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

2009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

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提请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移民工作回顾 2009年是全面完成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启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编制的关键年。过去的一年,在中共重庆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库区各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务院三峡建委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库区移民迁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社会和谐稳定,按期实现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各项目标。

(一)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了万州区、开县、巫山县等地移民安置小区房屋建设受地灾影响,长寿区、渝北区城郊移民安置,巴南区中坝孤岛移民搬迁等制约性问题,促进了剩余移民搬迁安置和规划调整项目实施。全年完成移民投资计划36.2亿元,搬迁安置移民12.9万人,复建各类房屋41.96万平方米,完成孤岛功能恢复6个,建设库周交通道路2511公里,移民工程质量总体良好,移民资金管理总体规范。累计完成移民项目投资541.8亿元,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复建各类房屋3725万平方米,调整搬迁淹没工矿企业1397户。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搬得出”目标如期实现。

(二)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有序展开。为妥善解决三峡工程运行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展三峡工程巨大综合效益,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国务院适时作出了编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决策。我市把配合开展后续规划编制作为库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国家有关部委、规划编制单位和评审咨询单位全面对接,争取最大支持。市委、市人大、市政协专题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研究有关重大问题。经过共同努力,国家已完成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和各分项规划编制,并通过咨询评估,将于近期提交国务院三峡建委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审议后报国务院审批。我市的总体意图在初步规划成果中得到较好体现,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有望得到较好解决。

(三)移民稳定安置力度加大。实施移民培训就业一体化主题年活动,启动三峡库区职业教育试验区试点,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设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培训用房12.4万平方米、实训标准化厂房24.5万平方米,全年免费培训移民7.65万人。着力解决移民就业,新增移民就业6万人,库区城镇调查失业率由2008年的8.5%下降到2009年的8.08%。稳步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扶助,累计兑现农村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5.1亿元、惠及25万人,兑现城镇移民困难扶助资金4亿元、惠及21.5万人。9万占地移民享受养老保险,淹地农转非移民参加养老保险已申报4.9万人。安排三峡水库库区基金3.8亿元,完成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1101个。预计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230元,同比分别增长12%、11.5%。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妥善处理了119个移民信访稳定突出问题,库区社会总体稳定。

(四)库区经济稳步发展。持续开展对口支援和招商引资,全年签约经济合作项目128个,直接利用内资302亿元、外资3.95亿美元。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成投产425个,实现产值843.1亿元,实现利税134.5亿元,产值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2.2%,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3万个,解决移民就业1.8万人。预计2009年库区8个重点移民区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8%、29%。

(五)库区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重庆市三峡水库管理条例》已进入立法程序,制定出台了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的意见。库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清理,全面启动了86个重点工业污染项目治理,正在开展苎溪河、御临河、澎溪河等8条次级河流综合整治项目,基本取缔三峡水库网箱养鱼,清理长江干支流漂浮物18万吨,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标准以上。编制完成《长江两岸森林工程规划》,完成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建设38万亩。5.4万户农村移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1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全面完成,16个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立项审批,消落区综合整治项目有序实施。完成三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355个,避让搬迁2.1万人,三期高切坡防治任务全面完成。成功处置了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的重大险情,库区无重大灾害事故、无人员伤亡事故。

(六)移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以加强库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以广泛开展“唱读讲传”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三峡移民文化建设。新建移民乡镇综合文化站98个,建成移民村级文化室1038个,完成35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电视连续剧《国家行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各位代表!历经十七年的艰苦拼搏、负重前行,破解三峡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移民搬迁安置全面完成,库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十七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注重移民搬迁建设与库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移民安置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移民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始终坚持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双包干”原则,不断加强移民工程投资控制和移民资金监管,提高移民资金使用效益;始终坚持依法移民,严格执行移民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切实维护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争取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不断拓展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始终坚持强化移民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移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全国人民鼎力支持,中共重庆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指导,全市特别是库区干部群众艰苦努力的结果。 当前,三峡移民和库区发展中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亟待解决。三峡移民迁建跨度时间长,受经济转型、政策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移民搬迁安置遗留问题特别是政策性遗留问题仍然很多;库区产业空虚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移民人多地少的基础性矛盾突出,部分移民稳定就业缺乏保障,安稳致富压力仍然很大;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巨大,水污染防治和地灾治理形势较严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任务仍然繁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三峡后续工作中逐步解决。

二、2010年移民工作安排 今后十年是以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后续期。围绕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遗留问题,加大库区产业扶持力度,促进移民稳定就业,移民收入达到全市同期平均水平,移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适度超前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库区城乡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库区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支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消落区逐步具备正常的生态调节功能,生态屏障区基本形成,城集镇垃圾及污水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库库容得到有效保护;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受地灾影响的居民全部避让搬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最大程度减轻地质灾害对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和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保障水库运行安全。

2010年是启动实施三峡后续工作的开局年。总体思路是: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峡建委第十七次全体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库区发展“三有一新”目标,以编制并启动三峡后续工作实施规划为主线,以移民安稳致富为落脚点,把移民扶持扶助作为基础任务来抓,突出解决移民遗留问题;把解决库区产业空虚问题作为关键任务来抓,突出打造支柱产业和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扩大移民就业;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突出抓好水质清洁、库周绿化和地质安全,实现三峡后续工作的良好开局。全年争取国家下达移民投资60亿元,招商引资到位350亿元,培训移民7.5万人,新增城乡移民就业4万人,库区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0.5个百分点,启动20个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项目,库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

(一)认真编制三峡后续工作实施规划。转变工作思路,树立大库区理念。国务院审批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后,我市及时组织编制实施规划,着重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重大遗留问题、实施森林工程和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配套完善沿江城集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环保设施、建设一批移民生态工业园、改善库区交通网络、建立库区移民社会保障体系、综合整治消落区、加快库区社会事业发展和移民培训就业、解决沿江城集镇库岸防护安全问题、建立三峡水库运行管理体制,实现移民迁建与后续工作的有效对接。争取国家预安排资金,适时启动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不断缓解移民安稳致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突出矛盾。积极争取国家对三峡库区扶持的财政性政策措施的无缝对接。

(二)加快移民安稳致富步伐。着力改善和保障移民生活,继续推进农村移民后期扶持、城镇移民困难扶助常态化管理,力争3月底前完成淹地农转非移民养老保险工作,争取国家出台农村移民养老保险方案并启动实施。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解决移民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就医难和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认真开展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主题年活动,继续推进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扩大移民就业,新增移民就业4万人。

(三)加快发展库区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开放引资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结合生态农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晚熟柑橘、生态渔业和反季无公害蔬菜,推进小茶园、小桑园、小药园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启动一批移民生态工业园,指导库区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工业、石油天然气、盐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现代中药、绿色食品深加工等特色工业,鼓励优质产业向综合条件较好的库区城镇、工业园区布局。加快推进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规划,着力产品打造、功能完善、市场营销。争取中央企业对库区区县实施结对帮扶,形成国家部委、兄弟省区市、重庆主城区、中央企业四位一体的对口支援格局,争取无偿援助1亿元,招商引资协议投资500亿元、到位资金350亿元。

(四)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加强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完善已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持续开展库区工业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启动20个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项目,完成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建设50万亩,启动开县汉丰湖、巴南桃花岛等消落区综合整治项目。以监测为主、避让为先、重点治理、多方结合,突出抓好避让搬迁和城集镇安全防护,争取国家建立试验性蓄水受损补助和地灾防治长效机制,配合完成8个重点移民区县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