 0.84。除完全效率年份外, 劳动力、 土地、 化肥、农药、农膜、机械动力、灌溉、役畜八大农业生产投 入冗余的平均值分别为 16.09%、 14.81%、 12.9%、 13.79%、 8.49%、
4.61%、 13.17%、 20.2%;农业碳排放、氮流失、磷 流失、农药无效利用量、农膜残留量五类非期望产出冗余平 均值分别为
12.52%、 15.43%、 11.2%、 13.71%、 7.81%。由此 可见,农业生态效率损失主要反应在投入无效率和非期望产 出无效率两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