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摘 要:价格是人们接触最广也是最为关注的经济范畴,物价稳定,一直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平稳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在当前经济危机的世界大环境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调控力量逐渐加强,对价格的干预程度也随之加强。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入了新的不确定变量,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政府的大力干预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经济的不稳定性。市场的自发性和政府的调控之间存在博弈,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考验着当政者和学术界的智慧。 关键词: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理论;文献综述 近几个月来,中国居民消费指数(CPI)屡创新高,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宏观数据显示,2011年八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6.2%,面对物价的不断攀升,不少消费者开始关注是什么因素在抬高物价,政府调控为何不见成效,价格形成机制到底如何健康运行。价格是商品经济最常用的范畴,然而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罗马时期。可以说商品经济的产生,交换经济的出现带动了人们对价格的研究。出现了许许多多价格理论学派,在这些理论中,马克思的价格理论的论述似乎更加让人信服,受到推崇,但并不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所认可。如何保证价格形成机制的科学化呢?如何界定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可行范围,确保其未干扰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呢?本文将对价格理论的有关学说进行综述,并经行简要分析。 一 对价格产生和定义的研究
(一)价格的产生 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产生价格的最一般的条件。我们都知道价格并不是在人类文明一经形成就产生的。在原始社会初期是不存在价格的,在社会生产能力极低的情况下,人们打猎、采集及种植的食物在勉强维持生存后,很少有剩余,因此不存在交换,更不要说价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由于商品交换的扩大与频繁,大体在原始公社制度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作为表现商品价值的等价形式逐步演变为货币形式以后,即货币商品从商品世界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一般等价物以后,商品的价值取得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表现,商品的价值才表现、转化为价格。随着商品经济经济的发展,价格成为表现商品价格的一般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要通过价格才能表现出来。
(二)价格的定义 一般而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认为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很多西方学派都坚持供给决定价格。例如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认为短期内市场价格是供求均衡下的均衡价格,长期均衡价格的决定因素则是全部生产成本。也由学者认为是供给决定价格,如彭雷认为消费者总是根据价格来调整需求量,使物品于自己的价值恰好等于价格,因此是价格决定着价值,而不是相反。时间也是一些经济学家考虑的因素,中国经济学家谭立东指出: 一个新产品的价格形成是分阶段的。具体分为实验,推广竞争,实用,退出五个阶段。各阶段产品的价格形成递减规律.,产品在实用阶段价格与其它在实用阶段的产品的价格资本效率成反比,即资本效率越高,价格越低。
二 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一)早期的价格理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而价值的货币形式即为价格。他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天才的见解。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别的一种商品(不论是物品或货币)来表现,商品可以发生交换是它们之间具有等同性,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古罗马的思想家们对商品货币经济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分析了商品的某些属性,提出商品二重性的思想萌芽,已经注意到市场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他们已经分析了货币的某些职能。中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奎那接受了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把商品交换的平等的基础归结为交换双方耗费了相等的劳动。阿奎那接受了这种观点,并把价格范畴说成是主观的范畴。商品的出卖者能获得相当于所处等级地位生活条件的价格。公平价格取决于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它们对人的效用,所以,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要取决于某种评价。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开创以后劳动价值论的先河。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早,商品经济一度很发达,关于价格的思想很多。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子产认为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是事先规定好的,应根据市场的情况,由买卖双方议定。这显然是符合商品交换原则的。儒家创始人孔丘的学生子贡则提出“物以稀为贵”的观点,明代对经济问题有较系统论述的思想家丘濬,认为物品是劳动创造的,而劳动的质量不同,因此其价格有大有小。 这些早期思想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点:(1)认识到劳动对价值的贡献,不同产品可以交换在于它们之间存在同等的东西。(2)大都提到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二)西方古典经济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W.配第在其代表作《赋税论》中,第一次提出了政治价格和自然价格概念。他所说的政治价格,指的是经常涨落的市场价格;他所说的自然价格,实际上是市场价格经常变动和摇摆的稳定的轴心──价值。这说明,他不但区分了价格和价值,而且探索了支配价格运动的规律,从而使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科学。因为政治经济学要作为科学,它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隐藏在这表面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偶然情况后面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从价格找到价值。当然,配第的价格论和价值论是有缺陷的。他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比如谷物的价值,不是由生产谷物的劳动决定的,而是由生产作为货币商品的白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理论所受到的重商主义的影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价值的外在尺度是生产的商品能够购买到的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商品价值量同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他还指出:“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个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即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则等于它的自然价格,这是由竞争,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的。但价格变动仍然要受价值的制约,价值是价格变动的中心。然而他对决定商品的劳动的含义的理解却是混乱的,矛盾的。他先说商品的价值是由这商品所购买的价值决定的,又说商品真实价格是由生产耗费的劳动决定的。他这里说的真实价格事实上也是指价值。他显然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混淆了。斯密又说商品的价格构成中,包含有工资、利润和土地租。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成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斯密也就从劳动决定价值的科学立场滑进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泥潭。 这时期价格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明确区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三者的概念,对价格的决定因素也不统一。古典体系还不完备。 1817年大卫李嘉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使他迅即成为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权威,最终完成了古典经济学体系。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始终一贯地坚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这是他对劳动价值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贡献。他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的观点是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量他研究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比斯密更恰当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前提。决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不是每个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量,而是获取商品时所必需的劳动量,或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因此,他已经提出了决定商品价值的“必要劳动”的概念。他接受了斯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观点。认为在决定商品价值时,对不同性质或不同困难程度的劳动,需要作出准确的估价,从而调整为同一的尺度。商品价值不仅决定于生产它的直接劳动,而且也决定于生产它时使用的生产资料中所物化的间接劳动。直接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间接的物化劳动不能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或实现它已形成的生产资料旧价值。
(三)马克思的价格理论 马克思认为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必要劳动时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平均劳动时间,另一种是社会总劳动分配上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它实现商品的价值量。张卓元总结了马克思的价格理论认为马克思对建立科学的价格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 (1) 马克思第一次批判地证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从而也是价格学的枢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也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是他们都看不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能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不能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的产物,因而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例如,李嘉图由于没有区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因此当需要说明原有价值的转移与新价值的创造如何同时进行时就束手无策了。只有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有用的劳动把原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与此同时,又通过抽象劳动形成新的价值。物化劳动只能转移到商品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这样就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价格学纳入科学的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以及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理解价格运动的基础。在私有制条件下,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本来是为社会而支出的,即劳动要求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生产这些商品却又是一个个私有者的事情,他们的劳动直接是作为私人劳动出现的,具有私人性。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地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商品交换,即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对等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这样,本来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联系,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则表现为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了;本来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现在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了;人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现在表现为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的发展,最后必然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要通过货币来表现,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可见,价格现象、价格运动是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必然产物,它们均植根于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之中。 (3) 马克思第一次深入和严密地考察了商品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即如何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发展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即价格形式。从而最终解决了价格现象产生的根源。 (4)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指出前者是现象,后者是基础,是本质。价值是价格波动的轴心。商品价格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商品价值量,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二是货币的价值量,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