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数据库建设与维护”通过验收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数据库建设与维护”通过验收

科技之窗l责任编辑郝向举 
食用海带新品种“黄官1号”性状 
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3月.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 
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 黄官1号 食用海带新品种的培育及养殖 推广”进行了鉴定。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培育出的食用海带新品种“黄官1号” (GS一01—006.2011).性状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该品种 叶片宽大、平整,中带部宽.叶缘窄厚,无薄边.褐藻胶含量适 中 鲜嫩可口,营养价值均衡.出菜率高达80%,比普通品种提高 20%以上.特别适宜加工食品菜,解决了我国缺乏优质食用海带 种的难题;该品种耐高温,生长期长.亩产鲜重达2611 ̄以上, 合干重4吨以上.比传统养殖品种提高27%以上,经济效益大幅 高 其优良性状能够在不同养殖海区稳定遗传和表达,适宜在 国南北方海带养殖区大面积推广养殖 年推广养殖面积已逾12 亩。该成果还建立了 黄官l号”海带的种海带培育和选育、苗 培育、幼苗暂养、养成等技术规范,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切实有 的技术指导。另外.该成果构建了 黄官1号”新品种的转录组图 谱,获得受蓝光诱导和高温胁迫调控的关键功能基因.为海带光 态建成以及耐高温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在海带新品种培育研究方面达到国际 先水平。鉴于该成果创新性强,技术先进实用.建议进一步扩大 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 以推进我国养殖海带的良种化进程和养 生产效益。 0 0 “海水贝类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 关键技术示范”通过验收 3月,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成 果转化资金项目“海水贝类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关键 
技术示范”通过了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专家验 
收。 
该项目的实施,熟化了贝类养殖区分类划分和 
生产管理技术.改进研制了贝类净化配套设备.优化 
了贝类净化加工工艺.建立了完善的净化贝类流通系 
统.形成了贝类安全生产的成套成熟技术体系。项目 
技术结合了欧盟和美国双重模式,卫生指标不仅仅限 
于致病性微生物.还特别突出了重金属的控制问题, 
填补了国内相关法规仅限于生产区分类划分的技术缺 
陷.使得贝类养殖区分类划分指标、 争化技术规程更 
加明确,实现了法规的可操作性。项目建设了10200亩 
贝类安全生产示范区和5吨/次规模贝类净化加工生产 
示范线,净化产品达到了欧盟卫生指标规定,全部实 
现出口。同时,配合示范企业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认 
证.获得了ISO22000、HACCP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该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技术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我国贝类产业的健康发展有 
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数据库建设与维护”通过验收 
3月,长江水产研究所主持承担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数据库建设与维护”项目通过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技与环境保护部组织的验收。 
项目收集和整理了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所监测到的全部数据,组织各数据提供和使用单位进行会议协商,统 
采用水生生物数据监测、采集标准.对数据各项指标的命名、类型、度量单位、方法等进行了描述和定义.建立了元数据 
和数据库的存储框架,为长江上游水生生物数据的采集、使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完成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 
£据库建设与维护概要设计说明书》等七个系统文档.初步实现了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生态学基础数据、研究数据和相关资 
+的数字化、规范化管理与信息共享:项目设计的数据库在Visual Studio 2008 ̄SQL Server 2008等平台上进行开发.是基于c/ 
架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还研发了几种适用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系统的监测数据部分空间分析功能, 
口步实现了数据库与GIS系统的关联,为科研和管理人员深入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