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两起“不捕”案例谈毒品犯罪案件主观明知的认定》

《从两起“不捕”案例谈毒品犯罪案件主观明知的认定》

《从两起“不捕”案例谈毒品犯罪案件主观明知的认定》

《毒品犯罪无罪辩护中的“主观明知”证据认定标准及如何有效辩护》——从两起“不捕”案例谈毒品犯罪案件主观明知的认定

摘要:毒品案件需以被追诉人主观上明知为入罪要件。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需以客观行为为基础进行判断,需以在案事实和证据予以证实。笔者结合自己办理的多起毒品犯罪案件及相关案例,从案件行为整体、被追诉人涉案行为整体、涉案毒品本身的特性、毒品有偿交易本质特征、在案事实和证据、被追诉人能否作出合理辩解、被追诉人对涉案毒品的认识因素、案件能否排除合理怀疑等方面入手,对毒品犯罪案件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的证据认定标准问题,以及辩护律师对此类案件应如何有效地进行无罪辩护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

近几年,毒品犯罪案件呈持续增长状态,公安机关也屡屡破获特大毒品犯罪案件,但办案机关伤及无辜的现象时有发生,且绝非个案。针对一些主观上确实不明知,确实系被蒙骗而牵涉其中的毒品犯罪案件被追诉人,辩护律师应以案件客观行为为基础,以论证被追诉人主观上“不知情、被蒙骗”为突破口,为其作无罪辩护,且司法实务中辩方常在此类案件中取得宣告无罪、控方不起诉、取保释放等有效的辩护效果。笔者以自己办理的两起检方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案件及相关案例为例,详细论述毒品犯罪案件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的证据认定标准问题,以及辩护律师对此类案件应如何有效地进行无罪辩护的问题。案例一:2015年3月23日前后,同案犯罪嫌疑人陈某某以合作做童装生意为由,频频约李某某一起到工厂看货、买货,以及处理支付货款、租赁仓库暂时存放涉案童装等事宜,后于2015年3月28日借故借用李某某的小汽车。2015年3月30日晚上,厂家将陈某某所购买的童装送至李某某为陈某某租赁的、位于广州从化的涉案仓库里。2015年4月1日早上6点左右,陈某某打电话给李某某,说其已到达上述涉案仓库门口,需要仓库药匙打开仓库,重新包装涉案童装,原因是原装童装的袋子太大、太重、衣服件数太多,不符合下家客户需求。李某某拿钥匙过来打开仓库门即离开到菜市场买菜去,准备其经营的小饭店生意事宜。李某某回到涉案仓库时大约是8点30分左右,并应陈某某之请求,和其一起把二十多个用黑色塑料袋严密包装的袋子,放在重新装袋的童装中间。2015年4月1日早上9点30分左右,办案人员将正在仓库里包装夹藏着毒品童装的陈某某和李某某抓获归案,当场查获冰毒毒品206千克,本案案发。后李某某于2015年5月7日晚上七点多获释放。案例二:涉案的墨西哥籍犯罪嫌疑人伊某在国内开设有贸易公司,在其本国内也经营着贸易公司,长期从事外贸生意,可以为中墨贸易客户提供货物出口、进口“一条龙”服务。也因此,吴某某与伊某有外贸生意上的往来,原因是委托吴某某为其采购服装、腰带、女鞋等外贸产品的其他墨西哥籍客户,均指定由伊某所经营的外贸公司,为其办理货物出口手续。后来,伊某以业务繁忙为由,要求吴某某为其代租仓库用,于临时存放货物。大约是在2015年4月份,伊某将一批货物运输到吴某某为其租赁的仓库里,存放时间约一个月。2015年5月6号前后,伊某以其在国外旅游为名,要求吴某某将其存放在涉案仓库里的货物,连同吴某某为其客户采购的服装、鞋子等货物一起打包、运输至海关码头,然后办理货物出口手续。2015年5月13日,海关工作人员在伊某、吴某某共同承租的货柜中查获芬太尼毒品46.866千克,本案遂案发。吴某某于2015年5月26日在家里被抓捕,后于2015年7月3日获释放。一、基于案件行为整体判断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张明楷教授认为:在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法定的故意、过失时,必须坚持从客观到主观的顺序,而不能相反;换言之,只有在查明了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才能判断主观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以行为人实施的客观行为为基础进行判断,先判断客观行为的性质及其结果,然后考察行为人对结果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2)应当以行为的相关因素为参考进行判断[1]。张明楷教授还认为:推定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应允许被告人提出相反证据以推翻推定;推定方法只应在“故意”有无不清、又无法找出证据证明时加以运用,不得一概以推定方法代替调查取证 [2]。笔者赞同张明楷教授的上述观点,并认为:在毒品犯罪案件中,辩护律师应以具体案件整体行为为基础,先在宏观上考察、判断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进而决定是否以此为突破口,为被追诉人作无罪辩护。具体分析如下:在毒品犯罪案件中,特别是在共同犯罪的毒品犯罪案件中,辩护律师应把所有涉案行为人实施的具体行为,抽象成一张类似于蜘蛛网的“客观行为网”,并在该客观行为网中把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标注出来,进而判断被追诉人的涉案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是否密切,与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线是否存在“交汇点”(即: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被追诉人的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有交汇点或重合点)或“交汇线”(即:在某时间段内被追诉人的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重合或基本重合),进而判断其行为是否在上述客观行为网中占主导地位,再进一步在宏观上初步判断出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应否为其作无罪辩护。笔者将结合上述的李某某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吴某某涉嫌走私毒品一案,对此展开论述。其一,基于被追诉人涉案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在购买、初始运输环节的运动轨迹不存在交汇点及交汇线的情况,判断其主观上是否明知。如上所述,在李某某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中,涉案毒品是冰毒,重206千克;在吴某某涉嫌走私毒品罪一案中,涉案毒品是芬太尼,重46.866千克,被媒体报道为相当于“海洛因1.87吨”。但在案事实和证据可证明,涉案毒品均由他人所卖,他人所买,亦由他人将涉案毒品运输至涉案的仓库里存放。在整个案件的购买涉案毒品和初始运输涉案毒品的环节中,不存在李某某、吴某某涉案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轨迹重合或基本吻合的情况。基于此,笔者有理由认为:认定李某某、吴某某主观上明知并未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检察院若批准逮捕李某某、吴某某,在现实国情下,很容易酿成冤假错案。其二,在被追诉人涉案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存在“交汇点”的情况下,基于被追诉人对涉案毒品是否形成实质性的控制和保管,是否接触涉案毒品外包装物、内包装物,是否直接接触涉案毒品,是否对涉案毒品进行掩蔽性包装或基于零售目的的分包,在涉案毒品的内外包装物上能否提取到被追诉人的指纹等因素,判断其主观上是否明知。在李某某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中,涉案毒品一直由同案犯陈某某控制和保管,并非由李某某控制或保管;李某某接触过夹藏毒品物品的外包装物,但并没有打开和接触过夹藏毒品物品的内包装物,更没有直接接触过涉案毒品,也不存在对涉案毒品进行隐蔽性包装行为或基于零售目的分包行为的事实,在夹藏毒品物品的内包装物上也无法提取到李某某的指纹,且事实上是由同案犯陈某某对涉案毒品进行掩蔽性包装和分包行为的。基于以上事实和理由,笔者认为:认定李某某主观上明知并未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在吴某某涉嫌走私毒品罪一案中,尽管吴某某曾长时间保管夹藏涉案毒品的货物,但其一直认为上述物品属他人所有(即其认为:该物品属案件真正的墨西哥籍犯罪嫌疑人伊某所有),非其所有,故其从未接触过上述货物,更无法直接接触涉案的毒品,也不存在其对涉案毒品进行掩蔽性包装行为或基于零售目的分包行为的客观事实,在上述货物的内外包装物上更无法提取到其指纹。基于以上事实和理由,笔者认为:认定吴某某主观上明知并未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其三,在被追诉人涉案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存在“交汇线”的情况下,也要基于案件整体行为,被追诉人在整个案件中是否直接接触过涉案毒品,涉案“交汇线”部分在整个案件行为中是否占主导地位,是否存在第三者利用被追诉人,在被追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人货分离”方式运输毒品等因素,考察、判断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在李某某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中,从案件整体行为上判断,李某某除了在涉案仓储内接触过涉案毒品的外包装物外,其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运动轨迹没有任何“交汇点”或“交汇线”,不存在其直接接触涉案毒品的情况,不存在其涉案行为在整个案件行为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且本案确实存在李某某被同案犯陈某某利用的情况,使得本案无法得出李某某主观上确实知情的结论。在吴某某涉嫌走私毒品罪一案中,从案件整体行为上判断,购买、初始运输涉案毒品的行为,对涉案毒品进行隐蔽性包装或分包的行为,均与吴某某无关,且吴某某始终没有直接接触过涉案毒品,事实上也不存在其对涉案毒品进行实质性控制或保管的情况,其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仅存在“交汇点”,而不存在“交汇线”的情况;更关键的是,在本案中,尽管吴某某涉案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运动轨迹存在两个“交汇点”,但根据在案事实和证据,本案依然无法得出其主观上明知的结论,后面笔者将对此展开进一步的论述。其四,基于刑法直接规定的毒品犯罪行为判断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三百四十八条等相关法律规定,毒品犯罪活动中最核心的行为包括走私、贩卖、制造、运输、非法持有、隐匿毒品犯罪所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具体案件中,辩护律师在会见中,应向被追诉人核实其是否实施过上述的走私、贩卖毒品或毒品原料、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隐匿毒品犯罪所得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而考察、判断出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如上所述,在具体毒品犯罪案件中,特别是在涉案人数众多、案情复杂的毒品犯罪案件中,辩护律师应尽可能地了解案件信息,尽可能地掌握案件核心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从案件行为整体上考察、判断被追诉人在主观上是否明知其实施的是毒品犯罪行为。二、基于被追诉人涉案行为整体判断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辩护律师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除了从案件行为整体的“宏观”角度上判断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外,还要从被追诉人涉案行为整体的“中观”、“微观”角度上判断其主观上是否明知。在具体案件中,辩护律师主要基于被追诉人在整个案件中实施的涉案行为,包括案发前实施的行为、案发中实施的行为、甚至是案发后实施的行为,再结合其涉案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的运动轨迹是否有“交汇点”或“交汇线”,来判断被追诉人主观上是否明知;若被追诉人涉案行为轨迹与涉案毒品运动轨迹存在交汇点或交汇线的情况,需对其涉案交汇点或交汇线所示的涉案行为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分析,进而判断其主观上是否明知。具体分析如下:其一,基于被追诉人案发前实施的涉案行为判断其主观上是否明知。在李某某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中,案发前李某某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陈某某因购买涉案的童装事宜有生意上的来往,但案发前一个星期,特别是陈某某独自将涉案毒品从东莞运输到广州从化涉案仓库的整个过程,李某某是完全没有参与的,对此也是完全不知情的。笔者认为,单凭此客观事实,足以认定李某某主观上是不知情的,或不知情的可能性更大些。在吴某某涉嫌走私毒品罪一案中,案发前吴某某没有参与涉案毒品的购买环节、初始运输环节,事实上也没有参与“打包”涉案毒品的环节和将涉案毒品搬上运输车辆的环节。基于此,笔者认为:认定吴某某主观上明知并未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其二,基于被追诉人案发中实施的涉案行为判断其主观上是否明知。结合上述两起案件被追诉人涉案行为的特征,笔者认为,可将被追诉人接触或最接近涉案毒品之前的行为,划分为案发前的涉案行为,涉案毒品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之后的行为划分案发后的涉案行为,中间的包括接触、保管、控制涉案毒品的行为划分为案发中的涉案行为。当然,如何细分被追诉人的涉案行为因案而异,而划分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考察、判断其主观上是否知情。在李某某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中,案发中的涉案行为包括:打开涉案仓库门锁的行为、打开上述仓库门锁后随即离开去菜市场买菜的行为、将涉案毒品搬入涉案仓库的行为、将涉案毒品分袋包装的行为、将涉案毒品放入童装袋中间进行掩蔽性包装的行为、李某某重新回到上述涉案仓库处打开该仓库门并进入该仓库的行为、李某某应陈某某要求帮忙“装袋”的行为、李某某与陈某某之间的对话行为及一同被抓捕的行为。细分上述涉案行为,应认定李某某涉案行为包括:打开涉案仓库门锁后离开到菜市场买菜、回到涉案仓库后打开仓库门、应真正犯罪嫌疑人陈某某的要求帮忙将层层密封的夹藏涉案毒品的纸皮箱(类似于皮鞋盒子)放入童装袋子中间,并在“装袋”过程中被抓捕。显然,李某某涉案的上述行为,仅能证实其接触过涉案毒品的外包装物,并不能推定其接触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