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二〇〇八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电视写作教程试卷 科目: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学 号: 086108046 姓 名: 张 黛 考核方式: 论 文 任课教师: 钱智民 批阅得分:

题目: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论文摘要: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也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涵义和解释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内容的好坏,更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通过合理到位的剪辑,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反之,则会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本来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重于素材本身。 关键词:

叙事技巧 结构 内容 优化 正文:

由于不同的创作者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对艺术追求,他们创作时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也往往不尽相同。很多时候,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不同的纪录片,叙事风格就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好比“一棵树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当我们对纪录片中的不同叙事方式进行分类,纪录片中常使用的的叙事方式可以被分为:画面配合解说式、访谈配合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配合解说式。这种叙事方式曾被我国大部分纪录片所采用,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这种叙事方式深受创作主体的青睐。这种叙事方式在实际运用时,一般要先确定主题,进而根据确定下来的主题写出文稿,待通过审查之后便可以进行拍摄。后期编制作时,也是首先依据文字稿进行配音,然后以配音为依据来编排画面。所以,在这种叙事方式,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创作出好的解说词,通过解说词的叙事表达作用,来展现纪录片的内容与发展。但是,正式由于这一方式的过度发展,慢慢出现了无内涵中心的解说加音乐的现象,结果造成了其他声音成分和画面对作品整体效果塑造力度的不足,这让纪录片的画面似乎只是作为一种图片结构的工具,纪录片整体上特别是形式上来看更像一篇文章。而且,从创作的观念上来看,这种叙事方式的重点一般是更在乎共性而不是个性,重点是突出主题及结论而不是那些丰满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很容易忘记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去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却把自己当成一个政府工作者,来表达纪录片的主题。这样的作品太过于注重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结果使得纪录片抽象不具体,空洞没有细节,渐渐地离电视的本性越来越远,丧失了纪录片的可观性。 二、访谈配合解说式。画面配合解说这种形式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由于观众对影视的欣赏水平大幅度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不足之处慢慢显露了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正因为如此,纪录片的创作主体不得不去寻找探究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访谈配合解说的这种叙事方式产生了。因为加入了访谈,解说的比例再慢慢的降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作者主观感受对纪录片主题的影响。另一方面,采访的部分,可以更加直观的将过去和将来的时空转换展现给观众,使得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和张力大幅增加。同时,解说与访谈的配合使用,给片子在无形中带来了节奏感,因而与观众的视听需要更加的符合。同样作为叙事手段,采访有着与解说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过,采访在这里指的是狭义的采访,也就是说单纯的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话语上的交流,然后将被采访者的语言思想在片子中表现出来。有些纪录片让采访成为贯穿纪录片始终的主线,这时候,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就由采访来承担,当纪录片中要表现的内容大多都成为过去,同时也没有的音像资料可以运用的时候,采访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唯一一种可以使用的叙事手段。有些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配合解说这种模式的不利因素,刻意把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相融合,用采访的方式来表述事件的进程,二者共同实现了纪录片的叙事功能。 三、客观记录式。纪实的创作风格开始被人们所大量运用是在90年代,纪录片的客观纪录的方式的创作也慢慢开始出现。这种方式着重要求保持生活的原生态,非常注重取材的客观性。过多的解说词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决不会在这里被运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最初灵感来源于于故事片的创作,它要求创作主体深入的体验生活,甚至深入被拍摄者的生活中区去体验和感受,从切实感受中去提炼细节、情节甚至故事。这种方式与故事片的不同在于: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步取材,取得是生活的真实事件。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充分的了解和体验,也就很难有深入到位的采访,就很难呈现给观众好的作品。而在这里的采访就不再是狭义的采访了,这里的采访指的是采访者了取得好的采访效果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调查体验等活动。客观记录并不单纯的指的是纯客观主义,还要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所表现的内容融入进去,不然纪录片就会成为单纯记录见闻的流水帐。所以,可以说,这种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其实完美的将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通常会在与被采访者交流相处甚至是实地采访上面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而形成一种轻松和协的采访氛围。当被采访者愿意表达其真情实感的时候,拍摄的最佳时期也就到了。无疑,这种方式要求创作者的有折充足的采访经验和熟练的采访技巧。而在正式拍摄时,往往创作者是隐藏的,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是不会进入画面的。在后期制作编辑时,结构和叙述一般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述,同期声的大量使用,则代替了解说词。从创作观念上讲,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主题的确定一般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看重的是具有个性化的丰满的事件和人物,将叙事更加情节化,创作者总是会把节目是否好看,是否吸引受众作为创作的重要标准,这样的纪录片当然对受众也就更有吸引力。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 叙事方式的发展,受到创作观念、技术手段、和观众欣赏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并不是原有的叙事方式就会完全替代新的叙事方式,而是指创作者慢慢减少了对旧的叙事方式的运用。在近期拍摄的纪录片中,虽然客观记录式占有了一大部分的比重,但是另外两种叙事方式的作品中依然有不少优秀的作品。 我们说,叙事“就是对事件进行有序排列,用以说明一个事实或表达某种观点”;而结构“则是将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在纪录片中,叙事只有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具体的表现出来,所以,在拍摄纪录片时,确立结构是展开和完成叙事的核心方式。而作为纪录片拍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的结构,是指“将前期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用以达到不同的结构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的目的”。优秀纪录片具有完整而严谨的结构,整体流畅自然,而低劣的纪录片则给人可以修饰的感觉。区别纪录片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方面就是结构能力的高低。同样的素材经过不同的编导,不同的结构也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纪录片。 将纪录片的结构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内在结构以及外在结构,内部结构也就是指“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组织形态和逻辑联系”,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纪录片的内容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大多都属于内部结构,外部结构所体现形式类型方面的问题则更多一些。下面我们着重讨论的是与叙事方式有直接关系的外部结构。常见的纪录片结构可以分为版块结构以及线性结构两种。线形结构又可以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和多线结构,而根据线索是否交叉又可以分为双线平行结构、双线交叉结构和网状结构。 一、线形结构。线形结构的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来贯穿整个纪录片,这条线索也许是注重逻辑的,内在隐藏的,也可以是注重形式的、外在表现的。张雅欣教授在她的专著《中外纪录片比较》中也谈到,“《远去的村庄》是典型的绘圆法结构,它的圆心即缺水问题,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这一圆心展开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观点与张教授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几乎一致的。日本拍摄的《万里长城》和中国拍摄出的《望长城》在题材尽管一致,都是以中国的长城为拍摄的对象,但是日本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是以长城为桥梁,探讨长城内外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在这部片子中,创作者观众的并不是长城本身,但长城却作为一条中心线索贯穿整部纪录片。在实际的创作中,作者为了显示这条中心线,通过采访的形式来表述,也采用了空镜头的手法来加深这条中心线的在片中的重要性。 我们说,线形结构能够让复杂无序的叙事变得井井有条。所以,纪录片中经常使用的线形结构作为表现纪录片结构的方式,但是中心线不是所有题材的纪录片都有的。对与没有中心线的纪录片弥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拍摄后期为纪录片添加一个象征性的元素,二是采用加入采访的手段进行弥补。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结构方式,采访的加入标志着创作者结构能力的提高。用采访作为结构因素,不只是到后期才能展现,更多的表达应该是在前期构思时期。这样一来,纪录片本身会就变的更加自然、更加具有整体性,而并不是后期强加的结构。作为结构因素,采访具有以下两个意义。第一、转场因素一般使用采访的同期声来实现,使之起到将画面连接起来的作用。与将解说词当做转场因素相比,将采访当做转场因素的难度系数更大,然而成功的将采访作为转场因素,能够使得纪录片的节奏更加简洁紧凑。第二、作为能够贯穿整个纪录片的线索。作者一般在采访之初,就已经全面的对结构进行了构思设计。在后期编辑时,创作者一般按照内容将采访分成几个部分,依据节目内容的不同需要,在整个纪录片的不同位置插入这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