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安全问题 摘要: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扑朔迷离的全球化浪潮,必须认清全球化的实质,分清全球化的利弊.为了全方位地维护中国政治安全,我们必须从大力发展经济入手,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军事实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强化国民的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开展积极有效的外交 关键字:国家安全问题 全球化浪潮,不管是被动卷人还是主动参与,都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披荆斩棘,也可能伤及自身。面对全球化浪潮,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虽未使世界变为一个大同的世界,但也不能固守原来的观念,因噎废食,拒绝全球化浪潮。 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为一切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平等的机遇。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中国要和平发展,还必须要有正确的安全战略选择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泾渭分明的敌我界限,也很难作出非此即彼的是非判断。全球化时代安全的复杂多变固然增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是也恰恰因为复杂,给我们提供了利用矛盾,争取战略回旋空间、制约战争倾向、维护和平局面的更多条件。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客体随着国家利益多元化不断增多和细化,已从政治和军事的传统安全安全领域扩大到经济、科学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和社会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产生了以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安全观。如果把国家安全看作一个系统的话,它是由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要素构成。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非常集中地体现在这些要素上。 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对国家安全的特点做了新的规定。它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利益关系,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决定一定时期安全的总体面貌。全球化时代下国家利益关系的性质与过去相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基于依靠强力,以自助的方式,凭实力谋生存,在对抗中求发展,通过战胜和制服对手来赢得自身的安全。而在全球化时代,这种以对立和对抗为主导的利益关系模式实际上是被对抗与合作并存的利益关系模式所代替,也就是说现在的国家利益模式是非零和的。这种模式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只进行排他性的斗争已经不行了,完全的合作也做不到,所以只有合作和斗争并存。这是全球化时代对于国际安全特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还空前增强了国际关系的整体性,生产力的扩张把全球的生产和生活日益整合为一个整体,由此也提出了在完整意义上和全球层面上维护安全的课题。它的加强有两个基本的推动力量,一个是市场经济,一个是信息网络技术。由于这两个推动力的交互作用,国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被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国际关系的整体性空前增强,各个国家在安全上有了高度的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损人利己的办法来维护国家安全,自身也得不到安全。 最后,全球化增加了国家安全的复杂性,在全球化时代,没有泾渭分明的敌我界限,也很难作出非此即彼的是非判断。全球化时代安全的复杂多变固然增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是也恰恰因为复杂,给我们提供了利用矛盾,争取战略回旋空间、制约战争倾向、维护和平局面的更多条件。其复杂性在于,几乎在一切领域都具有两重性。对两重性的处理不能简单化,必须要把握好“度”。比如我国最后做出加入WTO的决策是很艰难的,是下了很大决心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融入国际社会就要进行一些主权的让渡,而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也必须坚持。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复杂性的重要表现。 全球论对国家多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下面就让我来谈谈这几个方面在全球化的局势下所受到的冲击。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的确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安全观把国家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当作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正在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加人世界经济体系,不仅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资格,也是国际清算银行的一员。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在加快。中国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这是一个关系到实力与技巧的并不轻松的课题。事实上,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各国维护其经济主权的能力并不相同。尤其是中国目前基本上被排除在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之外,因此在维护经济主权的较量上处于劣势。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抗拒外来冲击,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家主权不受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在一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经济安全应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这是因为,经济利益本身就是一国国家利益的最高表现,而一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信息等其他诸多层面的安全问题,也无一不包含着经济因素。从经济安全方面考虑,全球化进程本身及其所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
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综合运用包括经济手段、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在内的多种手段加以维护,但是,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时代,经济手段本身将发挥根本和长远的作用。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维护中国经济安全。
2、军事的全球化是以科技的进步为前提条件的。没有科技的发展,就不会出现军事的全球化。在古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局限,人们的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使得在广大范围内进行军事部署,开展军事行动成为个别现象。而近代以来,航海技术的发展,公路和铁路的大范围修建,无线电技术,电磁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众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时间和空间,为世界大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评估,进行军事部署,开展军事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是军事全球化得以存在并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在大大缩短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使得世界变小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世界各地的相互影响增大了,为军事全球化的存在提供了更坚强的基础。 其中经济的全球化为军事全球化提供了动力和目的。为了为经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在经济活动中攫取更大的利润,需要强大的军队活动在经济利益区;为了给海外的军事力量提供活动的条件,需要海外基地和殖民地。这就是从经济全球化指向军事全球化的内在逻辑。
军事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军事实力的不平衡。由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越来越小,西方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控制世界上一切重要的战略要地,迅速到达世界各地,从而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使得侵略和打击一个弱国成为更加容易。如美国的空军力量已经以“全球力量,全球到达”为其行动的要求。这种趋势的发展将导致世界军事强国对其他国家的空前军事优势,出现世界军事霸权国家。在当今情况下,中国仍然面临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维护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合法权益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代下的经济分工合作,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在确保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强化军事力量的建设,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差距。选择正确的国际战略,为军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军事任务的圆满完成创造条件。坚决维护自己的重要的国家利益。
3、全球化因而还自然地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政治”一词是在最广的意义上使用的,就是说,它不仅指政府的运作、上层权力的角逐和各种政治家的演说,而且特别包括了发展战略的设定、社会矛盾的处理、对机遇与挑战的估计、开放的时间表和进入的时机等决策内容。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也随着各国社会由此而来的起伏震荡,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政治不能不调整或改变旧的议事日程,不得不充实许多以前没有过的内容,例如:当一个国家置身于开放的、趋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环境时,这个国家的决策层及其战略是否对现代化和市场化同时带来的潜在的好处与可能的混乱有足够的准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明显具有了与传统的闭关锁国时代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人们又一次注意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对外战略的不断调整,发生在从世界上欠发达、发展中、较发达的各个地块各个角落,没有哪个国家(包括最强盛的超级大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一进程具有特殊的难度与“摇摆性”——比较完全封闭的国家和更加发达的国家而言:它必须同时应对更多层次和不同性质的问题,在譬如说“政治改革与社会稳定”、“增进效率与保持公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入国际社会与反对强权主义”、“民族国家的世界化与文明风格的本土化”等有一定矛盾的不同战略目标、需求和资源配置方案之间,凭着比较有限的力量和经验,在制度不完备、时间较短暂的条件下,做出困难得多的选择、平衡和实施。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的进程都需要得到曙家的支持和保护。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要融于国际社会都需要享有同时又让渡某些国家主权。问题是在让渡和享有、权利和义务之间找到一个把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
4、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与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这可从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非曲直该国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作为国家和民族灵魂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全球化凸现了国家文化利益的战略地位,也加剧了其间的矛盾。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面临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严峻挑战。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当务之急是强化和谋划国家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