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议城市绿地的作用及绿地的生态效益研究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净化空气、改造小气候、降低噪音等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作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绿化的重要指标。本文阐述了城市绿地的概念,分析了城市绿地的作用及当前城市绿地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更好发挥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站在当前环境问题的高度研究城市城市绿化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绿地 作用 生态效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带来城市开放空间局促、城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绿地在城市发展中承担了重要的生态产品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防灾减灾和提供休闲空间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市绿地在城乡区域环境保护等方面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1 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 1.1城市绿地的概念 在我国,绿地概念是狭义的开敞空间,是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我国现行的标准称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1] 1.2城市绿地的类型 从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角度考虑,并与城市用地分类、有利于经营管理、城市绿地计算口径统一相结合,一般将城市园林绿地分为7类: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2] 1.3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1.3.1绿地系统的概念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1.3.2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 2
(1)整体性特征 (2)层次性特征 (3)互动性特征 (4)时间性特征 (5)开放性特征[3] 2 城市绿地的作用 2.1提供生态产品 人类一直在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活和生长的动植物中获取用于人类福利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如新鲜的氧气、经过净化的水源、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以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等,这些自然产品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所熟知,为生态系统的产品服务。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产品生产者。 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降低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的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 城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供较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此外,城市绿地还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果树、香料植物、油料植物、花卉植物等,也可以制作一些盆景、栽植盆花,培养金鱼、笼养鸣禽等,既可以出售又可以丰富人民生活。 2.2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从基因到景观各层次生命形态的集合。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产生和维持,是生态系统为生命有机体提供多种多样的环境和机遇事件,使其在独特的路线上发生和发展。 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置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道路、河流、城墙等人工元素相结合的带状绿地形成一条条绿色的走廊,保证了动物迁徙道路的通畅。 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主要通过城市绿地系统所容纳的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得以体现。因此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 3
用。城市绿地正是通过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来改善人与自然、植物与动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最终达到维持城市绿地系统以及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平衡效果。 2.3防灾减灾 城市是一个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他并不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其不完整性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及人为灾害防御能力及恢复能力的下降。实践证明,合理布置城市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而起到减尘作用,通过其枝叶对粉尘的截留和吸附作用而实现滞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 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绿地可减少暴雨带来的经济损失。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减轻洪涝灾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城市绿地具有防火作用。 园林植物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递和冲击杀伤力。 城市绿地具有避震作用。 2.3提供休闲空间 城市景观多样性对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生存适宜度的提高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绿地及城郊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美学及自然特性明显有别于以水泥和钢材为主要材料的街道、楼房和汽车等城市景观,而成为一种赏心悦目、培养情操的精神资源,选择本地特有的、珍贵和多样的植物,与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合理配置,能丰富建筑艺术效果,展现城市的人文内涵。 城市人居空间狭小,绿地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聚会、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这些活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绿地有保健功能,特别是城郊森林能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新鲜空气及负离子,人们通过生态旅游,进行森林浴,健身益智,增强人类健康。 城市绿地还是进行绿化宣传及科普教育的场所。在城市的综合公园、居住公园及小区的绿地等设置展览馆、陈列馆宣传廊等以文字、图片形式对人们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宣传,利用这些绿地空间举行各种演出、演讲等活动,能以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地进行文化宣传,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同时,绿地也 4
是城市居民接触自然的窗口。人们可以通过郊游来观察动物、植物特性,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养成保护动植物、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 城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3.1乔灌草结构不合理,生态效能低下 在城市绿地中,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普遍存在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草坪多,乔灌木尤其是高大乔木少的现象,致使绿量不足,植物群落景观单调。 3.2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 城市绿地建设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首先是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 3.3注重眼前利益,片面追求形象工程 某些园林绿化建设单位盲目追洋求新,草率引进外来植物品种。由于外来植物的生态习性对异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它对不良因子的抗性也就比较差。不考虑外来植物的成本,仅维护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口常养护外,往往还需特殊的“护理”,当然也就需要特别的费用了,结果往往难如人愿。 3.4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 城郊防护林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往往忽视城郊防护林的建设,并且设计质量和建设投资难以保证。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轻易采伐。 [4] 3.5注重园林建设,轻视养护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一种长期的反复的工作。园林绿地建成并不表示园林景观完成,只有高质量的维护和管理,园林景观才能逐渐形成并日臻完美。在很多城市绿化建设中,经常可以看到“重 5
造轻管”的现象。 4 对更好的发挥城市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的建议 4.1做好城市绿地总体设计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城市绿化模式,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绿化总体设计。另外,还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4.2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熟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5] 4.3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 生态园林应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不应仅仅追求美观,应重点考虑如何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 4.4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绿地建设 城市绿地建设应开阔思路,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4.5重视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 充实园林绿化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人员技术培训,改善队伍结构和专业素质。配备专门的养护管理设备,提高养护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群众性的义务植树、认养绿地、建纪念林等措施,进行群众性教育普及活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