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传媒评论\2019年第2期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文_李骏李骏浙江树人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士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新媒体不断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产生较大影响,新闻语言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对新闻语言进行研究,使之更加符合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闻语言既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突出新闻自身的特点,也要适应大众对语言风格变化的新需求,与时俱进地发展。新中国新闻语言的发展概况新闻具有及时、准确、真实的特性,新闻语言主要用来传递新闻信息,表述新闻事实,这使它具有区别于文学语言和科技语言的一些独有特征。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因此,新闻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保障新闻真实性、客观性;要得体,具有亲和力;还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满足新闻贴近性的基本属性。此外,新闻语言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让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和传神。新闻语言受新闻传播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传播技术的影响,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平台上会有不同体现。新中国建立后,新闻语言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新闻语言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感性主观的评价大行其道,新闻报道大量使用夸张的描写,比如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山东寿张县高产“卫星”时,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作为通栏标题,这句话随即传遍全国,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口号。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犹如一声春雷在中国大地炸响,由此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成为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新闻行业开始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的新闻语言,还没有完全脱离原来的政治色彩,语言方面还比较生硬,时常会使用一些概括性的套话。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读者潘晓的一封来信,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信中朴实的语言,吐露出青年人的彷徨、苦闷和迷惘,一下子击中那些经历“文革”青年的内心,在全国掀起一场关于人生观大讨论。此后,陈景润、张海迪等平民百姓的事迹和生活开始进入大众媒体的视野,平民化的新闻语言逐渐步入新闻大舞台。新闻报道中动作、细节和场面描写也开始丰富起来,樊云芳在1982年11月25日发表的人物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中,是这样叙述的:“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语言简洁却不失生动,并且运用文学的手法,通过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

成为经典作品。专题\SPECIAL

TOPIC

53传媒评论\2019年第2期上世纪90年代后,晚报、都市报等争相出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各类经济信息和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群众,新闻语言变得更加多元化、平民化、通俗化,让读者更有亲切感。比如1993年10月5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希望”之花开遍浙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报道了浙江省“希望工程”的兴起。21世纪开元的10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展不断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变化,大量的泊来词、缩略词等新鲜词语涌现,这些语言不断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的文本中,新闻媒体的使用进一步加速了这些词语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合理使用,能让新闻语言跟上时尚节拍。2010年11月10日,当《江苏“给力”文化强省》首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时,网络语“给力”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然而这个词的准确使用,让读者突然感受到《人民日报》的亲近和自然,而不是高高在上,有效地拉近了党报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21世纪第二个10年,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终端的不断更新换代,更加快速地推动新闻媒体的发展和变迁,主要的媒介除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外,移动互联网媒体也快速发展起来。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层出不穷,一些网络不良用语也开始入侵一些都市类报纸和公众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报告显示,文娱、体育、生活类新闻成为低俗网络语言入侵的重灾区,“屌丝”“蛋疼”“撕逼”等难登大雅之堂的网语频繁出现。例如2015年2月1日新京报A13版的新闻中是这样写的:“胡彦斌却爆冷出局,成为继陈洁仪、李荣浩之后第三位OUT的、受音乐人欢迎的‘高逼格’歌手。”文中使用了“高逼格”一词。2015年10月16日,教育部认定“草泥马”“屌丝”“逼格”等为网络低俗语言,将强制整改。此外,新闻语言中的标点符号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并列引号之间、并列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在网络文本呈现上,也出现一些新特征,文章排版中原来每段开头应该缩进两个字,但一些网络新闻报道段首经常不缩进,段落之间又流行空出一行。网络和公号文章有时候为了表达一些特殊的意思,还会使用三角号△、箭头↓以及@、?、&等记号,这些表达甚至算不上标点符号,但它们确实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新闻语言的领域。目前的新闻语言除了词汇更加丰富,符号更加多样,在语体上也愈发丰富,在传统语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语体的应用。通过套用那些从某一事件或小说中演化而来的特殊语体,来增加新闻的幽默性,提升新闻的趣味度,例如,甄嬛体、将军体等。语体融合是当前报纸新闻语言的主要变化之一,让新闻报道更立体,叙述更直观、生动。新时代新闻语言的规范与创新新闻要忠于事实本身,无论怎样运用语言,目的都是对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新闻语言也会受社会发展、大众阅读喜好的影响而变化。步入新时代,新闻语言要兼顾语言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将新闻特性与大众需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1、客观性、简洁性我国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简练明了,准确严谨。西方新闻学同样强调要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规范化的语言,不要用过于生僻和过于专业的词汇。②新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所以新闻语言不宜像文学语言那样使用含蓄、模糊的语言来表达,不能为了突出新闻主题和人物个性,刻意进行渲染。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更要保质保量,要秉持客观理性的理念,坚持新闻的特性,把握新闻的特点,规范新闻的语言,对词汇使用要严谨规范,语言使用要符合语法要求,应避免词语间随意搭配。保障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不要使用情感过于激烈、倾向性较为明显的语言。为了让读者能够快速读懂新闻大意,抓住新闻重点,要特别注意新闻标题和导语的编写,应减少复杂语句的应用,标题要短而精,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读易懂易传播。客观简洁的表述,不是说新闻语言就不需要生动活泼的表达了。新闻要抓住读者眼球,就必须提高可读性,仅仅平铺直叙的描述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词汇选择,巧妙构思、灵活搭配来体现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引发大众的共鸣。汉语语意丰富,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看似平常的话语,放在不同的标题语境下,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人民日报2017年2月8日刊登的《一个东北农民的种植转型记再见,玉米你好,蔬专题\SPECIAL

TOPIC

54传媒评论\2019年第2期

①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8②曹啸江,关于报纸新闻语言规范方面的点滴思考,中国地市报人,2015(10):67-68.参考文献:菜》,语言简洁、构思巧妙、新颖别致,引题采用叙述式的说明,交代了种植转型这个背景;主标题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清楚种植转型内容,口语化的表达使新闻活泼亲切、通俗易懂,吸引读者关注。2、草根化、平民化平民语言是百姓最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新闻语言中引入平民语言,能够打破传统新闻语言的呆板性,增加新闻的关注度。新闻语言受草根化、平民化语言影响,语言风格也有所转变,对过去新闻一味严肃的表达方式有一些改变,与新闻惯用的书面语言不同,给人更加轻松活泼、亲近通俗,充满情感的感受。新闻报道使用百姓用语,保留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充满人情味,能写出满满的生活气息。但在使用这类语言时,不能简单地把群众口头语言原封不动记录下来写到新闻中,要对这些原生态语言进行适当加工和提炼,让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例如人民日报2017年2月8日刊载《行李箱再大也装不下一个家》,描述了在春节返程的路上,行李箱背后的动人亲情,文章的描写非常平民化,既有文采,又显情怀,画面感也很强,“母亲不辞辛劳连夜烙好的煎饼,无非是让你‘记着家的味道’;父亲反复叮咛‘身体多注意一点’,也是希望你在异乡‘生活好一点’”,这则新闻让“有一种爱叫塞满行李箱”成为热门话题,很多读者阅读后非常感动,纷纷留言、点赞并转发。草根语言也颇具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媒体在新闻语言中掺杂部分方言土语,颇具感染力,可以留住乡音乡愁。比如2018年12月13日杭州日报刊登《杭州话也有“四六级”小伢儿说方言有模有样》,“小伢儿”就是杭州方言,方言成为标题的点缀,让读者感受杭州语言的独特魅力,又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家乡本土语言。3、网络语言的融合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成为一种大众化语言,新生词汇层出不穷,呈现出新、奇、特的特点,一些游戏语言和电影对白也经常成为网络语言创新的素材。新闻语言在融合网络语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媚俗化倾向,新闻媒体是社会的看门人,也应该成为健康语言的守门人,新闻语言传播广、影响大,应该成为健康的语言生态的推动者。新闻语言要通俗但不能媚俗,应注重对网络词汇的筛选,应吸收贴近大众,更符合大众口味、利于大众接受的语言,对于一些普及率不高,一般只在特定的小众圈子里传播的网络新词,和一些古怪、生僻和存在歧义的词汇则应尽量少用,比如“菊外人”“社会摇”“skr”之类的词语。另一方面,要将粗俗、低级和带有歧视性的网络语言进行过滤和剔除。新闻媒体如果纵容低俗网络语言不断入侵,不仅不能摆脱发展的危机,而且会大大降低自身格调,使媒体品牌和声誉一落千丈。一些低俗网络语,在改头换面后在网络上盛传,竟然开始成为一些媒体新宠,大模大样地进入新闻文本之中。那些不文明的词,换成看似没那么刺眼的“草泥马”“SB”,实质上却是换汤不换药,仍然粗鄙不堪,媒体绝不能为这些低俗的网络用语“开绿灯”。同时,还要拒绝类似“剩男”“剩女”等含有歧视色彩的词汇。新闻人要密切关注网络语言的变化,防范网络不良用语,让新闻语言健康地发展。【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16ZJQN007YB】

本专题责任编辑_宋晓农专题\SPECIAL

TOPIC

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