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文摘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组团表演而广泛普及,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

中国有近千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提高,各地区政府对少数民族更加重视,加快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每一个有生命的民族,都能够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发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传统体育如同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一样与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传统的民族体育是民族精神的窗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民族传统体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找出蕴涵着体育规律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文化生活内容,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

1 文山地区的民族风情文山地区地处边疆,东北和东南与广西百色接壤,南部与越南接壤,西南和西北与红河州相邻,北部和西北与曲靖相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西北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有云贵高原为屏障,南部和东南邻近南海和北部湾,西南临近孟加拉湾,北回归线贯穿全州。

这里夏季主要受孟加拉湾和北部湾湿气流影响,冬季主要受偏西和西北部干冷气流影响。

全州均属低纬度高原气候,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5种气候类型。

文山县城于1950-01-07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1958-04-01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文山专区专员公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辖文山、砚山、麻栗坡、西畴、马关、邱北、广南和富宁8个县102个乡、镇,是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此地居住着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回族、白族、傣族和汉族人等,其中主要以壮族和苗族人为主。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与自己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体育文化运动项目。

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军事武技的,有祭祀祖先或英雄人物的,有庆祝丰收或胜利的,也有满足文化娱乐需要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它们是少数民族世代相传而来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它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运动会。

在“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雨后春笋,得到迅猛发展。

2 壮族、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2.1 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壮族是55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拥有1 60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贵州从江、广东连山和湖南江华等地。

居住在这里的壮族世代从事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与民族生活情趣紧密相联的、独具特色的抢花炮、打陀螺、抛绣球、同心板鞋、高台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

抢花炮是壮族人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它历史悠久,有着较强的对抗性,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花炮节”或秋收以后开展最为活跃。

1986年,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第一次被列为该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经过多年的发掘和推广,文山州的壮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迅速的发展。

2.2 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总计有500多万人,主要居住在云南文山、湖南等地,其余分布在广西、四川、海南等地的一些地区。

苗族别名很多,因地区而异,有“牡”“果雄”“毛”“带叟”等别名,历史上也曾在“苗”字前冠以不同名称,例如“长裙苗”“短裙苗”“黑苗”“红苗”等。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所以苗族人还以能歌善舞著称。

在苗族地区,随处可听到动听悦耳的歌声,苗家人古代、近代和现代数以万计的文艺作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有苗族民间的神话、童话故事,传说,歌谣等,也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在文山州马关县,苗族人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颇为热闹的,其又被称为“采花山”。

在大年初四这天,居住在马关县的苗族男女着装华丽地来到县城,苗家人汇集于规定的花山上,对唱山歌以表达爱情,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

这一天,他们向外人充分地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

文山居住的苗族也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活动,它们具有鲜明的特色,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武术、篾弹弓、走竹杆、陀螺、吹枪、到爬竿和射弩等传统体育项目。

比如其中的篾弹弓,它主要流行于马关县蔑厂、木厂、夹寒箐、浪桥等乡镇,是当地青年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今已被列入当地民族节日活动内容。

1988年,文山州与马关县民委、体委在蔑厂乡设置篾弹弓业余训练点,该乡组队代表文山州参加了1989年云南省第四届民运会,获团体亚军。

打板羽球(鸡毛毽球)是文山、广南等地苗族村寨的青年男女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场地和比赛规则与羽毛球相近。

由文山县体委挖掘、整理,文山古木乡阴洞村苗族村寨的青年男女曾在文山州第五届民族运动会上进行表演。

吹枪是文山苗族青年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也是文山州独有的一项民族体育项目。

它是麻栗坡董干一带用以猎鸟、保护庄稼的一种方式,苗语叫“盏炮”,后经挖掘、整理并向外推广,在1994年文山州第五届民族运动会上被列为表演项目,并在1998年省第六届民运会上作为文山赛区的自选项目第一次参加比赛,2002年被列为省第七届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此后,该项目规则逐步完善,曾两次到全国民运会上进行表演,大受欢迎。

文山州实行的发掘整理与普及推广并举的做法,使文山州的少数民族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民族体育“宝藏”日益深入开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 壮族、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3.1 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3.1.1 花炮花炮又被称为“抢花炮”或“中国式橄榄球”,它是一项发源于壮族、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花炮节”或秋收以后开展最为踊跃。

根据最新修订的比赛规则,花炮是由两个队参加的集体比赛项目,每场比赛双方各出8名运动员在场上争抢花炮,一方持花炮奔跑、传递,使花炮进入对方的花篮得分;另一方则进行争抢,阻止对方得分。

全场比赛时间40 min,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0 min,中间休息10 min,积分多者为胜队。

花炮比赛场地为表面平坦的长方形草坪或土地,长60 m,宽50 m。

以前比赛用的花炮是装满火药的铁环,用火药进行发射。

为了保证比赛的安全,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花炮由塑料制成,呈圆饼形状,使用发炮机发射。

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为了使比赛器材更加科学、规范,以促进比赛公平、公正,对比赛使用的花炮和发炮机都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花炮和发炮机质地更加轻巧,便于使用。

3.1.2 同心板鞋板鞋是生长在壮族民间艺术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借助敲打的道具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资。

同心板鞋一般是由9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6只近2 m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险象环生,饶有风趣。

随着乐曲的转换,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

三人穿板鞋这项体育比赛项目经过艺术加工发展成了板鞋舞,踩板鞋是壮族地区比较流行的体育娱乐项目之一。

目前,在壮族地区开展的板鞋活动中,板鞋分为两人板鞋、三人板鞋和多人板鞋三种。

3.1.3 抛绣球每年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壮族人民都会举行歌圩。

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队,拉开适当的距离来引吭高歌,用歌声表达问候,增进了解。

他们所唱的歌词内容广泛,涉及理想、情操、农事等,对歌有问有答,丝丝入扣,声音此起彼落,娓娓动听。

姑娘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致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们眼疾手快,在接住绣球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

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越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如果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

这时,两个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抛绣球的另一种民间形式是男女分为甲、乙两队,甲队选出两名歌手抛绣球到乙队并唱一首壮歌,乙队接到绣球后派2名歌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送还甲方,并回歌一首。

如此循环往复。

参加“送球”“还球”的歌手一般都是七步成诗的民歌高手。

此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在场地上立一根高10 m左右的木杆,杆顶装有中间挖成圆洞的木板,男女分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穿洞而过者获胜。

3.2 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3.2.1 倒爬杆倒爬杆又被称为“爬坡杆”,此项活动源于苗族人纪念古代英雄的传说,每年农历正月上旬举行。

比赛时,在地面立起一根十分光滑的木杆,杆顶上挂着葫芦酒、腊肉和奖品,甚至是现金。

比赛要求参赛者往上爬的时候头朝上,爬到杆顶,然后取下杆顶的酒肉、现金,技艺高超者甚至能用脚夹住现金。

下杆时,要头朝下蛇行而下。

一次成功者,杆顶上的酒肉和奖品即为他所有。

3.2.2 走竹竿走竹竿是流传于云南、贵州苗族民间的一项带有杂技表演性的体育活动,多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欢度客家年时举行。

在进行这项活动时,要先在场地中央摆放两个方桌,两桌之间要保持5~6 m 的距离,桌上加一根直径10 cm左右的竹竿,表演者在竹竿上一边顶芦笙一边做一些跳跃性的动作,以芦笙不掉、曲词优美、动作不停和技巧高超的程度为评分标准,分数高者为胜。

3.2.3 苗族武术苗族武术苗语又被称为“武吉保”,它广泛流传于民间,多在农闲时期打谷场或庭院等空地进行训练,在春节前后便开始以武会友,进行友谊比赛。

苗族民间“武吉保”分徒手和器械两项,其中,徒手有粘功、占穴、花拳、策手和示礼五种;器械有棍术、铜与棒棒烟、钩钩刀、剑、予、刀等,手法上以防为主,防中有攻,讲究出奇制胜,多用于健身和为节目助兴。

3.2.4 吹枪吹枪是流传于云南文山州苗族青年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它起源于生产劳动,原是一种用来保护庄稼不受侵害的工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历史的演变,吹枪已发展成为深受苗族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吹枪一般分竹、木两种,枪管长1 m,孔径为1 cm,弹丸放在枪管内用嘴迅速吹气,弹丸飞出击打目标。

4 文山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4.1 文山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民族体育文化运动项目不仅需要较高的技巧,而且常常伴以歌舞、音乐等表演形式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