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川西北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川西北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业与畜牧2010 ̄1期总第170期 CAOYE YU XUMU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川西北草原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 

冯汝涵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 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03(2010)01—0057—02 
1982年,笔者在红原县工作时,曾与时任省民委 
李副主任、红原县委政研室林岚经过调研写出《关于 
阿坝州牧区畜草矛盾的初步探讨》,发表在《四JIf草 
原》1982年第4期,对牧区产生了积极作用。该文尖 锐地指出川I西北牧区阿坝、若尔盖、红原i县的载畜 量已达极限,平均每个羊单位不足3 335平方米草 场,为全国最少,牧区三县牲畜平均全年缺草35%~ 40%。其结果导致草场过度利用,产草量下降,畜群 质量降低。作者警告:草原过牧将导致牧草覆盖密度 减少、灌木丛增多,出现沙化、鼠害虫害,严重影响 JII西北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川I西北若 尔盖草原出现严重沙化,震动伞国,不少专家学者前 往考察,乃至提出令人震惊的“生态移民”的观点。 笔者再次著文《若尔盖草原的沙化问题——20年前就 发出过的警告!》发表在《四川畜牧兽医》2007年7 期上。该文呼吁:各级领导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 来;治沙需要治本,从源头抓起;以草定畜,落实到 户;对沙化和退化草场实行禁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 人的全面发展”,为川西北牧区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 向。 1不容忽视的事实 从l985年牧区实行“牲畜到户,私有私养”以 及配套的草场划到户以后,牧区改革开放,调动了牧 民的积极性,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畜牧业可 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问题——畜草矛盾,仍然没有很好 收稿日期:2009—09—04 解决。下面提供一组数据,说明川I西北草原的畜草矛 盾更加突出了。 1950年牧区j三县有牲畜l44.6万(羊单位),每个 羊单位有草场1.46公顷。 
1985年牧区三县有牲畜575万(羊单位),每个 
羊单位有草场2 934.8平方米。 
2007年牧区j县有牲畜645.2万(羊单位),每个 
羊单位草场下降到2 614.64平方米,其中阿坝县更是 
下降到1 520.76平方米。 
牲畜的采食量,理论上每只羊1 800千克/只, 
牦牛为羊的5倍。80年代中期红原县产草量调查每 
667 m 产草不足500千克,2007年调查,绝大部份草 
场每667 m 年产鲜草下降到236千克左右。牧草不足 
是惊人的!其结果将使牲畜死亡增加,产量降低,草 
场过牧则导致草原严重退化。2007年红原县退化草场 
达63.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5.2%,沙化面 
积2万公顷,严重阻碍了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内蒙草原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观提出“有多 
少草场养多少畜”、“每只羊6 670平方米草场”、“给 
子孙后代留下一块美丽的草原!”充分体现了以人 
为本,令牧区人民耳目一新。 
2解决畜草矛盾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战 
笔者提出“一负两增加”的思路: 


负”,让牲畜头数负增长,逐年负增长到载畜 

量达到每只羊单位有草场4 002平方米以上,再稳定 
头数。要做到牲畜负增长,必须调整畜群结构,准确 
计算每户牧民饲畜群的适龄母畜数,产仔成活数,成 
畜死亡数,总增数,然后确定当年出售淘汰数略大于 
总增数,这样,牲畜总头数即为负增长 笔者曾于20 

57 
CAOYE YU XUMU 201o年第1期总第仃0期草业与 
世纪80年代初和时任县委副书记赵福成一起,经调研 
写出过关I于调整畜群结构的论文,获四川省政府三等 
奖。现以100头牦牛组群举例如下。 
在正常年景下,100头的牦牛群,适龄母畜40% 
(40头),年产仔70%(牦母牛多为三年两胎),仔畜 
成活90%,25头;成畜死亡3%(3头),总增22头; 
出售淘汰25头,畜群负增长3头,一3%。出售淘汰是 
关键措施,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技术问题。认识问题 
是牧民惜售、炫富,技术问题是不知道那些该卖该淘 
汰。一般规律是:四岁以上的公牛除留少数骑驮畜 
外,全部出栏;老弱病畜全部淘汰。 
仅仅是牲畜头数负增长是不够的,牧民还要根据 
“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种植、储备牧草,充分 
合理利用草场。使牲畜头数减少,草场合理利用,形 成良性循环,解决畜草矛盾就有了良好开端。 “两增加”是牧民的收入增加,牧业产值增加, 加大牲畜出栏是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红原县2007年 牲畜出栏达22%,这是一个好现象。加上母畜质量提 高,产奶量增加,肉奶精加工的利润返还,“两增 加”就有了保证。 3解决畜草矛盾的大自然法则 天、地、人,是牧区的“吉祥三宝”。畜是天, 民以食为天,牲畜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地是 草原,草是牲畜的粮食,畜以草为先,相依相存;人 为本,主持着、调剂着畜和草的和谐,让草原牧草丰 茂,牛欢马跃,牧民幸福安康。 : 所以,大自然的法则告诉我们,解决JJ}1窭}j匕牧区 当前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畜草矛盾,人占据主导 地位。 根据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过程,畜草矛盾的认知, 源于无数历史的教训。1964年红原牲畜净增 12.17%,载畜量猛增,次年牲畜总增下降7%;1974 年牲畜净增10.95%,次年总增下降13.37%;1981 年,红原畜草矛盾已很突出,但当年牲畜仍净增7914 头,导致次年牲畜减少26 084头。70年代若尔盖追求 牲畜头数上百万,因草场压力大,只在9O万头左右徘 徊。当人们完全认识到畜草矛盾这一突出问题时,后 果已相当严重。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川西北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 
展,把牧区干部、科技工作者和牧民头脑武装起来, 


切技术措施才能真正落实。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和解 
决畜草矛盾的大自然法则保持高度一致。给子孙后代 
留下一片美丽的川西北草原是道德的呼唤,有多少草 
原养多少牲畜是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 
本。 
(牧区 县的草原面积、历年牲畜头数、根据阿坝自治州 
统计局资料) 

参考文献(略) 

(上接第44页) 
图牧4号根蘖型苜蓿新品种选育及放牧利用研究[Mj.亚洲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崔鲜一,彭玉梅.苜蓿育种及放牧利用研究[M].亚洲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o. 
[4]C.R.W斯佩丁(英),l贾慎修}等译.草地生态学[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83. [5]木村允(日),姜恕,等译.陆地植物群落的生产量测定:叫I- uj7.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58 [6]许志信.国外草原放牧利用强度及测定[J].国外草原与牧草, 1985.(3):1-5. [7]李勤奋,等.划区轮牧制度在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研究[n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224-227. [8]杨静,等.两种放牧制度下的牧草营养价值及绵羊对营养的 摄食[ 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22(6):8.11. 
[9]王志强,王晓兰,等.宁南山区不同放牧强度对天然草地土壤 
水分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52—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