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2009级专科学分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实践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增强职业技能素质,建立将学生第二课堂和职业技能培养活动全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新人才培养观,探索实践“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高职业技能素质的人才。
在全面总结2004级以来全日制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以突出专业办学特色为宗旨,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的特殊需要为目标,以指导性、针对性、应用性、职业性、技能性为原则,根据我院“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改革思路,特制定本方案。
二、学制与学分要求
学院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三年制专科生的学习年限为2~5年。
我院专科专业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为:工科类和艺术类为136学分,其它类为132学分。
该学分由收费学分和免费学分构成。
其中工科类和艺术类收费学分为128学分,其它类为124学分,该收费学分是学生接受教育教学服务后,学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收缴一定费用的学分。
免费学分为8学分,该类学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必修学分,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安全教育、公益劳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教育拓展活动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突出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见图1。
四、学分分配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各专业类别的课程模块学分分配见表1
注:带▲的课程或课程类为免费课程。
图1 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图
注:专业类别:1类为工科类;2类为理科类;3类为农科类;4类为管理类;5类为文科类;6类为艺术类;7类为体育类。
五、学分计算
学分是度量课程量的计算单位,它反映课程内容的深浅难易和学生修读课程所需要的时间。
学分按以下原则计算:
1、课程学分
(1)课堂理论讲授课程(含体育选项课)平均16学时计1学分。
(2)公共体育课、实验教学,平均18学时计1学分。
(3)课程实习或专业实习(实训)、毕业实习(设计)或生产实习、公益劳动、国防教育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每周计1个学分。
(4)假期社会实践(含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实践),每2周计1个学分。
(5)课时折合学分时,小数点≤0.25计为0.0,0.25<小数点<0.75计为0.5,小数点≥0.75计为1.0。
公益劳动、假期社会实践、竞赛性活动、科研性活动和艺体类活动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由各系自行制定实施细则。
2、奖励学分
创新性活动设3个学分,作为奖励学分。
学生在获得实践教育拓展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3学分)后,学生因参加各种设计大赛、人文科技竞赛、科研推广、发明创造,
获省级、地(市)级奖项或校级特等奖;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均可获得奖励学分,并可用来冲抵通识教育任选课所要求的学分。
六、学分绩点的计算
学分绩点是表示学生学习质量的计量单位,能够充分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
力。
为此对学生学习成绩采用学分绩点计算方法。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ΣK×(课程学分×课程成绩系数)
学分绩点=
Σ课程学分
K为课程难度系数,主要基础课(如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和专业主干课及相应的实验课为 1.2,其它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或专业实践方向课为1.1,各模块选修课为1.0。
课程成绩系数规定如表3。
学分绩点每学期结算一次,作为学生评优、选课、申请辅修、免听、毕业、获得学
位等的主要依据。
表3 课程成绩系数规定表
七、课程修读和选课原则
1、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
(1)优秀学生(平均学分绩点≥3.5),在完成前期教学后可自主选择校内专业。
(2)较优秀学生(平均学分绩点≥3.2),在完成前期教学后可自主选择系内专业。
(3)一般学生可在完成专业基础课教学后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2、选课原则
选课是指学生对课程、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的选择,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不同课程,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课程修读方式。
(1)必修课程的选课
学生必须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通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三大课程模块的要求,修满主修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并取得学分,否则不能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
其中公共理论必修课、公共实践必修课原则上实行全院网上选课组班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课全学程开设,学时为32学时,学分为2学分。
开设学期为第1、4学期,每学期开设16学时,计1学分。
(2)选修课程的选课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修此类课程,但必须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模块选修课学分基本要求:
①通识教育任选课:该类课程由学院统一开设,每学期滚动开设不少于4轮,学生通过选课组班教学,其基本学分要求为7个学分。
同时要求学生在通识教育任选课中分别选修四类属性的课程,具体要求为:人文社科类2学分、艺术体育类1学分、自然科学类2学分、技术类1学分、体育选项课1学分。
通识教育任选课的基本学分也可用达到实践教育拓展课学分要求后获得的奖励学分进行冲抵,但最多冲抵学分数不得超过3个学分。
②职业技能限选课:职业技能限选课是为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素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群,其基本学分要求为8个学分。
每个专业设置三个职业技能类别,每个职业技能类别的学分为4学分,学生应从中选择二个职业技能类别的课程群进行修读。
③职业技能实训课:职业技能实训课与职业技能限选课程群相对应,是为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素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实训课程群,是学生在选择了职业技能类别课程群后应修读的课程,其基本学分要求为10个学分。
每个专业设置三个职业技能类别,每个职业技能类别的实训课程群为5学分,学生应从中选择与职业技能限选课相对应的二个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群进行修读。
(3)实践教育拓展课程的选课
该课程(活动)最低要求3个学分,包括各种竞赛性活动、科研性活动、艺体类活动三类。
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班级、系级、院级及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性、科研性、艺体类活动,并获得相应学分。
该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具体要求、学分获得标准等由各教学系自行制定。
(4)免修课程的要求
已参加了专科以上相同课程的自考(长线)且考试合格的学生,在办理免修手续后,
该课程可予以免修,并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3、选课规定
(1)学生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学好必修课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对有修读顺序要求的课程,应先选先修课程,再选后续课程。
(2)学生应在缴费注册后,按规定的选课时间和程序进行选课,否则不具备修读课程的资格,也不能参加相应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3)学生无论修读何种类型(主修、辅修、重修)的课程,每学期修读课程后获得的总学分数不得低于20学分。
(4)通识性教育选修课和公共课选修人数少于30人;专业课选修人数少于20人(个别专业班例外),该课停开,学生可选其它课程。
各教学班学生选课人数原则上不超过上课教室座位数,超过时由任课教师确定其学生名单。
4、听课方式的选择
学生修读的课程,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体育、国防教育及实践技能课程(环节)外,可在全程听课、部分听课和免听课三种方式中选择其中一种修读方式。
八、退学警示、退学试读与退学
学院实行学生学业定期结算制度。
每学年考试结束后一周内,各系设专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清理,根据学生实际取得的学分分数,分别给予退学警示、退学试读与退学,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
九、成绩考核与学分取得
1、所有课程都须进行考核。
考核分考试、考查二类。
考试采取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答辩、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应逐步实行考教分离。
学生修读的课程成绩达及格(合格)及以上者,即可取得该课程相应的学分。
2、凡必修课程或参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考试或考查不及格(不合格),学生可免费参加一次补考,同时学籍中记录补考成绩。
补考不及格(不合格)者,不能取得学分,也不登录成绩,必须重新修读该课程,并按学院规定缴纳相应的重修费用。
3、通识教育任选课不及格不重修,可另选其他课程修读。
十、学籍管理
按《西昌学院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十一、毕业与结业
学院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三年制专科生在2~5年内修满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最低学分,达到各专业规定的职业技能素质或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德、智、体、美考核合格,即取得毕业资格。
延长修业期的学生,必须按学院的规定交纳延长期的有关费用。
已满允许学习年限而未修满规定学分者,按结业处理。
十二、本方案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西昌学院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