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论析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论析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论析 作者:刘恒 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04期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二者都是从异化或者物化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批判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异,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遵循的是“生产逻辑”,主要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遵循的是“观念逻辑”,主要从阶级意识、社会组织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异化理论和物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卢卡奇 异化 物化 “异化”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划为重要哲学内容,黑格尔曾经在《基督教的权威性》中使用异化思想诠释人和人的异化关系。他在《精神现象学》里使用了“异化”词汇,将其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摒弃了之前有关异化解释的条件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对异化内涵进行重新定义,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一主题。卢卡奇依据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进行阐释。卢卡奇在1923年将自己以前所作的全部文章整理成册,合成《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更加详细地解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简言之“物化”。卢卡奇所指的物化就等同于异化,他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本文将论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希冀给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为基础进行的阐述。他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有关异化理论进行革新,将其用来评判现实资本主义所有弊端和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劳动关系中,因自身活动而生成自己的对立身份,其后这个对立身份对本体进行反作用。马克有关异化劳动的思考,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异化劳动具有四种形式;(2)异化劳动产生的后果;(3)异化劳动问题发生的原因;(4)由异化劳动得出的结果。

(一)异化劳动四种形式相互联系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强调四个联系和作用。其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意思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与自己相对立相作用,“对象占有出现异化现象,使得工人创造越多,其被反作用的概率就越大,劳动者受对象制约就越强,这就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阐释到,“劳动所得出的劳动成果变成了异己的事物,变成了独立于劳动者的独特力量,并与劳动者相对立,而且还损害劳动者的利益……此种现实情况转变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情况,体现为对象的丧失以及对象被压迫,突出异化特点”。其二,劳动和劳动者的异化。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活动,或者说劳动此类“独立且有意识的活动”形成了人的内在特质。但因私有制度的种种弊端,劳动者没有支配自己劳动创造成果的权力,而只能反复的从事被迫性的劳动,这就构成了劳动者的一种外在性、异己性物质。“劳动者虽然处于劳动核心,但不肯定自己,而是排斥自己,他们不会感到快乐,总是觉得痛苦,其内部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导致自己的肉体受到残害”。其三,人与人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意思是“自由的有思想的劳动”。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异化劳动将劳动者所有的成果都掠夺了,还将劳动本身变成维持现状秩序的一种手段。其四,人同人产生异化。就是工人与产品、劳动以及人的类本质产生异化,并共同作用产生的后果。资本主义体制下,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他们之间是一种压迫与反抗,统治与被奴役的对抗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对立体现。“人从他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内涵,是说人从其他人异化出去,以及每个人都从人的本质中变异出去”。

(二)异化劳动导致的后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指出,资本社会体制下异化劳动既创造社会财富,增加了社会经济实力,但更多的是对人的压制。异化劳动使得工人与资本家产生极端矛盾冲突:一方面是需求关系中的资料精致化,另一方面是需要的极致简化和粗鄙。异化劳动增加资本家财富,但使得工人更加贫困;劳动创造了物资,但工人一无所有;劳动生产了智慧,但工人越来越愚钝。

(三)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与异化劳动二者相互作用。“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的运动之结果的外化了的生命概念的。但是基于它的分析得出,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的缘由,却无不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如同神灵不是人的理性寄托,却成了人的思想依托。这种关系也就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消除异化的主要手段是取消私有制。“共产主义就是消除资本私有的强劲力量,它让劳动者能够免于其对立面的侵占,获得自己劳动创造所有”。

(四)从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内容、影响以及产生的原因等开展全面分析,得出:“分析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关系我们可知:消灭私有制、奴役制、压迫和剥削,须通过解放工人、解放劳动、解放制度的政治斗争来实现,这里的解放,不只是工人,还有生产资料、社会体制、社会关系的解放,因为整个人类的奴役制度涵盖于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都是这种关系的改头换面”。无产阶级需要消灭私有制、阶级剥削和压迫,而且必须消灭的彻底,以实现解放全人类。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卢卡奇的思想和理论中,物化和异化是同一个概念,物化等同异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指出,物化情况指的是,“人的主观活动,劳动成果变成了客观的、不受自己控制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主观性而对人构成伤害的某些东西”。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方面 首先,物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化现象则无从谈起。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的产生是主客观原因的共同结果。“客观层面,物与物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支配客体的法则有人制定出来,但是,这些法则仍旧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来冲击现有规则,并对主体产生影响,个人可以对法则的认识来实现需求,但无法用他自己的活动去改变这个过程。主观层面,市场经济覆盖下的区域,人的活动疏远了自己的本体,成为一种商品,并服从非人客观性的原则,它如同其它消费物品一样,被支配被消费”。这个法则就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物化产生于社会劳动。卢卡奇认为,社会分工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人变成了一个“局部”,突出了对劳动分工的依赖。并且限制了工人发挥创造性,使得工人人性缺失和被异化进程加快。

其次,物化也体现为历史性现象。物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推进了这一过程。卢卡奇说“物化现象的产生与资本主义拜物教本质有很大关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加快了社会物化现象的进程。”“商品拜物教所体现出来的物的关系代替了人的支配关系,也就是说:商品经济越发达,人的劳动结果变成某种反作用力。支配人这个本体的力量越强”。卢卡奇说“与商品拜物教关系紧密的物化现象是資本主义所特有的,是现代社会的严峻问题。首先,物化现象是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结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时才出现的。即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不存在物化现象的。其次,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物化现象也要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私有制越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对工人的剥削越残酷,物化现象也就越严重。

(二)物化现象导致的后果 卢卡奇说“资本主义体制下,人的劳动和劳动创造非但不受自己控制,反而影响自己”。物化产生的后果包括三个层面。其一,物化产生人的碎片化与原子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厂越来越多,机械越来越先进,生产更加专业化,它优于人的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导致人服从于机器生产新规律,降低了人的主观作用性,人的劳动变得更加廉价,也是劳动者丧失了和产品的有机联系。人的破碎化也和自己原子化相异,人失去了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只能屈从于机械取代,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淘汰,成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个部件。其次,物化使得事物本质发生变化。物化让人们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一个微小空间,不能看到整体利害关系,无法理解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规律,失去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最后,物化现象导致了物化意识的盛行。人们适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规律,采用专门化、实证化的生活生产方式,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批判。人们日益陷入一种异己力量的统治中而不自觉其为一种被扭曲了生产和生活状态。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既有异曲同工之处,又存在明显的差别。两者在所遵循的逻辑、批判的依据、内涵、形成方式、解决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两者的相同点 物化与异化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卢卡奇和马克思意识的理论构成,即他们都从物化与异化现象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时也对商品拜物教现象相联系,也使得二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具有了鲜明的历史感和社会实践性。在这一点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同人的劳动、劳动产品、人的类本质之间相异化的现象,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扭曲状态。

(二)两者的不同点 第一,马克思是在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对象化两个范畴的,而卢卡奇把异化和对象化等同起来,把两者看成一个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可以分为对象化的劳动和异化劳动两种。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人作为主体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并且能够使劳动产品(劳动结果)符合自己的意愿。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的劳动并不能受到自己的自由支配,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主体对立,主体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的不是自由与快乐,而是压抑与痛苦。卢卡奇则把对象化和异化两种情形合二为一,统称为“物化”,并且卢卡奇所讲的物化与马克思所阐述的异化具有类似的含义。

第二,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价值批判所依据的基础不同。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价值批判所依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异化现象。卢卡奇主要是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批判。马克思不是简单地分析商品、货币表象,是对资本主义的深层次批判,主要揭露私有制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和剥削。卢卡奇以商品结构为批判重点,揭露人缺失了社会和历史的独立地位。

第三,异化理论与物化理论都遵循同等逻辑。马克思异化理论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其早期异化观念为,异化体现为人的类本质异化。马克思继承和发扬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认为劳动才是人的类本质,而不是宗教感情。因而,早期的马克思认为,异化主要为人的劳动异化。在后期的深入研究中,马克思认为异化体现为社会关系的异化。此时,马克思是由经济学层面开始研究资本主义,使用的是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进行深入揭示,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异化理论,这也是他早期异化理论的丰富。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说的物化理论,很多都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基础,其实是对马克思异化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