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网膜是怎样构成的

视网膜是怎样构成的

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有两个来源:视网膜的外五层,是由脉络膜毛细血管供血,视网膜的内五层是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这两个供血系统缺一不可。

视网膜中央动脉是供应视网膜内层的主要血管,属终末动脉。

少数人后极部视网膜还由睫状后短动脉发出的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

视网膜中央动脉从眼动脉发出后,于眼球后约9~11mm处穿人视神经中央,被交感神经丛环绕并由视网膜中央静脉伴行,穿过筛板进人眼球,从视神经乳头穿出后,再分为鼻上、鼻下、颞上和颞下四支,分布于视网膜内。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分支在内界膜下的神经纤维层内走行,分布于视网膜内五层的不同层次,在视网膜的表面和深层形成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网在黄斑区最密集,但中心凹处为一无血管区。

视网膜动脉接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

睫状后短动脉在视神经周围穿进巩膜,在视盘四周的巩膜内形成一个吻合的血管环,称为视神经动脉环,又称为Zinn-Haller动脉环。

筛板和筛板前的视神经的血供由此环提供,此环与视网膜中央动脉之间有很多细小的吻合支。

视盘表面的神经纤维层则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

视杆视锥层:视杆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光线的刺激。

视杆细胞感弱光,视锥细胞感强光和色觉。

视杆细胞较多,约有1.25亿个,而视锥细胞约为700万个。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分布部位不同,视杆细胞从距中心凹0013mm处开始出现,距中心凹5~6mm 处最多,再往周边逐渐减少;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部,视网膜周边部很少。

中心凹处没有视杆细胞,只有视锥细胞。

每一视锥或视杆细胞都有内节和外节,只有外节可以感光,视杆细胞的外节呈圆柱状,而视锥细胞的外节呈圆锥状,因而得名。

视杆细胞的外节由约600~1000个扁平膜盘形似一叠硬币般互相堆叠而成。

含有视紫红质的微小颗粒位于膜盘的膜内,膜盘与外部的胞膜彼此分离。

视杆细胞外节膜盘不断脱落更新,被色素上皮细胞所吞噬。

视锥细胞的结构与视杆细胞相似,但外节较短,底部比视杆细胞宽,尖端较细,视锥细胞内不含有视紫红质,但含有视紫蓝质,也位于膜盘的膜内。

与视杆细胞的不同的是,视锥细胞膜盘与外部的胞膜相延续,视锥细胞的外节不会被色素上皮细胞所吞噬。

视网膜由色素上皮层和神经感觉层组成,两者均来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外胚层。

色素上皮层由胚胎视杯的外层发育而成,神经感觉层则来源于胚胎视杯的内层。

从组织学结构上,可将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依次为:①色素上皮层;②视杆视锥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其中第2至第10层构成神经感觉层。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位于视网膜的最外层,由单层排列整齐的六角形细胞组成,其胞质内充满色素颗粒,顶部有许多微绒毛,可伸人视杆和视锥细胞之间。

黄斑部色素上皮细胞较窄而高,故此处颜色较深。

色素细胞之间的天津眼科医院紧密连接参与构成了血-视网膜屏障,可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视网膜。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神I经上皮层之间有一潜在的间隙,视网膜脱离时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层常从此处分离。

眼球及其附属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两个系统: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及来自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的分支睚下动脉。

其中眼动脉发出的视网膜中央血管和睫状血管是眼球供血的主要系统。

眼动脉是供应眼球及其附属器血液的主要来源。

眼动脉在视神经的下方伴随其穿过视神经管进人眼眶。

入眶后位于总腱环内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

眼动脉的分支如下: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是供应视网膜内层的主.要血管,是眼动脉在眶尖部视神经孔附近发出的第一个分支。

视网膜中央动脉先附着在视神经硬脑膜鞘的下方前行,在眼球后约9~10mm处上转穿过视神经硬脑膜和蛛网膜鞘达蛛网膜下腔,在蛛网膜下腔行走一短距离后穿过软脑膜呈直角进入视神经中央前行,此段有视网膜中央静脉和交感神经纤维与之伴行,穿过筛板后进入眼球,位于视神经乳头的表层,分成上、下两支,这两支走行至距视神经乳头一定距离处,又各分成鼻侧支和颞侧支,向视网膜周边走行,继续分出小分支,分别供应视网膜鼻上、鼻下、颞上和颞下象限。

颞侧的动脉分支又分别发出黄斑上下小动脉,在黄斑区形成密集的毛细血管网,但不进入中央区域,故在黄斑中心凹0.4mm左右的范围形成一个无血管区。

较大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支位于内界膜下,由于内界膜极薄,故可以看到其下方的视网膜血管,是极少数能直接观察到的动脉之一,故临床上常通过对其观察以间接了解微循环的情况。

小动脉不断分支,形成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主要营养视网膜的内五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