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择业观

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择业观

1 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择业观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 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 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 身就是这样的:人 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 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 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叔”等等。到了今天,据新 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 超过一半 95 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 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 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 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 业:网红主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 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 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 2020 湘赣皖三省十五校第一次联考作文题。

【审题】 限制性: 1. 真实情境的限制。 本题目提供了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和“当下大学生最想成 为网红主播”两则材料,材料关键词是“当代青年的择业观”,发言的中心必须围绕这一关 键词,联系上述两则材料谈联想与思考,不能顾此失彼。思考的方向是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 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这是主题的限制。 2. 典型任务的限制。 题目设置了“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与同学们交流”这一真实的课堂 情境,也就是规定了发言的场合是课堂, 交流的对象是同学,自己的身份则是青年学生。因此 写作时必须使用符合这一情境的得体语言和表达方式。指令要求写发言稿,格式要求不能省, 如开头的称呼和问好,开场白中对发言背景、目的、主题、观点的简要介绍;结尾可以不用署 名落款,但必须有礼貌致谢等等。除此之外,还要体现发言稿的语言特点,既要观点鲜明、逻 辑性强,还要注意交流的亲切性。 3. 价值判断的限制。 本题提供了一正一反两则材料,马克思的择业观为青年树立了榜样, 当下 大学生的择业观则让人担忧。题目意在引导青年人择业时心中不仅要有个人,还要 2

有他人、社会、国家,要在奉献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人生的完美价值, 职业选择的高尚情怀和吃苦精神。 开放性: 1. 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本题内容贴近学生校 园生活实际,择业话题与“青春、时代、社会、国 家”紧密相联,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乃至人生观。 只要涉及青年正确择业标准的分析与讨论,均符合题意。 2. 思维方向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敬仰马克思所提伟大的择业观,提倡奉献精神和时代责任,但 不宜生硬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人类的思想者;考生也可以对当今社会中部分青年人择业观的转变 进行思辨分析,事实上,年轻人想当网红没有错,但不能只看到网红的光鲜夺目,更要看到网 红背后的“艰辛付出”; 还可以对当下不少大学生渴望成为网红背后不愿吃苦只想轻松成功的 不良思想进行深度剖析。 3. 表达方式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针对当下青年选择职业的时代意识与家国情怀展开讨论,表 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结合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的二难选择讲述故事,在叙述故事中分享 自己择业的真实心理或矛盾心 态,这样也许更能引发在座同学的情感共鸣。

本题属于真实情境下的多材料给命意任务驱动作文。材料内容由马克思“青年择业观” 引入, 联系当今网络时代的社会热点,给出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写发言稿的情 境任务,内容 贴近考生生活,择业话题与“青春、时代、社会、国家”紧密相联,旨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 的择业观乃至人生观, 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材料一马克思的这段话,教育青 年人在择业时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完美,还要想到他人的幸福,个人完美和 同时代人的完美相依相存;材料二展现当今社会中部分青年人择业观的转变,与材料一形成 了现实反 差:十年前和十年后,由想当“科学家”“老 师”“警察叔叔”,变成了最想成为网红主 播。原因很简单,“寒窗苦读二十余载”, 一个字“苦”突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不易, 隐 含对当下青年大学生择业观的担忧。两则材料一正一反,形成对比,再加上引导语的指引, 只要认真阅读,审题难度不大。

1. 青年择业,家国天下。 2. 纵马新时代,择业闯天涯。 3. 我择我业,我尽我责。 4. 让职业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 5. 择我所爱,许身家国。 6. 职业幸福咋规划,小我融入大国家。

偏题立意: 偷换概念,将“职业规划”等同于“个人理想”,范围明显扩大) (只强调勇敢,未突出择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情

顾此失彼,只考虑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脱离了“青年择业” 核心话题)

4. 莫让浮云遮望眼。 (将“网红”比喻成“浮云”,取象缺乏相似性和关联性) 5.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表意含混不清,所选意象不能很好地体现青年的正 确择业观)

6. 运用网络技术,轻松赢取未来。 (忽略引导语“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 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这一提示) 【范文展示一】 择心之所向,立利国之业 湖南考生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聊一聊“职业选择”这一话题。新华网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 往的职业是

突出 1. 扬起理想的人生风帆。 2. 乘风破浪,勇闯天下。 境不协调) 3. 立足小我,成就大我。 这一

95 后最向 3

主播和网红,这当中有你的一票吗?我们究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4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 不断涌现,电竞选手、 AI 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越是多元 的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 定的原则。正如伟大哲人马克思告诉我们的: “职业选择应该遵 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职业的选择应 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国 家需要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既无愧于心,又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超过一半的 95 后最向往的职业却是主播和网红。 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 如李佳琦“一夜暴富”,期待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便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 告别秉烛奋斗 的夜晚,告别堆积如山的试卷, 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 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 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 的浮躁与功利。 何况,他们对“网红”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轻松获取日进斗金的舒适和惬意,却 看不到“网红”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 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 只有内心真正 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做成、做 好一番事业。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 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了解自身兴趣, 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 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 “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 无数人对此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58 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 24 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 从一 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 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 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 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 觉践行的择业观。 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做到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 与人类的幸福的统一。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和冲突的。时代的进 步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 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 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 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 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 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看到璀璨星光! 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将“择业”二字巧妙地镶嵌在标题的两端,把个人爱好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 一起,体现了当代青年择业时的时代意识与家国情怀,匠心独运,扣题精准。主体部分将新 兴职业的应运而生与李子柒的“一夜成名”和李佳琦“一夜暴富”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只 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做成、做好一番事业”的择业良训, 然后由鲁迅的名言引 出无数青年自觉践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择业观,并将其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最 后呼吁大家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 让文章既具时代性,更有感召力。 【范文展示二】 深植厚壤,头顶星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此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深 植厚壤,头顶星空”。 事业是人的第二生命,择业便成为一生 旅途中极具方向性的一环。由此,拥有正确择业观 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关主题