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2009级6级 孟银 2009130617
部分调查内容摘录百度: 1 目录
1我国大学校园活动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社团活动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社团活动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同学的态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论大学社团活动的优劣 .................................................. 3
2.1 社团活动的优势 ...................................................... 3
2.2 社团活动的劣势 ...................................................... 4
3简析大学社团活动的原因 ................................................ 4
3.1学校方面 ............................................................ 4
3.2 社团方面 ............................................................ 4
3.3会员方面 ............................................................ 5
4对校园社团活动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 6
4.1 学校 ................................................................ 6
4.2社团 ............................................................... 6
4.3会员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7
管理系2009级6级 孟银 2009130617
部分调查内容摘录百度: 2
浅谈大学校园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之社团风云
孟银 2009130617
2009级6班老年服务业管理专业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活动对学生相对开放,学校把学生活动的大部分主动权都交给学生管理,本文简析了大学社团活动现状,并论述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里了解大学校园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活动 积极性 影响
1.我国大学校园活动现状
我国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在大学这个在较为开放的平台上,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校园活动,社团活动则在大学校园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目前我国共有大学高校有上万所,有学校就有活动,可想而知,高数量的大学校园里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了。
1.1社团活动类型
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校园社团活动类型多样,其中包括:举行大型晚会、开展讲座、户外运动、辩论赛、演讲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文学比赛、才艺比赛、对外兼职等 管理系2009级6级 孟银 2009130617
部分调查内容摘录百度: 3 1.2社团活动现状
社团活动在大学校园非常普及,而且校内的社团数量多,类型多样。社团活动一般对大一刚进校的的新生的吸引力较大,但三分钟热情和无知群众占多数。同时社团活动大多局限于校内,没有新意,因此同学表现的相当排斥。活动过于频繁,看久了对这些活动就没有兴趣了,这样打击了双方的积极性。大学社团活动宣传不到位,很难起到扩大影响了的作用。由上可见,大学社团活动处于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状态,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1.3同学的态度
如果你问的是大一新生,那么恭喜你,他们60—70%的人会比较有激情,回答是充满希望的;如果你问大二或大三的学生,那么效果反之,他们对社团活动比较淡然。据调查显示:同学对校园社团活动关注度、满意度、参与度持一般态度的占60%以上,但持满意态度的比持反对状态略胜一筹,但也不占多少优势。由此可见,社团活动在校园里,表现一般,同学们对其缺乏热情,对同学影响不大。
2.论大学社团活动的优劣
2.1社团活动的优势
社团活动现在正蓬勃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对社团活动比较支持,这样社团活动就相当于有靠山。另外校园社团活动大多放权给学生,因此学生在自主权上取得优势。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在数量和创新方式上都不受限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能力,提高同学们 管理系2009级6级 孟银 2009130617
部分调查内容摘录百度: 4 的兴趣,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给同学们的发挥空间很大。另外社团活动对参与人数没有限制,可以为更多的同学提供舞台展现自己。社团活动可以到校外活动,可以加强校园与外界的沟通。
2.2社团活动的劣势
社团作为“民间组织”权利较小,没有办法大范围的发挥其优势,社团里“人龙混杂”权利小就导致不方便管理。社团数量多,活动自主性强,活动次数多,在经费方面很难得到支持。社团活动缺乏优秀的管理系统,很大程度上让社团活动走弯路。社团中人数较多,很难让每个会员得到充分的锻炼。
3.简析大学社团活动的原因
3.1学校方面
学校对社团活动缺乏系统管理,很多高校任务,社团活动就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只要放权给他们就可以了,事实上,学生活动需要得到肯定和关注。学校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团人员的积极性。高校并没有对社团活动大力的支持,比如在经费和人员调配方面并没有予以重视,甚至有时持反对态度。
3.2社团方面
(一)宣传
社团容易受传统宣传模式的限制,对宣传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宣传力度不大,没有“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心态”,缺乏长远的眼光,为节约成本而降低宣传效应;不找外援,大多数社 管理系2009级6级 孟银 2009130617
部分调查内容摘录百度: 5 团都局限于校园,他们都忘了校外还有一群群商家虎视眈眈的想要吃学校这块肥肉,社团可以在满足双方利益的情况下,“引资入校”解决财政问题,并且可以扩大影响力。宣传是社团的门面,有时直接影响社团的发展。
(二)干部
社团的门槛比较低,大多数社团为扩招生源,只要交钱就可以入社团,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团整天素质的降低,而且很难让会员发挥所长;社团选干水分较多,上面提到社团是“民间组织”,自主性强,选干方面也一样,只要和部长或会长关系到位很有可能就能当干部,或者社团发展不好,到选干时人数已所剩无几,那么剩下的人就是社团干部了。这些因素导致社团干部素质下降,对下一届招新完全没有好处,也不利与社团长远发展;会长的局限,社团发展几乎是和会长的领导作风有关,会长的性格有时直接导致了社团发展方向,因此大多数时候,社团一年兴一年败大有“团”在;干部衔接直接脱轨,社团的人流动性很大,很多上一届干部的优秀作风和错误经验都没有传承下去。
(三)活动
活动局限在校内,活动频繁,活动形式缺乏新意,活动吸引参与人数较少,活动的意义不大,形式主义严重。
3.3会员方面
会员如入社团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锻炼,实现自我价值,丰富课余生活,但如果社团无法实现会员的这些需要,那么积极性下降,社团 管理系2009级6级 孟银 2009130617
部分调查内容摘录百度: 6 活动势必消沉,就形成了社团发展不良的恶性循环了。
4.对校园社团活动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学校
学校对校园的解决措施分为管理系统的完善和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大。管理系统:对校园活动次数进行限制,限制社团数量,提高社团和社团活动质量;重视社团发展情况,积极收集社团活动反馈意见,加以改进,加强奖罚制度,每年淘汰定量“效益”差的社团;社团的成立和干部的选举需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不可私底下选举。选择性的加大对社团活动的经费支持,鼓励社团开展有意义,有创新的活动。放宽对校外活动引人的政策,鼓励社团走出去。
4.2社团
明确社团宗旨,开展创新型社团活动,形成社团文化。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让社团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体现社团特色;严格选干制度,加强社团换届干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活动时尽量让会员得到锻炼,把社团利益和会员的个人利益相结合,让其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同时也满足社团发展需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社团理念,让会员有精神依托,并为之奋斗。做“让社动留住人,让人创造出活动,让活动作出文化”。
4.3会员
会员进入社团树立积极的意识,主动争取机会,让自己得到锻炼,树立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为社团利益奋斗。 管理系2009级6级 孟银 2009130617
部分调查内容摘录百度: 7 结论
通过以上对社团活动的现状的阐述,及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活动在蓬勃发展的过程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个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哪一方的努力就可以了,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需要学习、社团、会员的共同奋斗,建立优秀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