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地质历史演化趋势分析恐龙的灭绝

从地质历史演化趋势分析恐龙的灭绝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ol. 40 No. 2 NATURE FORUM

136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8.02.008

从地质历史演化趋势分析恐龙的灭绝

魏军晓①†,潘云唐②

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②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 恐龙灭绝一直是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课题。至今有130余种恐龙灭绝的观点或学说解释,大致可概括为地外因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说、太阳黑子等)、地内因素(火山喷发、板块运动、气候巨变等)和恐龙生理结构

因素(恐龙蛋壳病态和雌雄比例失调等)。由于全球不少地区的白垩系/古近系地层中存在铱(Ir)元素异常,因此撞击说成

了导致恐龙灭绝的主流学说;但是恐龙蛋壳病态、白垩系/古近系(K/Pg)连续过渡沉积以及海洋沉积等证据的出现,撞

击说渐渐受到质疑。纵观地质历史时期的数次生物大灭绝,不难发现许多物种都有萌生→发展→壮大→衰退→灭绝的

过程。因此,应多因素地从地史演化趋势的角度分析恐龙的灭绝。

关键词 恐龙灭绝;地外因素;地内因素;生理结构;地史演化趋势

生物灭绝一般有常规灭绝和集群灭绝两

种。前者即新旧物种之间的自然更替,并且具有

连续性和渐变性。常规灭绝是生物进化的自然过

程,符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集群灭绝则是短

时间内生物物种的整体消失,符合居维叶的灾

变论。地质历史过程曾经发生过数次生物大灭

绝,其中有5次较为突出(俗称“五大灭绝”[1]):

①距今约443 Ma的奥陶纪末期,85%的物种惨遭

灭绝;②距今约372 Ma的泥盆纪末期,海洋生

物惨遭灭顶之灾;③距今约252 Ma的二叠纪末

期,90 %的生物惨遭灭绝;④距今约201 Ma的

三叠纪末期,爬行类动物受到重创;⑤距今约66 Ma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菊石、箭石、浮游有

孔虫和大部分鸟类以及原始哺乳类等2/3以上的

物种灭绝。上述5次生物大灭绝中,科学家最感

兴趣、研究最多的莫过于恐龙的灭绝,有关其灭

绝原因的学说或观点有130余种。由于意大利、

丹麦、西班牙、美国和墨西哥等地的白垩纪/古

近纪(K/Pg)地层界限中铱(Ir)元素异常的发现,使得撞击说一度成为恐龙灭绝的主流学说。然

而,对中国广东南雄盆地[2]、河南西峡盆地[3]和

四川盆地[4]等地的研究表明,这些地区的恐龙灭

绝并非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所致。因此,有理

由对撞击说提出质疑。

任何物种的出现、强盛、衰退甚至最后走

向灭绝都是需要时间的,恐龙也不例外。定性来

讲,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恐龙的灭绝不难得出

如下观点:在地质和气候环境恶化以及被子植物

占绝对优势的白垩纪末期,恐龙不是“适者”,

所以才会被“淘汰”。定量来讲,一些学者提出

的恐龙的灭绝并非发生在瞬间[5-6]而是经历了数

十万年时间[7]的观点,是对上述定性描述恐龙灭

绝的半定量阐述。虽然K/Pg地层界限中存在大

量灾变证据,但从南雄盆地和西峡盆地等地的恐

龙灭绝原因来看,地外因素并非主因,灾变或许

加速了恐龙的灭绝。另有研究表明,K/Pg界限

中发现的Ir异常和海生浮游生物的突然灭绝作

为地外撞击引发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绝灭的证

†通信作者,研究方向:环境地球化学。E-mail: weijx.13s@igsnrr.ac.cn第 40 卷第 2 期 ■自然论坛

137据,也可能是深海地层记录暂时不完整的一种

假象[8-9]。众多科学家指出,在古近纪界限前大

约1 000万年开始,恐龙的生存环境便开始显著

恶化。由于海平面急剧下降,沿海植物匮乏,食

物数量骤减,栖息地消失导致无足够生存空间等

原因,古近纪界限前的300~1 000万年间恐龙的

数量急剧减少。所以,在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

前的数百万年前,恐龙数量就在减少。同时,白

垩纪末期还是全球性的最具破坏性的火山活动时

期,恶劣的生存环境无疑会加速恐龙的灭绝。因

此,综合地内、地外以及恐龙自身等多因素,从

地史演化趋势的角度,提出了地史演化趋势说来

分析恐龙的灭绝。

1 恐龙灭绝的原因及评述

目前约有130多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学

说、假设、猜想或臆想,部分学说从一开始提出

就备受争议,部分学说开始被其他学者欣然接受

后又遭到怀疑甚至被推翻,等等。由于前人已对

各学说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不在此赘述,仅将

部分学说列出并进行简单评述。

1.1 与温度有关的学说

1.1.1 雌雄比例失调说

观点:有学者提出恐龙灭绝是雌雄比例严

重失调引起的。白垩纪末期全球气温骤变,由于

温度变化会影响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所以当时

的地质环境可能导致晚白垩世的恐龙孵化出的全

为雄性或雌性[10]。

评述:该学说必须有两个前提做支撑,即恐

龙是卵生,并且恐龙是变温动物。上述两个前提却

一直备受争议:①恐龙并不都是卵生,雷龙可能是

胎生;②恐龙是变温动物还是恒温动物仍然有待研

究。另外,白垩纪末期气温升高还是下降仍有争议[11-13],但更多资料倾向于气温升高[ 12-14]。

1.1.2 严寒说

观点:近1亿年中,地球气候有变冷的趋

势,中生代时期的全球气候温暖,至K/Pg界限

前200万年前开始出现冰期。由于恐龙是在温暖气候中生存的,所以冰期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评述:该假说没有说明形成冰期的原因。

白垩纪中期至古近纪早期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

期[15-16],正如图1所示[12],白垩纪末期气候温暖

不至于使恐龙灭绝。另外,正如上文所述恐龙可

能是恒温动物,所以该假说存在诸多疑点。

1.2 与食物有关的学说

1.2.1 被子植物(生物碱)中毒说

观点:白垩纪时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被

大量的被子植物取代,被子植物中含有植物毒

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

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最终被毒死。以草食

性恐龙为食的肉食性恐龙也被毒死。

评述: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末期占统治地位

的事实是无疑的,生物碱中毒说可以从一定程度

上解释恐龙的灭绝,但是无法解释同时期多种爬

虫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哺乳类和鸟类等物种的

灭绝。

1.2.2 饥荒说

观点:在海洋表层的浮游生物中,大多数

单细胞的光合浮游生物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灭绝,

引起食物链的崩溃,最终导致恐龙的灭绝。

评述:该假说没有说明海洋浮游生物灭绝

的原因。另外,恐龙该物种有陆生的,也有飞翔

在空中以及在水中生活的,因此海洋表层浮游生

物的灭绝不足以引起具有多种生活方式的恐龙的

灭绝。

1.3 撞击说

1.3.1 小行星撞击说(“一次撞击说”)

观点:Alvarez父子及其团队等[20]首次发现

了K/Pg界限黏土中Ir含量异常,据此在前人基础

上发展和完善了小行星撞击说。小行星撞击说认

为,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导致“撞击冬天”、全球

大火、全球酸雨,从而导致恐龙灭绝。

评述:虽然意大利、丹麦、西班牙、美国

和墨西哥等地的K/Pg地层界限发现Ir含量异常,

但也有在该地层界限中发现恐龙化石却未发现Ir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ol. 40 No. 2 NATURE FORUM

138异常的地区,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和西峡盆地等。

王鸿祯院士曾指出,地史记录证明有不少地方K/Pg地层呈连续过渡沉积,说明白垩纪末并

不存在全球变动的大灾变。例如:中国大陆多

数地区K/Pg地层为整合接触,不存在构造事

件[21]。因此,小行星撞击说仍不能解释全球性

恐龙的灭绝。

1.3.2 “二次撞击说”

观点:据BBC[22]和Jolley等[23]的研究,恐龙

灭绝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小行星的二次撞击所致。

“二次撞击说”与“一次撞击说”的分歧如下:

①对于泥岩散布在砂岩中的沉积层现象,一次撞

击说认为是撞击引起的海啸所致,而二次撞击说

却认为沉积层的形成需要长时间;② X射线荧光

分析石灰岩中的绿色物质,一次撞击说认为是蒙

脱石,二次撞击说认为是海绿石;③一次撞击说

认为石灰岩颗粒有波纹状层理,从而判断是在水动力极强的条件下形成的,而二次撞击说认为石

灰岩颗粒细小,形成所需时间较长。

评述:蒙脱石可以在短时间且水动力极强

的环境下形成,而海绿石则需长时间并且水动力

条件较弱的环境下形成。两学说的分歧之处在于

沉积环境与沉积时间以及一次撞击还是两次撞击

导致的恐龙灭绝,强调的均是地外因素。

撞击说认为引起全球性生物灭绝的撞击会

产生全球性的“撞击的冬天”、酸雨和森林大火

等。上述3种全球性的毁灭事件引起的是90 %以

上的物种灭绝,多数原始哺乳动物也应该在此范

围内。“撞击冬天”引起全球气温下降,但从地

质历史时期全球性的冰期/间冰期(图2)可见,白

垩纪末期并未处在冰期,而是一个相对温暖的环

境;全球性的酸雨除了引起生物大灭绝还会导致

生物化石无法保存,而这也与事实不符。K/Pg

地层交界处确实存在高含量烟尘,如果这可以作

为全球性1 000 ℃大火的证据的话,那地层中仍图1 全球深海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记录(注:由图1可见,白垩纪末期全球平均气温约10 ℃。另外,Wallmann[17]和Keller[18]均

指出K/Pg全球的平均气温约15 ℃左右,而Royer等[19]的研究表明此时的全球平均气温介于15~20℃

)(修改自文献

[12])第 40 卷第 2 期 ■自然论坛

139存在大量未烧焦木炭的事实却无法解释[24]。2 撞击说并非主因的例证

2.1 广东省南雄盆地的恐龙灭绝研究

赵资奎等[2,7]在研究中国广东省南雄盆地恐

龙蛋壳时指出,该区的恐龙灭绝是在K/Pg地层

界限之前的20~30万年(至少是15万年以上的长

期过渡效应)[25],灭绝原因认为是包括Cr、Ni、Co、Zn、Pb、Cu、Mn、V和Ir等在内的微量元

素的污染以及气候的突变导致蛋壳结构的异常生

长,进而逐步导致恐龙灭绝的。该研究区虽存在Ir异常,不与撞击说相悖,但该区恐龙灭绝的主

要因素是微量元素的污染和气候环境的突变,也

表明撞击说并不能解释全球性的恐龙灭绝。

2.2 河南省西峡盆地的恐龙灭绝研究

同南雄盆地的恐龙灭绝原因类似,西峡盆

地的恐龙灭绝亦是由于微量元素的污染和气候的

突变所致。另外,该地区的含恐龙蛋化石的地层

由老至新还具有含蛋层、科属种数以及恐龙类型

和数量逐渐减少的特点,表明了恐龙灭绝“在渐

变基础上突变的性质”[3]。该现象大致表明,该

区的恐龙灭绝经历了常规灭绝和集群灭绝两个先

后过程,所以上部地层中的集群灭绝可能是小行

星或彗星撞击等地外因素所致。

另外,李奎等[4]研究四川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时发现,该区的化石中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微量元

素均存在异常,其结果与南雄盆地和西峡盆地的

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恐龙灭绝是一个渐变

的过程,虽然不排除地外因素,但其主因并非地

外因素。

2.3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的恐龙灭绝研究

赵海滨等[26]通过孢粉分析了黑龙江省嘉荫

地区晚白垩世气候对恐龙灭绝的影响。该研究表

明,嘉荫地区在晚白垩世时期气温持续升高,生

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恐龙赖以生存的植物骤

减。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恐龙的适应性、承受能

力和生物能力下降,是该地区恐龙灭绝的主因。

虽然该研究并不排除导致恐龙灭绝的地外因素,

但对于该区环境恶化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因的事

实是毋庸置疑的。

2.4 深海沉积的证据

MacLeod等[8]采用图解对比的技术重新分析了28个海相K/Pg界限剖面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层

序,发现所有深海沉积的K/Pg地层界限剖面都缺

失白垩纪最晚期和古近纪最早期的沉积。因此,MacLeod等认为,以往在这些剖面的K/Pg界限上

发现的Ir异常和海生浮游生物的突然灭绝并以此

作为地外撞击引发K/Pg生物大灭绝的证据,可能

是深海地层记录暂时不完整的一种假象[7]。图2 显生宙CO2含量的变化趋势 (注:↑代表显生宙的三次冰期,即晚奥陶纪世、泥盆纪-石炭纪和晚新生代;—o—o— 代

表CO2含量变化曲线;- - - 代表古大气CO2含量的可能最高值(上虚线)和最低值(下虚线);短竖线代表了其他作者用其他

方法(主要是稳定同位素)的测定结果)(修改自文献

[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