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修辞学的隐喻角度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象征意义

从修辞学的隐喻角度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象征意义

从修辞学的隐喻角度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象征意义
【摘 要】文章从修辞学隐喻的角度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进
行了分析,揭示了隐喻在该电影中所隐藏的涵义和其所起的作用,
突出了电影的主题——救赎,即自由的深刻意义。这也使观众能够
更好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
【关键词】隐喻;象征;自由;监狱
一、概述
1.1 背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源自美国当代小说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
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斯蒂芬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通俗小说
家,以恐怖小说闻名,迄今已出版了60多部小说。《丽塔.海华丝
与肖申克的救赎》是斯蒂芬创作于1982年的一篇小说。该小说一
经出版就大受欢迎,随后被收录在他的长篇小说集《四季奇谭》里。
该小说集一共由四个故事组成,这篇是第一篇《希望春天永驻》里
的故事。这是一部内容颇为严肃的短篇小说,继承和拓展了哥特式
小说的模式。无论从创作时间上、还是从创作程度上,都可谓斯蒂
芬创作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完成了从“恐怖”到“不恐怖”
的蜕变。1995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1.2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
判无期,随后被送往肖申克监狱。在狱中,他认识了瑞德。瑞德是
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他能搞到任何东西。安迪请瑞德搞
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小鹤嘴锄。后来,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
丝的巨幅海报贴在牢房墙上。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很快他就开始帮
助狱警们处理税务问题,甚至逐渐成为肖申克典狱长诺顿洗钱的重
要工具。但新来的犯人汤米告诉安迪他知道谁是安迪杀人案的真
凶。当安迪向诺顿提出要申诉时,却遭到了诺顿的拒绝。诺顿为了
防止安迪出狱,无人再为自己洗钱,他杀死了汤米。至此,安迪终
于决定越狱。原来在服刑的20年来,安迪每天晚上都用小鹤嘴锄
挖洞,并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安迪成功越狱了,他拿走了诺顿的黑
钱,并告发了诺顿。诺顿最终饮弹自尽。肖申克监狱的权威主宰消
失了。而瑞德获释后也与安迪在墨西哥重聚。
二、理论框架
本文仅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中隐喻的使用、意义及功能。
2.1 基本原理
从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隐喻就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诗学》里对隐喻有较详细的论述。他认
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即用
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为:
借“属”作“种”,借“种”作“属”,借“种”作“种”。或者说,
用此物指彼物,也即词汇层面的转义(transference)现象。亚里
士多德被称为词汇隐喻之父。他对隐喻的研究侧重于词汇层面的转
义探讨。
2.2 隐喻的功能
修辞学中的隐喻主要是从词汇层面划分功能的。
修辞隐喻的功能有:美学功能,具有语言、声音等感官的美感;文
体功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诗、散文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命名功能;可以给事物起名称;游戏功能;节俭功能。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第三卷第十章说到,“一个隐喻,它使事物活现在眼前。”
也就是说,隐喻使得原先陌生的事物“活现”在眼前。而其他学者
大多是强调隐喻的文体功能,认为隐喻是文体最高级的装饰物;而
《赫瑞尼斯修辞学》中谈到的隐喻的六种功能:生动、简洁、避讳、
用于扩展、用于缩略、修饰润色。这都都可以看出,修辞隐喻是属
于传统的词汇隐喻。
三、文本分析
下面本文就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电影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3个
隐喻场景并分析其作用和功能。
场景1:影片60分30秒,老布鲁克斯获准假释出狱,迟暮之年的
他将自己养的小鸟杰克放归自然,此时他说道:“you’re free.”
分析:这句话表面上是对杰克说的,但其实老布鲁克斯是对他自己
说的。他即将出狱,而杰克飞出了监狱也许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在
后来老布鲁克斯希望能在监狱外再见到杰克却一直没有如愿可见
一斑)。对于老布鲁克斯来说,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已经完全的被监
狱制度所腐蚀,即使出狱给他带来了身体的自由,却无法释放他的
灵魂。走出监狱的高墙,他在现实的自由世界中无所适从。没有朋
友,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人命令他做这做那,他终日,无法入眠,
他需要规则,需要秩序,没有它们,他就无法生存。最终,他选择
了自杀。
在这里,free就是一个隐喻,它预示着杰克和老布鲁克斯的命运。
它所起到的作用则是双关语及反讽。它不但预示着老布鲁克斯和杰
克一样即将离开监狱,成为自由世界的人;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老布
鲁克斯最终的下场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场景2:在28分41秒,安迪第一次主动找瑞德讲话后,瑞德看着
安迪的背影说,“he had a quiet way about him,……like he had
on an invisible coat that would shield him from this place.”
分析:在这个具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则的监狱里,安迪就像格格不入
的异类。明明是在监狱里,他却像在park里一样悠闲的walk。在
常人的思维定式里,只有自由的人才会有时间在公园里随意散步。
但事实上,安迪是一个自由被限制,在监狱里被约束,被狱警时刻
管制的囚犯,他应该是时刻紧张着进行劳动改造的。此处把监狱比
喻为park,是为了更加凸显安迪与肖申克监狱里的囚犯的不同,除
了行为上的不同,更多的是强调他内心深处灵魂渴望自由、从未放
弃希望。
场景3:在37分34秒,当安迪因为帮哈利合理避税得到一笔财产
而为狱友争取到喝冰啤酒的权利的时候,瑞德说,“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on his face watching us drink
his beer.”“i think he did……if only for a short while.”
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中,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安迪的面庞安静,脸上
挂着一抹微笑。
68分钟时,安迪私自将《费加罗的婚礼》通过监狱大喇叭播放出
去时,全监狱的人都不约而同的肃立起来,聆听着这天籁之音,“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and for the briefest of moments
every last man at shawshank felt free.”(瑞德语)此时,安
迪闭着眼睛欣赏音乐,他的脸上又出现了那个笑容。
在影片120分钟的时候,安迪在大雨之夜越狱成功,他狂奔着脱掉
了监狱的囚服,彻底让雨水冲洗着身体,这个时候,他终于放声大
笑。
分析:这个由微笑到大笑的过程,正是安迪无时无刻不将自己置于
自由世界的表现。房顶上的那抹微笑,那个normal的时刻;在广
播室里,那种free的享受;直到最后,他真正获得自由时毫无忌
惮的放声大笑。一个不同程度的“笑”,就将安迪内心对自由的渴
望循序渐进、淋漓尽致的在观众面前表现了出来。电影中安迪的几
次“笑”就象征着安迪的“自由”,多次出现,突出了安迪从没有
被监狱制度所腐蚀,而是在内心保持一直做着一个自由世界的人。
结 语
本文从修辞学隐喻的角度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部分具有代表
性的场景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隐喻在电影中所表现的意义和所起的
作用,突出了电影的主题—救赎,即自由的深刻意义。这也为观众
更好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提供了一项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1.
[3]杨秀杰,隐喻及其分类新论[j].外语学刊.2005.
[4]肖文,习传进.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空间叙事[j].电影文
学.2008.
[5]王传传,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风格解读[j].安徽文学
论.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